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南德,网易历史频道专栏作者,网易号最强冷吧众负责人,常年研究古代中外战史。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朝鲜是一个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新闻头条与热点信息中的名字,也是一个离开我们很近却充满传说与年代感的邻国。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寻觅朝鲜与中国往事的点点滴滴。或许你会惊讶的发现,即便是积贫积弱的北宋,都被朝鲜轻而易举的骗了钱。武功赫赫的汉唐,也在半岛攻略中损失惨重。还有垂垂老矣的明清,曾因朝鲜问题而加速了王朝的倾覆。更有转瞬即逝的隋朝,因不计后果的经略半岛而闹的国破家亡。历朝历代,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对于这块贫瘠土地的过度投入,最终都面临着得不偿失的惨重。这个看似人畜无害还有些无助的小国,在历史上居然不止一次让中国为之大出血。

朝鲜可以让王朝加速倾覆

虽然自朝鲜出现在历史记载以来,其体量与实力较之中原王朝而差距言极其悬殊。但在以北京为都城,以河北为京畿直属重地,以辽东为绝对领地安全圈的明清两朝看来,朝鲜半岛的风吹草动都能牵动王朝的局势安危。因此,为朝鲜半岛的变局动用辛苦积攒的兵马钱粮,也就无可厚非了。哪怕这样的孤注一掷,可能让王朝自身实力严重受损,也在所不辞。

以离开现在时间最近的清朝为例,1894年--1895年之间爆发的甲午战争,就是一个王朝为朝鲜问题而几乎倾其所有的典型。虽然战争在前期只发生在朝鲜和辽东边境一带,后期也仅仅扩大到了河北与山东的部分地区。但战争的失利让清王朝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除去最著名的2亿白银赔款与割让台湾、澎湖领土,清王朝中后期极其倚重的军事力量也遭到重创。耗费巨资组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苦心经营的刘公岛与旅顺基地被摧毁,作为国家现代化陆军力量的淮军也几乎被打了个精光。

这也使得原本已经初露端倪的洋务运动被强行打断。此后的清廷虽然继续肯在国家现代化进度上投入成本,却因巨额战争损失而显得心有余力不足。沉重的战争赔款使得清廷无力维持对国内的建设与控制,也失去了原有的公信力。战争的失败更让清朝无法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失去获得不久的尊重。由甲午战争生成的内忧外患终于在几年后引发了骇人听闻的义和团运动与惨痛的庚子八国联军战争。清廷在前几十年闷声发大财的成果,最终全部付诸东流,王朝本身也在十多年后寿终正寝。

类似的情况在近代早期的十六世纪末也发生过一回。定都北京的明王朝同样在朝鲜与志在吞并半岛的日本军队鏖战多年。1592年—1598年之间,前后两次战争与对峙长达7年。明朝从日益萎靡的军队中凑出了数万尚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参战。虽然击败了缺乏对外作战经验的日本军队,但自身也由于战斗损伤、补给缺乏等原因,损失了不少国内的精锐部队。战后,靠近朝鲜的辽东驻军较之战前减少了进一半以上。更要命的是战争期间的开支高达近八百万两白银,让靠吸纳美洲白银来缓解财政的明朝元气大伤,无法补足损失的军备。

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不到50年,明王朝便在内忧外患之中走向覆灭。受益者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同样因朝鲜问题而加深内外交困的满清。从这点来看,明清两代对于朝鲜问题都可谓是倾其所有了。

朝鲜还能让王朝直接覆灭

当然,明清两代介入朝鲜问题时,本身已经处于王朝的中后期,实力大不如前。但即使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王朝,也可能因为对朝鲜问题的过度痴迷而导致自身的覆灭。最著名的例子无疑便是立国不久的隋朝,用三次花费巨大的远征,耗尽了自身的财力与民力。

