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毕业季,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青年们正在为了第一份工作而奔波。在这个时间点,有这样一条新闻,引起了两岸年轻人、招聘市场的关注。

联合新闻网报道称,上海台资企业首度回台征才,共释出818个职缺。

主办的上海台协原本担心台湾年轻人对到上海工作没兴趣,结果短时间内就收到3000多个报名,征才当天现场更涌进上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台湾年轻人来说,内地工作如此炙手可热,这是内地招聘市场和许多台湾人都始料未及的。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值得两岸吃惊的大新闻,因为台湾人北上前往内陆就职,早已成为一个大趋势。

第一

大陆工作成台湾半数年轻人的“上乘之选”

不知从何时起,北京街头的咖啡厅里开始听到有台湾口音在讨论设计文案,银行大堂里开始出现台湾正妹为客户服务,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正以一种全新姿态融入大陆——北上工作。

不同于早期台湾人来大陆“出人头地”,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愿到大陆做“上班族”从零开始。

而这一点,也在大数据上反映出来了。就在今年2017年3月3日至12日台湾远见民调中心进行了一次民调,共访问居住在台湾本岛20县市、20岁以上民众1007人。

在这次调查中,在20至29岁的台湾年轻人中,有59.5%的受访者表示想去大陆工作、求学或投资。在涵盖各年龄层的受访者中,51.5%的受访者表示愿赴大陆发展。

网民们也纷纷传达了这样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陆工作在台湾招聘会的火爆程度,又是一个非常一目了然的例证。这次上海台资企业的818个岗位争抢一空,并不是一个个例。

竞争太过激烈,不少年轻人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与之相差甚远的岗位。

一位学习大陆事务的台湾学生罗同学,现在正在某婚庆公司担任外勤联络工作,她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说起为什么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差甚远的岗位,罗同学不无遗憾地说:“因为我下手太晚了,好的工作单位早就被一抢而空,没得挑了。”

外勤工作经常要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与客户沟通常常忙得连口水都顾不得喝,这着实是份苦差事。但罗同学丝毫不敢怠慢,“北京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人才济济,全台湾的人口都在这里了,不拼不行。”

毕业后,她打算继续回到北京工作,“先求有,再求好。”,不论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只要能留在北京就好。

第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为何台湾年轻人纷纷愿意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不甚熟悉的内陆城市来打拼呢?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当前台湾的薪资条件、生活水平和大陆发展速度、国际化程度的趋势下,台湾年轻人为了温饱和发展选择来到大陆工作,是自然而然的。

台湾的低薪资和高物价,早就让台湾年轻人苦不堪言。

自1990年代初起,台湾人的薪资所得收入即一直停滞,迄今已20多年了。再考量到通货膨胀,台湾人的实质收入远低于20年前了。

据台媒自由时报报道,未满三十岁所得收入倒退十七年,三十至三十四岁、三十五至三十九岁所得均倒退十九年。而且,这份统计并未考量通膨因素,青年实质所得倒退情况其实更严重。

2015年所得收入者共1445.21万人,所得收入平均台币63.09万元,较2014年增台币215元。(以下币值皆为台币)

按年龄层分析,未满三十岁所得收入者163.3万人,平均年所得44.08万元,虽较前年增0.66万元,但不如1999年的44.38万元;并且,未满三十岁年所得为各年龄层次低,仅高于六十五岁退休族的44.01万元。

2016年度薪资统计,每人每月总薪资平均为48790元,年增0.62%,但若扣除同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4%,较2015年实质平均薪资46422元,减少0.77%,实质薪资续倒退16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薪资情况相对好上许多的内陆工作,就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内陆的大城市能够为这些台湾青年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汲取国际经验的跳板。

在这些台湾年轻人看来,大陆进步太快,很多方面已经赶超台湾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APP的繁荣,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快捷便利,这些都是在台湾无法想象的。

大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迅速,吸纳了大批两岸三地的年轻人加入,无论薪资福利、国际采访、能见度与影响力,一个又一个的出头故事,都已经让台湾媒体从业者羡慕。

至于当红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更不用说,小米、百度、腾讯、乐视、猎豹、APUS、华为、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都正在全球化的扩张阶段,台湾人才“被磁吸”是必然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来到大陆,无论是从两岸交流角度,还是个人发展角度,这都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在未来,我们或许会在大陆见到更多的台湾青年们,用宽广的胸怀接纳,用包容的心态交流,是我们所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