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证了苏联和俄罗斯风雨飘摇时期的“赫鲁晓夫楼”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被拆除的“赫鲁晓夫楼”

莫斯科公布“史诗级”大项目

预计花费3~3.5万亿卢布

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5~7层老公寓楼:外表简陋朴实,像是一个个的盒子堆砌而成的长方形建筑物。每套公寓的面积都不大,但是具备完善的生活设施。

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这种楼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发源于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量兴建,因此大家将它命名为“赫鲁晓夫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赫鲁晓夫楼”

然而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这些见证了苏联和俄罗斯风雨飘摇时期的“赫鲁晓夫楼”,或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今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下令,要求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拆除莫斯科所有的“赫鲁晓夫楼”。

▲2月21日,普京与莫斯科市长会谈

随后,莫斯科市政府宣布了一项堪称“史诗级”的大规模城市建设项目——拆迁8000栋老旧的五层赫鲁晓夫楼。这项工程或将成为莫斯科历史上最昂贵的建设项目。

莫斯科政府计划在20年时间里完成拆迁项目,整个项目涉及8000栋居民楼,占莫斯科住房总数的10%。拆迁总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160万居民将进行搬迁。

为了顺利实施整个计划,不仅要新建多个住宅小区,还需要建设绿地公园,交通和市政设施,以及地域修整。整个项目预计需要花费3~3.5万亿卢布(约合3672亿~4284亿人民币)

▲4月11日,莫斯科公布2017年拆除计划示意图

莫斯科市政府如此斥巨资的“大制作”寓意几何?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红星新闻对此展开了调查。

“赫鲁晓夫楼”

工业建设时期的“产物”

据杭州日报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住宅建设体制有了较大的突破,国家采用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城市规划者们借鉴了苏联五十年代大批量修建简易住房的经验,将这种预制板结构房屋带进了中国。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中国各地的老宿舍区看到这些“赫鲁晓夫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郑州某地的“赫鲁晓夫楼”

红星新闻调查发现,“赫鲁晓夫楼”是一种苏联时期的“廉价社会性住宅”,当时为了加快安置公房住户,赫鲁晓夫修建了大批五层住宅楼。

房屋采用水泥预制板搭建而成,预制板通过工厂里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修建房屋时只需要用吊车或者直升机,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建起来,最后再接上管子、通上电就可以了,这种公寓楼的建筑周期只需要一周时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楼”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广大苏联人民最迫切的住房问题,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1961年,一座赫鲁晓夫楼正在建造中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建筑已经显得越来越陈旧,甚至破败不堪。安全隐患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担忧。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曾表示这些五层居民楼翻修难度很大,因为所有的水管和供暖管道都在墙壁里。他告诉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即使我们对这些居民楼进行翻修,在十年后,它们也毫无疑问会变成危楼。”

因为楼房老旧,近年来“赫鲁晓夫楼”天然气管道泄漏等意外频发,居民的住房安全得不到任何保证,最终政府决定花费巨资将他们拆除重建。

现在,莫斯科已经开始着手第一批居民的搬迁工作。计划拆迁1722栋“第一代”赫鲁晓夫楼,这一批楼房都属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预制板结构房,总面积达630万平方米。

▲莫斯科大批的“赫鲁晓夫楼”

4月11日,莫斯科公布2018年前将拆迁的64栋“赫鲁晓夫楼”名单,其中4~6月计划拆除28栋,7~9月拆除7栋,10~12月拆除29栋。

“第一代”到“敝履”

历史“见证者”终将慢慢消亡

尽管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承诺,所有搬迁居民的新建住房面积会有所增加,但有一些居民仍不愿离开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

叶甫盖尼?鲁达科夫便是其中一员,他所居住的正是“第一代”赫鲁晓夫楼。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苏联,身为机械工程的师叶甫盖尼?鲁达科夫和另外30名同事居住在莫斯科中北部拥挤的一间公共住房里,在那里就连上厕所都需要排队等候。那个时候,和许多人一样,他也在期盼着工作单位分配给他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

▲鲁达科夫

终于,他等到了这一天。他和他的妻子得到了位于格里莫大街16号的一套两室公寓。格里莫大街16号是一座建于1957年的四层公寓楼,一共有64套房子。

现在格里莫大街16号与另外7900栋赫鲁晓夫楼一同出现在莫斯科历史上最大的城市搬迁计划项目的名单中,等待它们的是被拆除的命运。

对鲁达科夫来说,这不过是又一个将利益置于历史遗产之上的例子。站在自己居住的楼房前,鲁达科夫难过地说:“这是赫鲁晓夫建造的第一座房子,现在他们却视之如敝履,对于他们来说金钱总是最重要的。”

