点击蓝色字体,关注“乌镇智库”(wuzhen-institute);

点击右上角,还能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于4月25日宣布,将对其自动驾驶汽车进行实地测试,而很多人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及操作,并没有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自动驾驶领域,都有哪些假新闻。

假新闻这个词最近更加臭名昭著。不过一个人的假新闻,对于另一个人又是真实的。面对真新闻假新闻,真真假假的新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判断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加州等一些州的高中已经把辨别真假新闻作为一门强制修行的关键课程,这其中就包含了怎么样辨别真假新闻。这当然是个好事情,但关于真假新闻的辨别本身仍旧充满诸多疑问。

同时,有人担心这个课程最终只是一种嘴上说说的政治宣传,甚至利用孩子辨别能力不强的弱点向他们灌输政治思想。已经有事实证明,不管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试图通过打着辨别假新闻的幌子来给孩子们洗脑。

无人驾驶领域,假新闻井喷

这篇文章,我想来谈谈一个具体领域的假新闻——充斥在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领域的“假新闻”。我每天都能在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或是插页中的报道里发现“假新闻”。

这些新闻已经慢慢蔓延到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中。监管者们被误导了。企业在误导大众的同时把自己也忽悠进去了。还能相信什么?无人驾驶这片红海催生了相关假新闻的井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要分享一下我对假新闻的理解,你可以看看是否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亦或我所说的真新闻之于你而言就是假的,真真假假,你来决定。

假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是否意在愚弄大众。如果我们看出来一条新闻是在欺骗或愚弄我们,那基本上可以认定这是条假新闻了。

无人驾驶卡车运了5万罐啤酒,为什么也是假新闻?

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假新闻是怎么样的?拿之前科罗拉多州一辆无人驾驶车运输啤酒的新闻做例子。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一事件的头条标题:

CNBC: 无人驾驶车上路运输啤酒

注:CNBC是美国NBC环球集团所持有的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其深入的分析和实时报导赢得了全球企业界的信任。

洛杉矶时报:满载5万罐啤酒,Uber完成首次自动驾车送货

注:参考真实报道,译成中文时进行了补充(5万罐啤酒)

今日美国:无人驾驶车完美首秀,运输啤酒跑完120公里

华尔街日报:Uber旗下Otto完成自动驾驶运输首秀

注:Otto是无人驾驶领域初创企业,于2016年被优步收购。

这些标题真的恰当吗?Uber的自动驾驶卡车仅仅只是走了全程的高速路那一段,并没有在边道真正地去取货送货。在上路测试之前,它已经把相同的路线练习了几遍了。而且在高速自动驾驶时,全程也是由高速巡逻队护卫,几乎将所有其他车辆和障碍进行了清场。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从上面的标题中基本就可以认定无人驾驶车已经真实存在并且成熟到能取货送货了。然而撇开这些头条标题,正文中极少提到这其中的瓶颈和缺陷。

人工智能被媒体刻意美化了

这个假新闻最终成了Uber和Otto一场盛大的公众营销,而主流媒体则为这场营销赚足了噱头。媒体就喜欢这类的新闻,因为它“让人感觉良好”、能博人眼球并最终带来阅读量和销售量。

记者们通常不会去做太深的调查,因为这类报道往往针对较窄范围的受众,因此这不像“发现治愈癌症方法”这类报道,需要更高级别的新闻审查。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会说无人驾驶车的这些报道,在某种意义上暗示“铅能变成金子”。有很多类似的假新闻钻了主流媒体新闻审查和过滤的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流媒体在报道人工智能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会刻意美化它,他们想要报道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他们也会写出诸如 “人工智能将会毁灭人类”,“人工智能将制霸全世界”这类文章。

时代杂志曾经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不管你准备好没有,无人驾驶车要来了。这个标题在我看来是比较中肯的。

这个标题没有说无人驾驶车已经来了,只是简简单单的暗示未来某一天我们会有真正的无人驾驶车。不得不说这个标题取的天衣无缝,因为不得不承认,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有真正的无人驾驶车。

机器学习让无人驾驶变得更危险

像上面所说的,上面的文章没有对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车进行必要的积极的前景展望。

下面这个标题倒是让我眼前一亮:人工智能是否降低了无人驾驶车的安全系数?这标题让任何一个真正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人,忍不住去想这文章到底想要说什么。

实际上文章表达的是其他技术,鉴于机器学习的局限性,它会使得无人驾驶车的危险系数增加。以下摘自一位专家对此的评论:

我们来理一下这个逻辑,如果我们仅仅使用机器学习,把它限制在我们当下所理解的本质上,也就是说这就等同于人工智能,那么这篇文章是说得通的。

我曾经写过当下有关机器学习的一些文章可能会把我们带到沟里。甚至 机器学习技术会让读者对无人驾驶车形成一种“认知“:红灯时在路口右拐是没毛病的。

无人驾驶终会导致撞到行人或者伤害到乘客这样的判断真是糟糕透了。不能够忽视本质谈现象,在这个判断中,不受控制的机器学习才是问题所在。

正因如此,人工智能的其他领域正在协助并规范机器学习。同样的,致力于无人驾驶车的开发者们也要对机器学习采取适当的规范和安全限制。

无人驾驶车天生是马路杀手:“杀”谁而已

下面这个辛辣的标题来自大名鼎鼎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为什么无人驾驶车天生就是马路杀手?说实话编辑想出这样一个标题,必须得给他一个赞。

就像我关于无人驾驶车道德抉择的文章一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这篇文章也说到了最终无人驾驶车会面临一个艰难抉择:“杀“谁?(该救路人还是乘客)

