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起

《速度与激情》系列来到了第八集,四五天内风卷残云般在国内获得了逼近20亿的票房。影片在北美的票房算得上不错,但在国际上,尤其是中国,那更超过了北美的发挥。

最近这几年来,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表现出现中国超越北美的情况时有发生,每部影片的情况不同,不过也反映出了中国观众的某些喜好倾向,这值得我们注意。

本文就来比较详细地分析一下,《速度与激情》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尤其是在中国这么受欢迎?

首先从它的片名《速度与激情》(Fast and Fury)说起。当一部赛车题材的电影(系列拍到后面,其实已经不能说是纯粹的赛车电影了,但初衷是这样),选择如此命名,其目的之单纯、野心之直接,已经一目了然。

这两个词汇,不正是这一类电影的全部核心?所有赛车的电影不都可以叫速度与激情吗?比如,把《极品飞车》或法国电影《的士速递》的片名换成这个,似乎也毫无违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速度与激情》(2001)

从第一部拍到第八部,《速度与激情》系列用票房证明了,它就是这一类型中的王者。从第一部中单纯的街头赛车,衍变至今,除了对动作场面推陈出新,在大场面的视觉效果上不断加码,这个系列还在叙事层面做了某些创新,比如与谍战片进行类型糅杂,以至于有人说这是一部追车版的007。

在拍了七部大大小小的追车场面之后,《速度与激情8》仍然能在追车场面上保持创造力,以速度感与力量感在视觉效果上进行创新,让人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科技水平。

僵尸车追逐大战这一创意,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成百上千辆开启自动驾驶模式的汽车,如《僵尸世界大战》中的僵尸,潮水一般涌向目标,简直令人目瞪口呆。这既是对科技进步的一种奇观展示,也多少暗含了对于工具理性的一种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速度与激情8》(2017)

传统追车戏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包含了对于人的勇气、对于工具的礼赞。而僵尸车追逐大战,变成人与科技之间的较量,于是难能可贵的表达出对于科技发展的一丝隐忧。

冰原追车更是将以小博大做到了极致,让汽车调戏体量大上百倍的庞然大物核潜艇,真正是剑走偏锋。这样一再升级视觉效果的追车场面,让我好奇第九部还能怎么玩儿?

一、人类的工具迷恋

但无论在类型叙事层面如何变化,这一系列的核心依然是速度,从始至终无比坚定,速度才是吸引观众的唯一卖点。

法国票房大卖的本土商业电影《的士速递》系列、英国BBC最受欢迎的节目《top gear》、皮克斯动画《汽车总动员》系列,都是以赛车场面为核心。

《的士速递》(2007)

为什么赛车题材有这样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强大吸引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对于工具理性的痴迷。科技进步带来一种力量,使人类有可能超越肉身的局限。借助工具,人类可以达到无法达到的速度、甚至摆脱物理学原理的束缚。

就像人类对于飞行的执着,就是一种超越肉体局限性的渴望。汽车作为一件无与伦比的、同一的、标准化的机械装置,可以把驾车人变成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速度与激情8》(2017)

男性对汽车有一种天然的迷恋,这大概源自某种深层的基因记忆。原始社会外出狩猎的男性,对于长途跋涉的深层焦虑,转化为对坐骑的强烈需求,同时狩猎的危险也带来对于盔甲的需要。现代生活中的汽车既是驾车人的坐骑、也是盔甲,满足了深层的基因渴求,又赋予现代人一种骑士般的荣耀。

二、商业电影的快感原则

商业电影是以快感原则为基础的,而《速度与激情》中的超速、撞击、爆炸,恰恰能够带来一种最纯粹、最直接的生理快感。

商业电影首先是一种娱乐形式。借此人们可以发泄剩余精力,甚至社会行为准则所不允许的情感和欲望,这是娱乐的功能。游戏或游戏的精神,对整个社会和文化形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一条逃避现实原则的手段,是快感原则自由自在地发挥作用的地方。

《速度与激情8》(2017)

娱乐活动向我们提供机会来体验社会通常禁止和认为有害的行为,同时,因为社会将娱乐的各种形式当作是一种边缘性的游戏,因而是非真实的、无害的。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部商业电影或一部游戏中体验杀人、超速飙车、枪战,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这些在现实中被严格禁止的行为,在游戏中都被允许了,因为它是非真实且无害的。

游戏快感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它能让人探究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规则是社会控制赖以维系的手段,其结果就是控制破坏性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然力量瓦解社会秩序。而游戏激起了自由与控制之间,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

《速度与激情8》(2017)