隋朝所面对的对手,并非渡海而来的日本,而是从东北长白山地区南下的民族政权高句丽。这个在东汉时崭露头角的国家,利用中原的数百年乱世,成功的在东北地区扩张势力。到了隋朝建立时,已经将辽东半岛、大半个朝鲜半岛和大量东北地区的土地收入囊中,还将首都搬迁到了半岛上的平壤。逐渐强大起来的高句丽,曾经主动试探向辽东西部继续扩张的可能性,但被当地守军成功击退。作为回应,隋文帝派出水陆两支大军征讨高句丽。结果陆军因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而不了了之。水军也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最后是高句丽国王主动服软,让隋文帝不再有继续花大力气用兵的念头。毕竟,相比后世的明清两代,京畿重地位于关中的隋朝,并不会将地处一隅的高句丽,太当成一回事。

但当好大喜功的隋炀帝继位后,高句丽便成为了涂抹功绩簿的优质战利品。这位以一代雄主自居的帝王很快便以对方不遵籓礼为借口,集结天下的军队,并且大量征发民力为远征效力。公元612年,号称总数达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的隋军,浩浩荡荡的开往辽东。同时还有从江南等地征调的水军从山东出发,直扑平壤。结果,陆军在辽东城下损失惨重,而水军也因为轻敌冒进而在平壤城下被击败。隋炀帝无奈下令班师回朝,但过度征发民力已经造成了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一些地方也开始爆发农民起义。

不愿意承认失败的隋炀帝又在第二年征发了更多军队和民力,攻打高句丽。身为贵族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因为表示反对而被隋炀帝猜忌,遂决心反叛刚愎自用的皇帝。当隋军已经成功杀入朝鲜境内并围攻平壤时,隋炀帝突然接到了杨玄感在后方谋反的报告。迫于无奈的隋军只能回国平叛,而将大量军械物资和粮草,连同全部营地一起,丢在了朝鲜。第二次远征,也宣告失败。

公元614年,解决叛乱后的隋炀帝又准备发起第三次远征。结果,大量士兵在调往前线的路上就私自逃离队伍,官员用斩杀叛军者以衅鼓的办法,仍然无法阻止军士逃亡。隋炀帝索性不等计划中所需的军队到齐,便下令再次进军平壤。这种不要命的架势,终于让高句丽方面感到害怕。于是在外交上主动服软后,隋炀帝终于可以宣布自我胜利,代价则是全国人口锐减200余万户,各地农民起义四期。边境上的突厥和被隋朝征服不久的吐谷浑也开始兴师问罪。国内的贵族与官僚们自然在候继续支持隋炀帝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最终,建国时间并不长,还处于上升期的隋朝,便在外敌进犯与内战分裂中猝死。壮志难酬的隋炀帝,也在逃往南方的江都扬州后,被愤怒的乱军杀死。

搞定朝鲜的正确方式

相比隋炀帝的悲惨结局,取隋朝天下而代之的大唐要好看不少。但即便是武功赫赫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损失不小。而战争的起因也是因为高句丽阻拦新罗等国的使节到唐朝朝贡,影响了唐朝在东北部的外交平衡布局。结果,仅太宗时期的第一次征伐,便动员了十万唐军与新罗、百济、奚、契丹的外族部队。同样兵分两路,水陆并进。

公元645年2月,唐军暗渡辽水,同时派水军从旅顺口一带登陆,两军会师后进抵鸭绿江,封锁了朝鲜与辽东地区的联系。第二年5月,整个辽东为唐朝占据。此后,唐军进攻高句丽重镇的安市城,并有另一支部队在朝鲜包围了平壤城。但在野战中屡屡取得大胜的唐军,却始终无法攻克坚固的城池。进入秋季,北方草原上的薛延陀入侵,担心后勤告急的唐太宗不得不下令撤军。