举个例子,无人驾驶车正在路上开着,这时一个小孩突然蹿到街上,那无人驾驶车是冒着可能伤害到车内乘客的风险赶紧躲开救小孩,还是决定继续行驶保证乘客安全但是撞到小孩。

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棘手之处,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也提到了类似的无人驾驶车和汽车制造商都要面对的道德抉择问题。

看看这个大胆又自信的标题: 人类VS机器:无人驾驶车比真人驾驶的车更安全。你怎么看呢?我们看过太多诸如此类的论断,无人驾驶车能拯救世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我曾经反驳过这个观点,汽车零交通事故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也是零。上面这个标题很微妙的暗示出无人驾驶比人类司机要更安全,但是这一点现在还没法下定论,所以这个标题是有误导性的。

无人驾驶一定比真人驾驶更安全?不一定

我们的认知告诉我们没有情绪、时刻清醒的自动驾驶,肯定要比真人驾驶安全,因为人总避免免不了会有情绪,会受影响。

但这种观点也忽略了人类有着一些自动驾驶不一定能做到的东西,比方说人类的常识。

当一个真人在驾驶时,你非常了解车外的周遭环境,你非常了解车的性能,你知道车辆前方有人看向你,可能是在暗示你他们要冲到街上过马路了,你也知道当一个小孩在院子里玩球时他随时可能蹿到街上。

所有这些,我们现在都无法知道,自动驾驶车也能够感知。也许要在很久之后,无人驾驶车才可能拥有这些人类特有的能力。

我们可以说,100年后的无人驾驶车可能会比真人驾驶更安全,但是短期内我们不能做出这样的论断。另外关于哪个更安全,我们还得要明确定义这个更安全的标准是什么,是通过伤亡人数还是交通事故的数量?

无人驾驶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这也是假新闻

无人驾驶车会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这一论断,充斥在主流大众媒体的报道中。这其实显露出假新闻的另一个特性——回音室效应。假新闻通常是在反复的重复和传播中,越来越泛滥。

这种泛滥的结果就是与之可能意见相左的新闻,往往被过滤掉了。这就是过滤器泡泡。

有太多的利益相关者希望无人驾驶车能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当然我也希望这个是真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一愿望被反复传播而去相信它已经成真。

注:echo chamber effect回音室效应,在媒体上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让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filter bubbles过滤器泡泡。在新一代的互联网过滤器关注的是你似乎喜欢的东西,你实际做的事情,或者类似的东西,你喜欢的人,并试图推断出来。总之,这些引擎创建一个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全局信息,这就是我称之为“过滤器泡泡”,互联网“过滤器泡泡”为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流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关于无人驾驶车的热烈讨论还会持续,我们还是会看到各种相关的“假新闻”在无人驾驶车的热潮中翻滚(或者至少是误导性的新闻)。不过如果没有这铺天盖地的报道的推动,我们可能在这一领域也不会取得今天的进步。

对无人驾驶的挑剔,为什么是必要的

几年前,没人愿意把大钱投资到无人驾驶车和自动驾驶领域,这一领域也几乎得不到联邦政府的资金扶持或者其他任何慈善机构的支持。最近无人驾驶领域大量投资资金的涌入无疑加速了其发展,这一点是令人兴奋的。

一些真实的关于无人驾驶车事故的新闻可能会吓我们一跳。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配备自动导航的特斯拉撞到一辆卡车,最终导致特斯拉司机死亡。

联邦政府在事后澄清自动驾驶没有任何问题,事故的原因在于驾车的司机本身。这拯救了特斯拉以及整个无人驾驶行业,但是对于已逝的司机及其家人就显得有些残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发生在1989年的Exxon Valdez油轮泄漏事故吗?成千万加仑的原油泄漏在威廉王子海峡,这是一场巨大的环保噩梦。还有1985年的达美航空空难,一辆从佛罗里达州飞往洛杉矶的班机,因为无法侦测微下击气流,最终在飞经雷暴区时坠毁失事。

这两起悲剧的发生却推动了之后政策和技术上的进步。由Valdez原油泄漏事故,我们在航海导航系统上有了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泄漏检测技术和清理技术。

由达美空难,我们有了新的航空风切变侦测系统以及更加先进的警报系统,这都使得我们的航空飞行更加安全。

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春天

我预测我们很快会发生一起可怕的无人驾驶车事故,最终的责任在无人驾驶车身上,或者说它要承担部分责任。想到这种事故我就头皮发麻,我当然不想它发生。

但我猜想真出事的时候,我们的新闻标题会马上变调,然后会有一堆文章出来,歇斯底里的叫着我们怎么能够让无人驾驶车上路呢?!政策的制定者可能因此丢了饭碗,之后又会有新的政策出来。

迫于压力,无人驾驶车制造商不得不重新检查他们的系统和安全性。紧随而来的就是无人驾驶领域的重新洗牌。

这不是我恶意诅咒性的预测,而是一个合理的推测。这不会杀死整个行业,相反这个领域还会持续的往前发展。

但是它能做到的就是让我们的新闻媒体去思考和怀疑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也会使得安全系统做的好的车辆制造商得到大家的赞誉,而那些只做口头工作的公司则要陷入麻烦甚至被淘汰。

记得要留意关于无人驾驶车的假新闻,保持头脑清醒。许多老前辈经历了80、90年代的早期人工智能全盛期,随后进入了寒冬期。有怀疑论者对当时关于人工智能的假新闻嗤之以鼻——当然,那时候并不把这称作“假新闻”,但是性质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正处于人工智能的春天,情况正在越来越好。

我们希望科技的阳光持续照耀,人工智能之花纵情绽放。

来源:AI Trends

作者:Dr. Lance B. Eliot

更多精彩,请点击图片

“脑机接口”PK,为什么扎克伯格大比分赢了马斯克

知识图谱驱动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