对于普京为什么下令拆掉这些房子,他表示不解:“这些房子都很好,墙壁也很厚实。”

很多居民也同鲁达科夫一样表示,他们担心政府会修建高楼大厦而不是舒适的住宅,并将大家安置到远离现在居住的区域。

有分析认为,拆除项目其实是被政治和利益所驱动。不仅如此,联邦法律给予莫斯科市政府拆除住宅小区的权力,这使得居民和微小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令人担忧。而那些没有在公寓转让协议上签字的居民,都将在两个月内被带上法庭。

反对派活动家、前议员德米特里?古德科夫注意到,法律不仅允许政府拆除这些预制板房,还允许拆除附近“类似”的建筑物。

当被问及附近的建筑物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时,法案撰写者、现议员米哈伊尔?格加廖夫近日告诉“雨”电视台,项目区域范围内的建筑物都将整体拆迁。

这种五层住宅楼的设计寿命—般不超过2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多房子已经使用了近60年,大多已不符合目前的建筑安全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俄罗斯城市梅日杜列琴斯克的一幢“赫鲁晓夫楼”因天然气管道泄漏而爆炸

退休的牙医索菲亚?什科利尼克和她的丈夫费利克斯?什科利尼克生活在一栋1962年建造的赫鲁晓夫楼中,他们的女儿就住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索菲亚说,这里冬天很温暖,也几乎听不到邻居的嘈杂声。

而这栋被苹果树、樱桃树、梨树和大片绿地环绕的房子也出现在被拆除的名单中,她很担心他们会被安置在高楼中,或是需要搬到离自己的女儿、外甥女很远的地方。

索菲亚说:“我很喜欢简朴的房子——小小的一栋房子,楼层不高,这样我可以看见窗外的树林和来往的人群。”

▲什科利尼克一家和他们的房子

由于最近刚换了水管,他们的房子本可以再住上一段时间。但是丈夫费利克斯抱怨说,房子的排污系统没有更换,过去十年排污管道曾爆了两次。

“我们随时都在警惕中,以防另一个地方又爆裂,因为这些公共设施实在太老旧了。”费利克斯说道,他最近曾钻开混凝土墙板,发现管道正在出现裂纹。

虽然部分居民对搬迁仍有抱怨和担心,但大部分居住在“赫鲁晓夫楼”中的居民都对政府的计划感到欣喜,称他们早已不想居住在老旧的房子中,现在终于能搬进现代化的舒适住宅里了。

▲1966年,苏联妇女走在新盖好的“赫鲁晓夫楼”前

这些承载了工业建设时期记忆的历史“见证者”,终将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慢慢消亡。

>>>>

拓展阅读

1 斯大林式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斯大林的提议下,苏联当局决定修建八座类似于苏维埃宫的摩天大楼,以纪念莫斯科建市800周年。

但最终只有7座高大巍峨的摩天大楼在莫斯科拔地而起。它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七姐妹”: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艺术家公寓、文化人公寓、列宁格勒饭店、乌克兰饭店、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

▲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斯大林高楼”

据说,斯大林是为了“抗衡”当时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资本主义式”,才决定在莫斯科修建大型高层建筑,以让莫斯科显得更具现代气息,彰显强盛国力。

2 “勃列日涅夫大楼”

斯大林式建筑后,就是“赫鲁晓夫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果说“赫鲁晓夫楼”初步解决了俄罗斯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那么,“勃列日涅夫楼”就满足了苏联人民对于更好生活的追求。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一批被称作“勃列日涅夫楼”的高层居民楼诞生了。“勃列日涅夫楼”是苏联的实力达到巅峰时期的建筑作品。

▲勃列日涅夫大楼

“勃列日涅夫楼”目前依然是俄罗斯城市中最常见的民居楼。这种居民楼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大”,一般都超过9层,有的甚至高达16、17层。一栋楼里常有很多个单元,相较于“赫鲁晓夫楼”,“勃列日涅夫楼”安装有电梯、中央暖气和集体冷热水供应,公寓的面积也较大比,更为舒适、宽敞。

3 现代的俄罗斯经济适用房

俄罗斯的高房价可以说是举世闻名,在莫斯科一套两居室公寓的均价为55万美元的房价,对年收入不足1.5万美元的大多数民众来说无疑是天价。

为了让俄罗斯人能住得起房,俄罗斯政府开始推出“经济适用房”计划,该项目计划到2017年,建成25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

▲现代俄罗斯经济适用房

这些经济适用房将以不高于市场价格的60%-65%售价卖出,但即使是这样,房价也不会低于12万卢布/平方米(约14692元/平方米)。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 徐缓

实习编辑丨李文滔

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

未经授权转载或抄袭,将追究相应责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