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赫赫军威,止步于对阵后金的白山黑水;

三十年屡败屡战,见证了守土卫国的砥砺前行。

作为最后一个汉族大一统王朝,大明朝各项成就斐然。

尤其是军事力量,保持了二百多年的强盛,屡屡击败外来强敌,创造了诸多奇迹。

然而,这一切辉煌在遭遇了后金时仿佛戛然而止了。

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后金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在短时间内就将明朝的辽东基本收入囊中。

是什么给了后金如此神力?大明王朝为何对阵后金时屡屡败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1 士兵体质,南不如北

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人普遍比较文弱,特别是面对人高马大的蒙古人和俄罗斯等西方人。

中国人之所以体格偏小,在于纬度较低的气候环境,低纬度的人普遍比高纬度的人个头小,南方人平均身高不及北方。

再者,北方气温较低,气候条件相对恶劣,造就了北方人的厚脂肪,显得人高马大。三百多年前明朝面对的就是一群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严酷的环境造就了女真人的强健体魄。由于缺乏稳定的食物来源,他们的耐力很强。又由于他们长期从事游牧业,以牛羊肉为食,长期吃牛羊肉,身体的爆发力很强,这在近战中很占优势。

强健的体格让他们对严酷环境有了更好的适应性。

相比之下,明军的个人体质就明显不敌了。明朝士兵体力等总体指标不如后金,这种劣势在白刃战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对阵后金明军必须北上,深入到女真的活动区域作战,恶劣的环境使得体质上的劣势更加明显。

2 军制兵种的落伍

卫所制度贯穿了明朝始终,作为一个成熟的军制,卫所制度在明朝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保证了明军对外作战的胜利,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而且卫所制度下,士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极大地减少了财政开支,可谓好处多多。

但是再好的制度,一成不变也会落伍。

卫所制度发展到明朝中期之后便难以为继。

首先土地兼并特别是军事地主的崛起导致军田日益萎缩而难以支撑;再者朱元璋为防止将领独大,仿效宋朝实行轮岗制度,这导致士兵没有了保家守土的责任感,特别是守卫辽东的基本都是外地士兵,指望他们的保卫决心是不靠谱的。所以明朝在辽东的卫所在后金的冲击下很快消亡。

鉴于卫所制度的弊端,明朝中期开始,私募武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戚家军、俞家军就是例子。关宁铁骑也是私募武装的产物,它隶属于袁崇焕,各级军官直接效忠于他。

这样的制度战斗力是保证了,但却不怎么听话,他们基本等同于军阀,唐朝就是被军阀(藩镇)肢解的,明亡时吴三桂也是军阀性质。

虽不听话,但笼络好将领,事情倒也好办。袁崇焕一直忠于明王朝,即使后来被杀,关宁铁骑也一直竭力阻挡着后金。

先前明军基本以步兵为主,而后金基本都是骑兵,这导致了明军野战中的极大被动。

明军步兵在野战中基本属于被虐型,晚明最强骑兵关宁铁骑在骑兵对砍中勉强能和后金军战成平手,这还是在掌握了三眼火铳等先进火器的基础上。

所以后来明军只好“凭坚城,用大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袁崇焕,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3 由技术碾压对手到被赶超

一直以来,中国的火器发展长期领先世界,直到大航海时代到来。

虽然火器起步早,但是在这个农业为主的社会,火器的发展始终是一个额外的附属,而且都是官方主导,因此积极性低,发展甚是缓慢。

直到葡萄牙入侵,经过西草湾海战,明朝缴获了葡萄牙的火炮,才发现西方的火炮技术已经大大超过了自己。

于是,嘉靖时期开始,明朝开始向西方学习,对西方火器(统称为佛郎机)进行大量仿造和升级,终于使火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此时的努尔哈赤刚刚从奴隶制度中走出来,基本处于半野蛮状态。因此,先期明金对战,明朝的火器对女真骑兵处于绝对碾压状态,努尔哈赤也在宁远之战中被红夷大炮击伤导致丧命。

但出彩基本在守城战中,野战中明军依然吃力。而袁崇焕杀了东江镇守毛文龙后,毛手下的耿精忠、尚可喜先后投降后金,为后金带去了急需的火炮技术。从此后金建立了火炮部队,明军消灭后金的希望更加渺茫。

4 对战成本,后金打仗有利可图;明朝则是入不敷出

大明帝国长期先进,各项指标引领世界。

相比之下,后金政权各种落后,人口稀少,资源匮乏。而且由于技术落后,抗天灾能力极差。因此,南下抢劫是他们不断战争的源动力。

由于明朝晚期边防废弛,因此后金每逢南下抢劫,都收获巨大。这种巨大的收益极大刺激了他们的抢劫愿望,因此军队越强越多,破坏性越来越大。

反观明朝,长期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而打仗需要的也是这部分人,这就很矛盾了。所以,要想保证战争胜利,就必须牺牲掉大量的农业生产力,而农业生产又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基础。因此,明朝再次陷入矛盾之中。

