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网易号

关注
129粉丝
0关注
106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4枚勋章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

  • 洪武十七年,郭英被封为武定侯,后来他的结局怎样?
    14小时前
  • 朱棣为什么用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变? 因为得师出有名。
    朱棣靖难之役,他是引用《皇明祖训》里的“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他提出的清君侧,靖国难。就是先占据制高点,证明他是师出有名,而不是无故起兵。 但是《皇明祖训》里的“天子密召诸王”,可是被朱棣有意忽略了,因为朱棣本身就是反对建文帝。 朱棣不能直接说,他就是看上皇位了,他就是想当皇帝了,他得说,他是因为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所以清君侧,发动靖难起兵。 这不是说给建文帝听的,他是说给天下百姓听的,说给他手下的将士听的,最起码人家将士听了,不会觉得他们就是“反派”了,可能还会觉得他们是正义的一方,然后也不用多担心,万一哪天遭到天谴怎么办?毕竟,不是所有的将士都明白,本质上,就是在争夺皇位啊。 这就是师出有名的重要性,提高将士的信心,争取最后的胜利。
  • 难道朱元璋看不出来朱允炆镇不住藩王? 从我看的史料分析,可能朱元璋确实是能看出来朱允炆镇不住藩王,但是他也没太多时间做更多了。
    朱元璋对于藩王之患,其实他也知道,因为不仅叶伯巨说过,别的人也说过,但是,朱元璋确实是自信的,或者说,他认为,他的儿子,比他的臣子更值得信任。 朱元璋是手段强硬的人,他习惯他的强硬,而且蓝玉案,也是有朱元璋为朱允炆继位扫平障碍的心思。到了洪武末期,朱元璋留下的武将,也确实不多了。 朱元璋他能做的,不能做的,都做了,他做了这么多,他应该还是会有对于朱允炆的担心,如果再给朱元璋时间,可能他还会做更多,但是历史就让他死在1398年,他就算想,那也是没时间了。
  • 最近在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读得有点懵,这书称得上是通史类书里的杰作,虽然有的观点其实我也不太赞同,但是我对这书,是满是敬意的。尤其是看到《国史大纲》里罗列的数据,以及关于学术思想,各类制度等等的见解,看得出来,这书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其实历史类的书就这样,就算是史学大家的书,也不能保证里面的史料,观点,都对。因为随着诸多的文物的出土,有的观点,就会被推翻。但是,不能说,观点被推翻,这些史学大家的书就失去了价值。 只要是认真读书,是能感受到作者在措辞间想表达的思想。现在的很多书,实在是让人失望,因为认真读,就会发现,有的书的作者根本没用心,或者说,可能作者的水平,也就这样。市场上的书参差不齐,只能努力筛选了。
  • 当年明月的关于明史的史学功底,超越大部分人。
    别看给《明朝那些事儿》挑刺的人那么多,又是这,又是那,实际上,你让这些人写一版他们心里的明史,连专业人士一起算上,写得能超过当年明月的,又有几人?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是已经出版很多年了,就在《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出版以后,有哪些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明史的书?通俗的,专业的,一起算上。要么就是圈内人士写,圈内人士看,圈外的人知道这书的都不多。要么就是通俗写史,写不出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内容。 真比《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强,哪至于这么多年,提起来明史,首先还是想到《明朝那些事儿》。 当然,历史类的一套书写得好,除了史学功底,还得文笔不错。文笔,可能是史学界专业人士里大部分人的硬伤。 但是这也说明,《明朝那些事儿》广受好评,这套书写得,整体是没有太大硬伤,细节上,还是有点问题的。瑕不掩瑜。所以,当年明月的关于明史的史学功底,是超越大部分人的。
  • 其实仔细阅读明史,你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有时候一些小角色,反而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曾经的小人物,结局各有不同。
    有的人身死,把名字留在了史册上,例如洪都之战里的张子明,不熟悉明史的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对洪都之战比较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他对于洪都之战的局势的改变的关键作用。 有的人,曾经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运气比较好,一步步走上了高位。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已经有那么多前车之鉴,那些明朝的勋贵们,仍然在元末跟随朱元璋征战?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富贵险中求,他们跟随朱元璋征战,可能也思考过以后会获得荣华富贵,但是实际上,在元末,最开始,这些人,就是仅仅为了活下去而已。 能活到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还真是要看运气。例如常遇春,他死时年仅40岁。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常遇春已死,他的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正是因为他父亲常遇春的功劳。 