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窝里横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

经常有父母问我,到底怎么教育好孩子。

其实,教育孩子没有那么难。我跟大家分享下我这些年的育儿体验。总结起来,就是下面这6句话。

第一个要说的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权威的专家。

学习心理学这么多年,我的一个深切体会就是:学术理论若不反哺真实生活,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所谓的理论,其实只是一个指导,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权威的专家。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不是专家,不过是个在路上的普通妈妈,希望能够和你们一起向前,走好育儿这条路。

第二个要说的是,育儿问题,从来不单纯是“育儿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

整理积木育儿微信后台咨询数据时,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父母发来的第一条短信内容,不是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本身,而是“我这样问问题的话,别人会看见吗?我希望保有个人隐私。”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真相:绝大多数的父母们都已意识到,育儿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育儿问题,它一定会牵涉到家庭系统,和每个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息息相关。恰恰是这些只适合关起门来讲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更塑造了我们的孩子。

一位心理学同仁曾这样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心理疾病这个说法,一切的疾病都是关系上的疾病。同样,没有真正的育儿问题,一切“问题”都是家庭系统中的问题。

好比说,你要看一个人的人格如何,不用费老劲去探究他的脑袋和心,只需要看他的人际关系就好。而要从根上解决一个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必一个劲儿地盯住孩子的“问题”,听听他的父母平日都是怎样行为处事就好。譬如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富二代”、“官二代”问题,从来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自己的问题,还需从父母处找根源。

为此,我也常会跟微信上的父母们说:每当你为孩子的问题感到担忧、焦虑的时候,请把目光收回来,听听我们自己的心,问一句:它怎么了?

育儿问题,从来不单纯是“育儿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

第三个要说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自以为爱孩子,做出的却是“恨”孩子的行为。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考试考砸了,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暴怒,或者大肆批评、不停唠叨。并且冠之:“恨铁不成钢”,或者“我都是为你好”。

譬如一位焦虑的妈妈曾在微信后台这样跟我说:

罗老师,我儿子不爱学习,每次做作业都特别慢,总是拖很长的时间。我和老公为这没少啰嗦他。你说他,他也不吭气,摆出一脸委屈的样子。可是回头再做作业,仍然拖拖拉拉,做各种小动作、有一堆的小毛病。这回学校小测试,考试卷子拿回来,不及格。我忍不住打了他一巴掌。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可是到底怎么办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呢?

我当时没有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鼓励父母去跟孩子聊一聊。随后孩子妈妈的反馈让我知道,这孩子并非所有功课都拖拉,只是不喜欢数学课。而孩子考试不及格,其实他心里也一定很难受,在老师把考试卷发下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体验到了挫败感。对孩子而言,拿着考试卷回到家的这一段时间,一定很忐忑、很难熬。

在这种艰难的时候谁还愿意听大道理呢?这时孩子要的不是理论上的支持,而是情感上的支持,就是那种“不论你什么样我都爱你”的真心实意的支持,这才是最主要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无条件接纳。

可惜,父母们表现出的,却是一个真正的仇人才会做的: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将他推向更加难受的境地,并且还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你看,这就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可能在我们的家庭中上演的情景,以爱之名去“仇恨”孩子,想来其实很残酷。

第四个要说的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品质,比如快乐、勇敢、自信、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甚至是学习能力,都不是硬“教”出来的。

曾经在小区里,看见一位母亲教孩子跳绳。妈妈很认真,教得特别仔细,告诉孩子,如何拿绳子,如何屈膝跳跃。每当孩子没有按照妈妈的说法去做,妈妈就会喊停,并且要求重来。整个过程,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满是想怒不敢言的神色。

待我牵着小开心玩儿半天回来的时候,仍然看见那位妈妈紧绷着脸,在一板一眼地教孩子跳绳。而孩子动作愈发拘谨,跳得很勉强。看到此景,我心里生疼。

我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一个饶有意味的研究:

老师拿着一把纸扇子,走上讲台展示给下面的孩子们看,问:看清楚这是什么了吗?孩子们回答:看清楚了。老师说:那你们也折一个给我看看吧。孩子们很快折了出来。每个人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迟疑,很快搞定。
第二次,老师把折法说明书拿出来,给孩子们一步一步教完,再让孩子们折一次扇子。这一回,所有的孩子都迟疑起来,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我们其实可以回想一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比如我们当年学英语那会儿,那是多么费劲的事情。然而我们的孩子不用刻意教,却能够学会说话。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同时学多门语言甚至都很轻松。

没错,孩子的大脑是非常神秘的存在。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环境刺激,他们就能吸收环境中的一切。相反,若你一字一句企图“教”孩子学说话,你整个“教”的过程,极可能不断地给孩子带去“打击”,你的有意无意的“纠错”、居高临下的“教导”,都会让孩子感到“我太笨了”、“我又错了”、“我不行”。如此所造成的结果,不仅是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会给孩子带去极大地心理压力,削弱他们的自信、自尊等的建构。

所以说,给孩子填鸭再多的知识、技能,都不如多了解点儿孩子的心理、多关注些孩子的心理能力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自以为爱孩子,做出的却是“恨”孩子的行为。

第五个想要说的是: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我们的控制欲才是真正的问题

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远离,甚至“抛弃”父母的过程。若父母自身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对孩子的长大感到恐惧。所以,孩子的“问题”不是大问题,父母自己的“控制欲”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记得一个孩子爸在微信问我:

我的孩子14岁,我怀疑他早恋。这种情况一般该怎么处理?总觉得孩子长大后,越来越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了。

这位爸爸的这个说法,就反映了一个有意思的心态,好像责怪孩子长大了,有心事儿也不跟自己说了,还折腾早恋什么,让人不省心——这样一来,责任似乎都到孩子那里了。其实,我们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真的不懂得孩子们想些什么吗?是我们不愿意放下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力”,不想接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

若我们能够对待孩子像对待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抱尊重,平等的心态,一切都会好办很多。如果我们真的不知道又想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就虚心地问孩子,他们会告诉我们的。

为什么会出现“叛逆期”?一方面是孩子身心发展有这样一些特别的阶段,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习惯了孩子的“乖、柔顺、听从”等,一旦孩子的自我强大到挑战了父母的“权力”,就会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焦虑、恼怒的境地。

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要抓住父母的“权力”不放。而权力在一开始也许会很好用,但是总有一天,它会给自己制造出更有力的敌人——父母死死守住自己的“权力”不放手的结果,就是直接将自己和孩子置于敌对的位置。

第六个要说的是:爱,不是教,是影响。

有一次,我家开心小朋友问我:“妈妈,爱是什么?”望着她纯净的眼神,我一时间在她的问题面前楞住了,内心有小波澜和感慨。

我微笑,抱住她,亲一口,说:“这就是爱。”

我要感谢开心,是她让我明白,最简单的育儿办法其实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不是教,是影响。当我们抱着“教”的心态,其实是在把发送自己的意愿投射到孩子以及他人身上,这是捆绑,而非教育。唯有梳理好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好,孩子才能真正接受到我们发出的讯息。

孩子有天生的正向的生命力。只要我们保持和孩子的同步成长,给孩子足够的爱,那么养好孩子,没那么难。

更多育儿视频,请看:

《总打孩子的父母 请找出你的心结和源头》
《小朋友发生矛盾 大人该介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