超速驾驶相对正常驾车是一种犯规,是违背社会准则的行为。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对规则的破坏也是人类自由天性的一种释放与实现。

《速度与激情》中的超速飙车、撞车、爆炸,这一切都发生在电影中,不会对社会带来实质性的损害,观众可以自由享受这种犯规和破坏性带来的快感,而不承担任何道德愧疚。

《速度与激情8》(2017)

当我们在交通节目的道路监控录像里看到现实中的超速撞车,经常会感到恐怖和不安,而不会觉得刺激。但我们是如此期待在《速度与激情》中看到这些危险的场面,体验由肾上腺素上升带来刺激和心跳。这是电影带给我们的一种独特体验——将危险、暴力、犯规转化为快感。

三、电影的运动属性

从电影的本体性来看,也可以理解汽车为何与电影有不可割裂的联系。

汽车1885年被发明,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的成立将美国带入汽车文明的时代,电影诞生则是在1895年,两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从电影诞生之初,汽车就进入摄影机的视野,成为一种早期的视觉奇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是一种双重幻觉——在二维银幕上制造三维空间感的深度幻觉,以及由每秒24格的静止画面制造出运动影像的运动幻觉。

我们务必要记得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就是《火车进站》,一辆飞速冲向前景的火车。可以说,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有强烈的欲望要挣脱静照的束缚,于是,运动就成为电影原初的救赎。默片时代,许多镜头都涉及汽车,但那时,即便一辆正常行驶速度的汽车,都足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火车进站》(1986)

古典好莱坞时期,大制片厂的影棚和摄影机的物理局限一度束缚了追车的场面。当摄影机的进步使电影摄制从巨大的影棚中走出来时,汽车追逐场面再次成为一种新的视觉需求。

而在重视视觉效果、剪辑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代好莱坞电影中,追车场面更是必不可少。

各种类型的动作电影(警匪片、谍战片、黑帮片、漫威电影),无一例外都加入几场汽车追逐戏,破坏性的追车连同撞击场面,制造了足够的紧张感与暴力。即便与故事主线无关,也一定要加入这样的大场面来制造视听效果。

这种对动作场面的迷恋,发展到极致,就是《速度与激情》系列。

四、有了动作场面,我们还需要故事吗?

能想象这一项目开发的原初冲动。你们不是喜欢看动作片的追车场面吗?我们就拍追车让你们看个够。所有动作片中作为视觉效果展示的追车场面,被当做了这一系列故事的主体。

一些悲观的评论家认为,对于动作场面的过度追求,会导致好莱坞讲故事传统的衰落。他们认为动作片是由追逐打斗爆炸,真人特效和电脑特效等多种场面零散拼凑而成,其中的叙事统一性乏善可陈。

《速度与激情8》(2017)

既然对于部分观众来说,只要动作场面好看也许就足够了,叙事可有可无。为什么《速度与激情》后几部转向了与谍战类型片融合,而不再是单纯的讲述赛车?理由很简单,故事仍然是电影魅力的重要来源,谍战故事可以带来更复杂的叙事元素。

大多数动作片都不是打打杀杀一路到底,主要还是由对话和悬疑场面构成,一部耗时120分钟的影片可能包含45分钟甚至1小时的大场面动作戏。其他时间,影片还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具体的目标,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与各种阻碍目标实现的局面所做的斗争。

《速度与激情8》(2017)

电影叙事中,剧情与场面两种要素可以相互催化,形成“情感触动”与“生理刺激”的双重共振。观众在享受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这场追逐戏中谁活了下来,或是剧中人能否绝地求生令局面再起波澜,观影感受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因为它混合了明星力量、身体动作和有趣故事的吸引力。

好莱坞商业片的受众可能会说他们很少关注情节,但事实是情节沉潜到了最低的意识水平,之所以对于观众来说它似乎无关紧要,恰是因为情节平静从容地引导他们去关注其他东西——动作场面。

在《速度与激情8》中,影片故事情节的目标,正是通过片中具体的动作场面的推动来实现的。

一部两小时左右的主流商业叙事电影,通常有一个四幕的叙事结构:建置——复杂化行动——发展——高潮,通常还有一个尾声。《速度与激情8》用四场追车动作场面,作为四幕结构的具体事件,来推动故事进程。

第一场古巴街头赛车是建置的序幕,第二场柏林夺宝追车是复杂化行动,第三场僵尸追车大战是发展,第四场冰原追车是高潮。

《速度与激情8》(2017)

