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最后一次北伐战争病逝五丈原,而且在其临死之前竟然下达了最后一道奇怪命令:魏延断后,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让魏延断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魏延,这位以部曲身份跟着刘备入川的人物,深受刘备器重,堪称直接从小兵提拔为军中第二号人物,先是官拜牙门将军,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将,在刘备拿下汉中,准备去成都的时候,汉中这个地方需要大将镇守,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重要的北方门户,应该由蜀汉的名将张飞来担任,张飞也觉得自己是刘备的兄弟,从少年的时候就跟着大哥刘备走南闯北的,应该属于自己的,没有想到,刘备再度提拔了魏延。“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从牙门将军,直接成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这个地位,仅次于当时的关羽。由此可见,魏延是刘备的爱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不仅仅是刘备的爱将,更是诸葛亮最依赖的北伐名将,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先后死后,仅存赵云一个军方大佬,魏延正好弥补这个坑,魏延武艺高强,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颇有战绩,曾大破曹魏郭淮,费瑶联军,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从此的魏延已经成为蜀汉军方第一号人物。

然而,备受器重的魏延,又是军方大佬,性格就暴露出来了,“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一般人或许都会给他一点面子,唯独诸葛亮器重的另外一人杨仪不给魏延面子,往往跟魏延闹的很不开心,简直水火不容。“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每次两人发生矛盾,就要爆发的时候,诸葛亮就经常二人调解,没有办法,诸葛亮需要靠魏延领兵打仗,又要靠杨仪调整后方资源,手心手背都是肉,只好当和事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虽然器重魏延,但是并没有想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而是选择了姜维。因为魏延和诸葛亮还是有着军事路线上分歧,一个是冒险主义路线,一个是保守主义路线。《三国志》记载: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就是韩信带一只部队,刘邦带一只部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而忿忿不平。 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件,就是“子午谷奇谋”,魏延的做法让诸葛亮很难安心将军事指挥大权交给魏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基于以上亮点:所以诸葛亮在临时之前,非常的担忧,如何安置魏延呢? 在最终的决定上做出遗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意思很明显,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断后,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这是一种无奈的表达,或者是一种对魏延的保护。而并非三国演义之中所述,魏延是生有反骨,是反贼,让其留后,就是为了除掉他。

然而,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他这道历史遗命导致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被杨仪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