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自行车在中国什么时候最流行,恐怕要属改革开放之初即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候,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长安街上,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换句话说,自行车是那个年代的特征与标志。如今,尽管满街跑的已是四个轮子的汽车,但在很多人心中,自行车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因为它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过去,看一看自行车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被国人所接受的。

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自行车在中国情形的,可能是1868年11月24日的《上海新报》,报道是这样写的:

“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力走路。不独一人见之,想见者多矣。询之外国人,据云,外国地方马路平坦之极,有一人乘此车与马赛之,经六点钟时候,行一百三十五里之遥,车迟到半点钟功夫。因有逆风,所以后到,若非逆风,力过于马也。又闻外国水陆军营新报云,现在兵丁欲与兵官商量,皆作此车以代行路之力而养其兵之锐,且免背负行囊器械之劳,到战场,车弃一旁,兵有养息之力,易于前进,诚良法也。即中国行长路,客商尽可购而用之,无不便当矣。”

文中最后一句说明,这篇报道的目的是在中国进行自行车的商业推广。不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并不买账,最早在中国骑自行车的,仍然是来华外国人。《孽海花》第三回“领事铺张赛花会,半敦生演说西林春”,就以细致的笔墨描写了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里举办的“西人赛花会”的情景。1875年,《万国公报》刊文称:“自行车,西人所创,上海行亦有年。”《图画新报》亦报道说:“西人喜用脚踏车,取其迅疾也。近闻美国自造者不敷所用,故向英国购买,约值洋一万元云。”

最初,骑自行车的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因为自行车为他们奔波各地提供了极大便利。1899年,澳大利亚的一本自行车杂志曾这样写道:“在那个国家(指中国)自行车给传教士们帮了大忙了,即使是最坏的路况,他们也可以骑着自行车一口气走个几百公里路。”很多传教士喜欢到中国乡村去传教,当他们骑着自行车出现时,往往引来中国人的围观,“密若堵墙”,“诧为奇异”。《上海四马路洋场盛景图》木刻版画,表现得是上海租的10种新奇图景,其中一组图景就是两个西方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其中一位还是个穿着灯笼裤的西方妇女。

自行车之所以在中国打不开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自行车在西方同样属于新事物,技术方面尚不完善,前轮大,后轮小,没有刹车,也没有橡皮车轮,骑在上面并没有多少舒适感。

其次,中国道路情况比较糟糕,就连上海的大部分道路都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相比坐马车和人力车而言,骑自行车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再者,骑自行车需要一定技巧,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摔倒,“非练习两三月不能纯熟”(与现在不一样)。而且,自行车价格比较昂贵,能买得起的只有贵族阶层,而他们是绝不愿意花费大价钱买一个会让自己摔跤、出丑的物品的。下面一段话最能体现当时中国所谓精英群体的傲娇心态:

“自行车到我国来的时候,年代已不可考,但总在海外通商以后……因为国人习性和习俗,不役人的就役于人,很少肯使用自己的力气,为自己服役,所以只有坐车和抬轿拉车,除了使用自己天然的两腿走路以外,自己坐车自己使力会被人笑话的,因之自行车虽传到了我国多年,还是未被扩大的利用。”

时光荏苒,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才开始真正接受自行车这一新事物,而此时距离自行车传入中国已过去整整3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战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中国作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被彻底打掉,举国上下不得不接受中国已经“由文变野”的事实,开始把西方作为文明标准,相应地也就把西方传进来的一切事物视为先进的、美好的。对于这种社会心理的转变,陈旭麓先生所论最为精彩:“这种心理征服的结果,不仅反映于封建统治者的奴颜与谀态,反映于作为社会中坚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支柱的分崩离析,而且更广泛地反映在普通民众阶层从排外到崇洋的风气的急剧转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欧风美雨驰而东的文化变迁趋势和以西洋为文明的社会心理认同。”

这一时期的报纸,对于自行车不再是惊奇、嘲讽,而是热烈地赞美。比如《赛脚踏车》一文这样写道:

“脚踏车,一代步之器也。脅足以彰明要礼,而未始不可以鼓动性情。前年,海上尚不多见,至近年来,始盛行之。本届庆祝英皇之日,各西商喜脚路车之多而乘坐者之众也。于是豪情霞摹、逸兴云骞,共集于泥城桥迤西之赛马场。车则钢丝如雪,轮则机括维灵,一升一降,不疾不徐,如鹤之飞,如鹰之隼,瞬息万里,操纵在两足之间,而东洋车不能方斯迅疾马车亦无此轻物,由其驾驭之熟,而练习之深也。以视跑马之专藉马力,跑人之专用人力者,迥乎不同矣……行见脚踏车之利用,日盛月新百进而益上者,此特小说其端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自行车技术以及中国道路情况并未有多少质的变化,因此自行车被广为接受,显然是人们心理变化的结果。换句话说,自行车和其他来自西方的新事物一样,都成为文明、先进和现代的符号。报纸上开始大量刊登有关自行车的广告,上海甚至出现了专门供人骑自行车聚会的公共空间,相关赛事也开始迅速流行起来。

从此以后,骑自行车成为城市生活的时髦,并迅速向乡村蔓延。

祥说:在诸多西方传入中国的新事物中,自行车颇具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出国人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转变。中国人花了近30年时间,才真正接受自行车,说明隐藏在物质背后的发挥决定作用的,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