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但是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这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中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写过一本《发须爪》,说满人的辫子乃“马祖”崇拜的遗俗,就好比“马尾巴”。菠萝君认为,满人的发式乃是出于一种实用目的:他们原是狩猎部族,剃发辫发,是为了防止头发被风吹散,遮住视线。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每当谈起“剃发令”,人们就会大骂汉奸孙之獬,说他是罪魁祸首。 孙之獬,淄川人。他本是个满腹经纶的士子,中过进士,在天启二年(1622)的“大金榜”上,可以找到他的名字。这榜进士共409名,孙之獬位居第三甲第二百一十五名。他做过22年大明臣子,可清军一占北京,就投降了。降清的明臣很多,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们并没有过多的指斥,唯孙之獬被众人唾骂,那原因是,他第一个剃发易冠。当时,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孙之獬羞愧难当,遂奏请汉人一律剃发。于是,有了那道“剃发令”。于是,孙之獬成了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 孙之獬那颗“满式头”仅仅维系了三年。顺治四年(1647),反清志士攻进了淄川城,正在淄川老家的孙之獬被捉,人们找来锥子,在他剃得发亮的头上钻一个眼,栽一撮头发,硬是给他重植了一头黑发。痛得他狂呼大叫,人们不愿听,就又把他的嘴缝上。他那副嘴脸,让人们越看越恨,就又把他大卸八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