1370年,朱元璋仅仅封了六公,其他五人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常茂居然能和他们相提并论,可相知而,他是有多沾他父亲常遇春的光。常茂此人的军事能力,和他父亲常遇春比,还是差不少。 所以,仔细阅读明史,你会发现一个重要的事情,活下去,才是第一要素。活下去,才能见到可能的成功。 历史很大一个作用,就是以史为鉴。其实以史为鉴是个很大的话题,读明史,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看起来愚蠢的事情,如果你在当时的时代里,你就会做得更好吗?其实你未必就能比当时的那个人做得更好。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很容易批评别人。批评别人是容易的,接受自己的平凡,反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是推荐别人多读史书的,因为从历史中,还是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也会给读史的人以启发。
  • 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旧称,北京故宫的修建,和朱棣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朱棣有迁都北京的打算,于是在北京修建皇宫。
    《明史·地理志》中有一句话是,“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 那么紫禁城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从我看到的资料里,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三垣。 这个三垣,就是指的太微垣、紫薇垣、天市垣。根据古代人对于天文的认识,他们发现紫薇垣位居三垣中央,位置不变。所以紫微垣,就代表了天帝的所在,这也说明了在古代人的心里,天帝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而天帝居住的天宫,也被称为紫宫,也有紫薇正中的这种说法。 天子,在封建社会里,也被认为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所以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取名叫紫禁城,对应着天上的紫宫。也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的想法,希望皇权可以恒久稳固。而紫禁城的禁字,也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说明了紫禁城是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的地方。 还有一种说法,紫禁城这个名字,也包含着紫气东来的征兆,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其实皇宫取名,必然是慎之又慎,毕竟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有紫气东来的这种美好的寓意,也是正常的。而且,在古代,对于祥瑞,很多皇帝是特别喜欢的,在皇帝的认知里,有祥瑞,说明上天对于天子在人间的统治,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才降下祥瑞,让人民知道。 如果碰到地震,那在古代人的认知里,那就是说明上天对于皇帝的统治不满意,所以才用地震,来警示皇帝。对于地震,皇帝一般很重视,并且有的皇帝会在地震后,做一些减免赋税等有利于民生的措施。 我个人觉得,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并且极有可能,紫禁城的名字,是综合了多种原因,才取了这么个名字。
    网易读书
  • 能在朱元璋手里保命的人,是不简单的人
    2024-05-20
  • 正史,比野史还有意思
    2024-05-20
  •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耿炳文为长兴侯,后来耿炳文结局如何?
    2024-05-19
  • 她曾备受宠爱,1541年,她结束了她的一生
    2024-05-18
  • 朱元璋称呼他为“黑丁”,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他为济国公
    2024-05-17
  • 他跟随朱元璋征战,立下赫赫战功,1370年,他结束了他的一生
    2024-05-16
  • 朱棣用计离间建文帝和吴高的关系,后来吴高怎样了?
    2024-05-15
  • 吴良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吴良为江阴侯
    2024-05-14
  •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赐死了他的岳父胡美,死因令人意外
    2024-05-10
  • 兄弟二人都跟随朱元璋征战,立下不少军功,这二人结局令人意外
    2024-05-07
  •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廖永忠为德庆侯,洪武八年,廖永忠被赐死。
    2024-05-06
  • 冯胜曾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冯胜的?
    2024-05-05
  • 历史比你想象中更残酷
    2024-05-04
    10跟贴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