对明朝而言,打仗绝不是发战争财的机遇,反而是鲸吞国力的巨大负担。

明军和后金军打仗的动机完全不同。由于长期拉锯,明朝农业长期被掣肘,渐渐难以为继,而后金却靠着劫掠迅速壮大。

明军的回光返照是关宁铁骑,这支由失地辽人组成的骑兵部队不但有着守土卫国的决心,更由于袁崇焕制订的奖励政策,每个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打仗卖命。而关宁铁骑作为抗金第一线,自然装备精良,因此关宁铁骑近似无敌。

但说来说去关宁铁骑的投入终归要靠明朝政府买单,为了维持这样一支常备军,明朝政府不得不牺牲其他地区的边防,这导致其他地区烽烟四起,内部动荡不安。后期加征“三饷”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烽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西草湾之战是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水师与佛朗机海军的一场海战。

5 满蒙结盟,造成大明多线作战的压力

后金军队在利益驱使下,不断南下进犯,明军只能消极据守。由于后金游牧民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作战特点,明朝依托天险构筑了关锦防线,这道防线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山海关犹如一扇铁门,将后金牢牢挡在关外。

但是关是死的,人是活的,山海关走不通,后金想到了大迂回作战。

就是借道蒙古从明朝北部进攻。作为在北方长期斗争的少数民族,蒙古和后金的唯一共同点就是他们蛮夷的身份。后金的崛起在给明朝带来压力的同时,也让蒙古看到了威胁。

对于明金双方,蒙古的立场开始重要。

本来经过明蒙“封贡互市”,明蒙之间已经和平了好多年,但是明朝没有坚持这一民族政策,导致了后金抢得了先手。后金对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采取了又拉又打的措施,很快就将漠南蒙古纳入版图。

漠南蒙古的沦陷让明朝北方压力剧增,从此抵抗后金的防线不再是山海关一点,而是北京北部的长城一线。对于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的明朝而言是一个巨大负担。

不得已,明朝只得加征“三饷”,结果导致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而明朝又不得不抽调精锐东奔西跑。这样的条件下,明朝据守都费劲,压制后金几乎是不可能的。

6 八旗组织能力强,明朝党争严重,政策摇摆不定

后金的发展靠的不仅是凶蛮,更有一套高效率的八旗军事制度。一般而言,亦兵亦农的制度形式在王朝初期总是能够成功运用,唐朝府兵制、明朝卫所制都曾成功实行,八旗也是类似的组织形式。

后金军队数量不占优,但是八旗制度保证了每次作战都能够倾巢而动,相对于“一盘散沙”的明军,这种凝聚力能够爆发极强的战斗力。

后期收编了漠南蒙古后,后金又推行蒙八旗。入主中原后,又建立了汉八旗。后期的八旗是抽调精锐组成的军队,并贯穿清朝始终,这是清朝前期能够取得天下的基础。

反观明朝,可谓是朝三暮四。

先期辽东经略熊廷弼出于节约财政,主张据山海关而守;后继的孙承宗出于加大纵深,主张战线前出,构筑关锦防线;再后来辽东经略高第再次弃守关外,再后来袁崇焕恢复关锦防线…在这样的摇摆中,明朝的对金战略一改再改,特别是伴随着东林党和阉党的此消彼长的斗争,明朝在辽东的战略更加摇摆不定。每次弃守,大量物资归后金所有,再行恢复,又是一项巨大开支。

作为一道坚固的防线,关锦防线也有其明显缺陷。

首先,它很烧钱,孙承宗自力更生每年只有15万两的收入,而耗费却是400万两起。明朝为了这条防线,把老本都贴进去了;

其次,深入敌境的锦州实在是一个易攻难守之地。就因为这样的四战之地的不利地形,三大战役时国民党军才会轻易被解放军包了饺子;

最后,关锦防线是一条纵向防线,有纵深没有横向展开,这导致明军只能死守山海关一点。

而后金和蒙古结好之后,皇太极曾多次从北京北部的古北口绕道进攻,这就让关锦防线很尴尬了。实际上,从满蒙修好的那一刻起,关锦防线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

7 小冰期,农牧界线南移,给了后金广阔的回旋空间

如果说明朝灭亡是天意如此,那么小冰期就是最好解释。

气温降低导致农牧界线南移,客观上导致了明朝将辽东让出,给了后金极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这才导致后金越来越强。

如果没有李成梁对努尔哈赤的偏爱和扶持,后金能不能崛起?大明王朝会不会江山永固?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大明王朝也最终无奈地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