对一部动作片而言,情节是通过奇观来推进的,奇观不是叙事的附属之物,而是叙事本身,奇观应该是具有叙事功能的。《速度与激情8》做到了奇观与叙事的结合。没有让追车场面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使其作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纯粹的视觉奇观。

同时,通过家庭情节的设置,将这个迷恋超速违规的英雄主角,带回到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最重视的家庭价值观中,也再一次体现了美国类型电影的社会功能——维护美国主流价值观。

五、电子游戏与汽车文明

《速度与激情8》在中国上映五天,票房达到16亿。而2015年,《速度与激情7》的24亿票房,远超它在北美本土市场3.5亿美元的票房。而速7在其他国家的票房成绩都不算太醒目,日本排第7,韩国是第18。

为什么唯独在中国,《速度与激情》系列产生了这样狂热的效应?下面我试着寻找一些原因。

首先可能与赛车游戏在中国的广泛受众有某种联系。90年代中后期,私家车尚未普及,但个人电脑开始进入普通家庭。1994年EA的《极品飞车》横空出世,在当时的80后中国游戏玩家中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的成长记忆。

《极品飞车》

当他们今天走进影院观看《速度与激情》或是《极品飞车》时,被召唤的,也许还有这种记忆吧。赛车至今仍是大部分电子游戏的重要元素之一。即便不是竞速类游戏,如大热的侠盗飞车GTA,H1Z1,绝地求生大逃杀,玩家要生存并且走到最后,通常你必须有一辆车。

H1Z1

除此之外,另一不可忽视的社会背景是汽车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近十余年私家车逐步普及,对汽车较熟悉、感兴趣的中青年也恰恰是现在的主流观影人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极品飞车》玩家、车主(或汽车发烧友)、《速度与激情》观众这三种身份的变迁。

由于中国的汽车文明比资本主义国家晚几十年,人们正处在与汽车的热恋期。汽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也是某种阳刚气质的象征,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品味,总之,汽车身上承载了我们所附加的太多意义。因而这种过度的迷恋对于《速度与激情》系列在中国的大卖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速度与激情8》(2017)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和中国的整体观影环境和市场发展阶段分不开。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好莱坞爆米花大片都是最强势的,对各个国家的观众都是通吃的。但在中国,好莱坞大片的接受情况稍有不同。

比如2015年在美国和日本票房超越《速度与激情7》的《侏罗纪世界》《头脑特工队》,在中国反而远远不如《速度与激情7》。

中国的大片引进制度始于1994年,好莱坞商业大片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只有短短20年,每年引进大片还有固定限额。这种情况下,中国观众对于好莱坞商业大片,其实存在一种匮乏心理——吃不饱。

同时,由于没有分级制度,性感、暴力的内容在中国大银幕上是缺席的,导致这种匮乏感更加强烈。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商业片最刺激的元素就只剩下动作、喜剧等。

而《速度与激情》系列,巧妙的纳入暴力与情色元素——飙车、撞击、枪战、比基尼美女。也因此,能够制造一种最大量、最直接的生理快感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才能获得如此狂热的追捧,取得一个不可思议的票房。

也因为这种观影快感的匮乏,中国观众才会如此热爱杰森·斯坦森、范·迪塞尔这些简单粗暴、充满男性荷尔蒙气质的动作肌肉男星。

两个月前有另一部迪塞尔的动作片在国内上映,即《极限特工3》。它的中国票房最终超过了11亿人民币,而北美票房呢?只有4500万美元。

你算算这差多少倍?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当酷炫豪车遇上麻辣索女,说的就是《速度与激情8》与奇爱博士尹珊珊的初会面。4月15日,《奇爱博士讲电影》第26集《范·迪塞尔的速激family》腾讯视频独家燃情上线。《速度与激情》为多元族裔电影带来一抹新色,风靡全球大小影迷。这一次,珊珊老师将仔细讲解她对这一系列及亚文化的激赏之情。

珊珊老师从一个关键词——family(家庭),捕捉到了它的核心,那就是这一系列故事实际上是一套用动作片包装的西部片,将家庭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种反差萌,珊珊老师请你来一起感受。

magasa:看《速度与激情7》像是和汽车在做爱

这个剧一不小心说出了真相:团结人民的最好方式竟然是……

看过加长版《大话西游》后,原来的疑点解开了


卫西谛首部随笔集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爱、恶、欲,如何看待生命,看待生活,怎么去爱与被爱,如何应对痛苦,忍受孤独,看待性与爱,看待女人和男人。

阅读这本书是和卫西谛一起看电影,也是与他一同品味人生百态。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卫西谛著作

一个迷影人的人生随笔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虹膜独家签名版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