唐朝此后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稳住了北方防线,才再次准备东征高句丽。公元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第二年自己也亲自上阵,到辽东前线指挥战斗。但这次远征依然无功而返。之后,唐太宗自己也在某次远征中突然病死,继任者就果断暂停了对半岛地区的用兵。当时唐朝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一次解决问题的策略,转而用小部队经常发起对高句丽人的袭扰,让对方无法按时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到了公元660年,唐朝再次出兵半岛,攻灭了与高句丽联盟的小国百济,从而在战略形成了包围之势。公元666年,已经疲惫不堪的高句丽发生严重内乱,唐朝才再次进行大规模远征。第二年9月,被隋唐军队围攻无数次的平壤城终于被攻克,高句丽国王出城投降。唐朝才终于在半岛乃至整个东北方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若非唐朝后来再次因与新罗的冲突而爆发战争,其在半岛的秩序维护上都做的非常到位。

当然,在对待朝鲜问题上,更为出色的应该是更早的汉武帝。他公元前109年出兵前已经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优势。不仅将北方的河套地区吞并,还在漠南与漠北的数次交战中取得胜利。向西,汉朝的势力已经进入西域,从而在战略上完成了对北方匈奴人的包抄。因而在决定出兵由燕国遗民建立的卫氏朝鲜时,汉朝在北方边境上的压力并不很大。这点与隋炀帝及唐太宗第一次远征时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但由于汉武帝时期的连年在北方与南方用兵,黄河也数次泛滥,汉武帝在组建朝鲜远征军时也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将囚徒大量征召入伍。他的作战计划与后来的隋唐两代大体一致,一路军队从辽东陆上进军,一路从山东渡海到朝鲜的后方夹击,其中仅水军就有五万人之多。虽然在初期遭遇到了朝鲜军队的顽强阻击,水陆两军的统帅也多有不合。但汉朝军队依然用更为雄厚的兵力与作战经验,用一年时间,攻灭了卫氏朝鲜。

攻灭卫氏朝鲜后,汉武帝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加强对当地的管理。但连年的用兵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损耗了汉朝的国力与民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不得不从汉武帝的攻势战略转变为防御态势。到东汉建立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才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始扩展势力,并最终成长为隋唐两代在东北方向上的劲敌。

还有一种你想不到的方式

相比明清两代拱卫京畿的必须,汉与隋唐两代所面对的朝鲜问题,更多的是出于对整个东北方安全形势的考虑。在那个近现代外交概念尚未问世的年代,以中央统治者自居的中原王朝,往往会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维,作为世界观的出发点。因而控制半岛地区的势力如果对朝贡体系表现的不够恭顺,就可以被视为一种不服中原王朝既有秩序的苗头。

不过,除了对朝鲜半岛的不断用兵,还有一种你想不到的方式,让与朝鲜地区素无接壤的宋朝也耗费颇多。由于北面对着强大的契丹人,所以大宋的国际声望,对于当时远在半岛的朝鲜高丽王朝来说,微乎其微。但是在宋代外交史上,高丽却是不能忽略的一章。

对于宋朝来说,高丽是对抗北方契丹人的重要助力。每次对外战争失败后,宋朝庭都会四处遣使,邀请海外国家前来朝贡。这是宋朝君臣为了张扬国威,不得不玩的柔远人策略,用意在于粉饰太平。高丽人心领神会,拎着土特产就开船前来,领取宋朝皇帝赏赐的大红包。但历史上的高丽王朝虽有与辽国战争,却从未与宋朝合作,进行军事行动。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使节在开封的朝廷上使用嘴炮,一个劲的替宋朝皇帝吊打契丹,回到老家后才继续岁月静好。直到北宋灭亡,高丽王朝也没有派出过一兵一卒。

可以说,纵观历史,朝鲜半岛的风吹草动,绝对是能够让中原大一统王朝神经敏感的存在。虽然这些问题的轻重缓急并不想同,但无一例外的需要王朝统治者们为此下足血本。若是一个王朝连北方边境都还没有安定,就深入朝鲜泥潭,无异于慢性自尽。当然,在缺乏多元思维与外交策略的古代,固有的思维定势所带来的类似行为路径,并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