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梅生,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团书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从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宗琴先生和吕明琴先生。2008年11月,相声剧《幸福秘决》获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表演奖。2014年演唱的河南坠子《盗仙草》在全国第八届曲艺牡丹奖大赛中获得提名奖。2016年演唱的河南坠子《杨家将》选回获得第九届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态度族群】

卓越匠人

【态度宣言】

极致专注 追求卓越 德艺兼修 担当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陈梅生凭借河南坠子长篇大书《杨家将》片段《砸御匾》荣获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曲艺专业最高奖,它等同于中国电影行业的“百花奖”“金鸡奖”和戏曲行业的“梅花奖”。所以无论是专业评定,还是百姓关注度,“牡丹奖”的“含金量”在曲艺行业当中无疑是最高的。

范军说过,“四个奖项一共20个获奖名额,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夺得两个奖项,占到了全国平均比例的十分之一。这也说明了河南曲艺的水平和实力。”

童年陈梅生

渴望见世面 坠子吸引力太大了

陈梅生是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人,父母为农民,家中长女。十几岁时就想去当兵,富有语言天赋的陈梅生凭着北京话入选了县播音员。初次接触坠子,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门艺术,在县文化馆曲艺培训班当学员期间,常跟随培训班下乡演出,唱小段、报幕。那时,河南坠子一代大家赵峥老师亲自教授陈梅生。

“86年,我决定去天津上学,那里能开眼界见世面。天津临近首都北京,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又是文化部直属中专,这些对当时的我,一个农村孩子的吸引力太大了。”

1986年秋天,陈梅生成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篇书专业”的首届学生之一。教河南坠子大书教师的就是河南坠子一代宗师——刘宗琴先生。刘宗琴老师的大书代表作《杨家将》《李逵夺鱼》、《李自成》等经典作品,陈梅生追随老师一一学习。

名家陈梅生

戏比天大 牡丹花开 “梅”枝头

陈梅生曾获得两次“牡丹奖”提名,2016年,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赛事开始,她毫不犹豫决定再次参赛。

最好的姐妹都劝她慎重:“你现在是一级演员、非遗传承人、团领导,干嘛非得参加这个比赛呢,万一落选多没面子。”陈梅生却爽快地说;“比赛评奖落选是常事,没什么好丢面子的。天津北京的坠子姐妹都参加,坠子的发源地河南却没人参加,这样不好,我要在全国性的舞台上把河南本土的坠子展示给大家。”

这么多头衔,可是当你初次与她见面时,她只会爽朗地说一句:“我是河南坠子演员陈梅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陈梅生

成长之路经历磨难是常态 没有人可以例外

成长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经历磨难是生活的常态,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传统文化出现滑坡,全国各地戏曲曲艺团体都不景气。演出市场萧条,艺术空缺,伴奏员大量流失,没有伴奏就无法演出,一时间让陈梅生不知何去何从。不听天由命的她,参加相声小品的演出,并且参加一些影视剧拍摄。

十几岁就深埋心中的坠子情缘,陈梅生却总是挥之不去。她坚信几千年传下来的,中国人自己的好东西不会就此戛然而止,艺术复苏无人承续才最可怕。

“可不能在我手里断了档啊!”猝然心惊。陈梅生总结每场演出的感受,对比“白口”与“唱活”的不同处理。当她再一次拿起心爱的简板,伴随着悠扬的坠胡曲声唱起坠子,果然令人耳目一新。

陈梅生以演唱短段为主,却能融入坠子大书的艺术手法。她的表演既有刘宗琴先生激昂奔放、深沉大度的风格,又有吕明琴先生优美流畅、俏丽清新的特色,同时富有华丽端庄、爽朗明快的个人气质。

传承人陈梅生

追求卓越 为河南坠子复兴做点事儿

获奖无数,陈梅生在曲艺生涯成熟,她决定为河南坠子的复兴做点儿事。她与曲艺音乐家杨庆林、坠胡演奏家陈胜利,牡丹奖获得者杨妤婕等合作,推出了《夜明珠传奇》、《姐妹花》、《杨家将》、《中原美》《盗仙草》等一大批坠子新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姐妹花》、《杨家将》、《中原美》被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录播。

近年来,陈梅生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作为一名传承人,要尊重观众、尊重艺术,使命艰巨。陈梅生业余时间进校园开办讲座,对学生进行以河南坠子为主的曲艺艺术的普及宣传,还曾赴台湾等地演出,为当地剧团和爱好者交流传承河南坠子艺术,为他们的业务进行辅导,传播“德艺兼修,担当使命”的理念。

老师陈梅生

选材标准既高又低 学艺先学做人

陈梅生的学生很多,目前无徒弟。收学生标准,首先态度要认真专注,真心热爱坠子艺术是前提,着力培养几个尖子生,严格严肃严谨成为习惯。

陈梅生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教学不应付,学生学习更是不敢含糊,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染力。陈梅生老师严肃认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个气息运用她都会给反复的亲自示范。每天练早功、做早课、绕口令、使简板,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基础功课从不放松。老师鼓励学生练好技艺,“加班”练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练简板。

农民的女儿陈梅生

下乡演出不忘初心 感恩乡亲尊重舞台

陈梅生特别愿意下乡演出,总说:“我是农民的女儿,我知道基层百姓多么需要文化生活。”

一次去站街镇柏茂村,进村的唯一一条不过两米多宽且电线杂乱的小路,被雨水冲垮。路面更是泥泞不堪,路两边一边是土丘,一边是十几米深的山沟,演出车辆几乎不可能到达演出地。

演,车进不去,舞台设备怎么办,人员安全怎么办?不演,十里八村的百姓已收到演出的通知,赶往往演出现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演!

路滑,垫砖撒土;设备,村民骑摩托车载;服装道具,演员自己手拿肩扛!十多吨的舞台车打滑溜车,走走停停,全靠人推着加垫砖撒土才得以通行。几公里的进村路,舞台车走了两个多小时。演员们将道具服装手拿肩扛,徒步前往演出现场。村子仅一处能容纳观众,演出车只剩半边舞台。哪怕舞台斜着摆放,演员依然坚持演出。

文/陈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