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快到上学日时,北京的天价学区房总能刷新大家对房价的想象力。“老破小”20万/平、“过道学区房”一套几百万这一类的新闻层出不穷,大家都要见怪不怪了。然而,学区房看似荒谬的价格,背后形成的机制却非常合理。资源、权力和阶级固化三个推手,催生出“学区房”这么一个畸形的存在。

就近入学政策制造出了学区房

就近入学政策是北京市教育改革的成果。2014年北京市正式宣布开启“史上最严”择校令,通过控制“条子生”“择校生”“共建生”,最大程度保证就近入学,推进教育公平。就近入学直接产生学区制,每个学校招募的生源只能是学校所处的片区里的学生。在判定学生是否属于该学区时,“是否拥有该学区的住房”成为硬性指标。学区房的概念也由此产生。

原本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教学改革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如果说以前贫困人家的子弟还能通过刻苦念书被一流高中招募的话,现在这条路被彻底堵死了。“拼娃”变成了“拼学区房”,实际上就是“拼爹”的变种。

学区房生于政策长于政策,它的高价格背后是教育资源被政策权力支配的反映。

金钱、炒作推高了学区房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抱歉,学区房从来就不是用来住的。

在学区制的加持之下,想要进入好学校就读就一定要一套学区房。学区房正式和教育资源捆绑在了一起,房价和背后的资源让学区房价格开始疯长。。

更严重的是,当家长们发现学区房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以后还能转手赚钱的时候,学区房正式脱离了居住属性,变成一款“持有十几年后获得几倍利润,同时持有时附赠优质学校资源”的理财产品。“过道学区房”的产生就是证据,家长不可能自己住在过道里,他们会另找其他地方居住。过道学区房的作用仅仅是提供了一张可转让的“学票”,以及日后会获得几倍利润的投资机会。

面对这样的机会,家长们怎么可能会放过呢?能保值还能让自己的子女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被热捧,简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教育资源极度不公平是一切的根源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是所有家长的刚需,学区房价格畸高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公平。

以北京西城区学区房和海淀区学区房为例进行对比。价格最高的西城区学区房均价能到每平米20万元以上,对应的学区是北京市宏庙小学学区房,这里价格贵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可以直升西城区顶尖高中——实验中学。西城区学区房价格远高于海淀的原因就在于“直升学区”,这就意味着在西城区买一套直升学区房,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全北京最棒的学校。

相比之下海淀区并无特别优质的直升学区,孩子想要进入海淀顶尖的高中就读,还需要在课外恶补奥数和英语。虽然海淀的顶尖高中不输给西城顶尖高中,但是无直升学区使得海淀的学区房价格和西城区低一档。

西城区高中在直升的情况下,在学生培养上不输给海淀高中精心选拔出来的生源,更说明西城区高中实力雄厚。这也是有原因的,实验中学的生源接近80%来自于“共建部门”,也就是央企高管、各部委的孩子。能够进入西城区就读的孩子非富即贵,宏庙小学也被称为“金融街高管子弟学校”。既然是领导和权贵的孩子,教育资源投入岂有不好的道理?

与好学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重点学校各个方面质量都不高。北京市平均一本率为24%全国居首,城四区(朝阳、海淀、东城、西城)中朝阳区最差,一本率也超过了50%,西城区一本率更是高达72%,除去这几个区域,其他地方的一本率严重拉低了北京平均水平。家长们都说“如果不是在城四区的好学校就读,还不如去河北衡水。”

教育资源的两极化成为学区房价格持续走高的基础。虽然北京市教委一再强调要增加教育资源流动性,但是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还是有一定区别。2014年北京市学区改制,并没有让原有的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反而加剧了教育资源聚合。优质的学校更加优质,能够供给普通人的学校资源进一步减少。在供给侧的大幅削减,实际上减少了学区房的供应,进一步加剧了学区房价格高昂的情况。

调整学校

调整方案

六十三中学

与北京四中合并

八中分校

与北京八中合并

一五四中学

与北京八中合并

一四〇中学

与十五中合并

广安中学

与六十六中合并

宣武分院附中

与育才学校合并

徐悲鸿初中部

与徐悲鸿中学合并

六十二中学

与北师大附中合并,成立北师大附中南校区

西城区实验学校

与北师大二附中合并,成立为北师大二附中初中部

华夏女中

与北师大实验中学合并,

成立北师大实验华夏女子中学

裕中中学

与三帆中学合并,成立三帆中学裕中学校

二一四中学

由北京大学承办二一四中学,

更名为北京大学元培中学(正在筹建中)

徐悲鸿中学

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将合并后的徐悲鸿中学

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中学

月坛中学

与外交学院合作,

将月坛中学更名为外交学院月坛中学

2014年北京教改西城区中学合并情况

家长们并不傻,他们知道教育依旧是改变孩子命运的方式,也是保证下一代能够在社会阶层上更进一步的基础。中国的中产阶级历来焦虑,这一点在他们对下一代的投入上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人们诟病中国的孩子承担了太多这个年纪不应该承担的重担,但是对于中国这么一个低福利社会,人们嘴上抱怨教育和压力,实际上还是让自己的孩子在高压教育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

素质教育从某方面而言,成为了只有权贵的孩子才能享受的游戏。

学区房价格高墙的背后,是阶级固化

试想一下,能够买得起西城区20万一平米学区房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能够买得起海淀区十几万一平米,还能供自己的子女参加顶级奥数、英语培训班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原本旨在改革教育不公平的学区制带来的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在中国,能够决定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诸多原因当中,天赋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因素,有没有优质的教育投入才是关键

在学区房价格高墙另一边,是权贵们的专属区域,他们的孩子享受这个国家最顶尖的教育。学区房价格打造的高墙把普通人隔开,社会阶层的鸿沟在他们出生时就已经建成了。

所以,学区房会出现这样的高价非常合理,但是背后的原因极为不合理。学区房从来都不是阶级固化的原因,而是阶级固化的结果。这个制度会不会消失,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