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见财经

侃见财经

网易号

关注
4.5万粉丝
2关注
2157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全景网新媒体总监

6枚勋章

看见不一样的财经!

  • 良好的业绩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前提。
    济川药业作为“隐藏”的中药龙头,业绩也的确无可挑剔。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收76.31亿、89.96亿、96.55亿;净利润分别为17.19亿、21.71亿、28.23亿、净利润年增长率超过了25%。 主要得益于该公司明星产品在细分市场的龙头地位,因此企业的成长性也是无可置疑的。 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济川药业拳头产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全国城市公立医院清热解毒用药中成药市场占比达12.10%,排名第二;而公司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在全国公立医院儿科感冒用中成药市场占比达46.52%,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公司的健胃消食口服液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健胃消食类中成药市场份额达57.9%,排名也达到了第一。 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产品中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三者的合计销售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73.33%,占比较2022年的72.15%进一步提升。 对于济川药业良好的业绩表现,机构也十分地青睐。 根据最新披露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济川药业现身79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较上季度增加46只;合计持有2754.56万股,持股市值超过11.3亿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较行业企业市盈率明显偏低,作为儿科、呼吸甚至消化领域的领军企业,该企业多个核心产品市占率第一,同时该企业还是中药行业中毛利率最高的企业之一,足见企业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且从年报来看,济川药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五年都在19%以上。 其财报发布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有超12家券商发布了研报,其中绝大部分给予“买入”评级。华鑫证券研报称,公司业绩增长超预期,BD有望贡献新的动力,并且给予了该企业“买入”评级;国泰君安证券也发布研报称,公司控费保障利润高增长,营运能力有所提升,并且将公司的目标价调至52.48元。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资料显示,济川药业主要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线主要围绕儿科、呼吸等领域,其主要的产品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而济川药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曹龙祥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资料显示,曹龙祥出生于1957年,江苏泰兴人。 1981年,服役六年的曹龙祥退伍回乡,主动放弃了环境优越的镇卫生院工作,选择了最能磨练人的泰兴市第二水泥厂。 九十年代,由于建筑行业整体效益低下,该水泥厂也无可避免的走到了困境之中,在企业的危难之际,上级提拔了曹龙祥为厂长。曹龙祥接手泰兴市第二水泥厂之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这样一家亏损的企业在他的手上被盘活,且该企业最终发展成为年销售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江苏华翔集团”,不仅如此,该企业还是“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 随后,他又接手了已经在“悬崖”边上的的泰兴市医药公司,将其改制为江苏济源医药有限公司,在曹龙祥的力挽狂澜之下,该公司当年即扭亏为盈。 由于曹龙祥的能力在这两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证明,因此他的才干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赏识。 1998年,曹龙祥被市领导直接“点将”,接手已资不抵债的泰兴市制药厂。作为实干派代表人物,曹龙祥走马上任之后,就排除万难对企业进行了改制重组,重新组建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他接手时,该公司年亏损超2000万元,但在他的“妙手回春”之下,当年济川制药就实现实现销售收入4811.65万元,实现利润112.09万元。 2001年,在承担“不良资产、多头债务”的沉重包袱情况下,曹龙祥对企业再次进行了改制,组建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此外,2002年,曹龙祥还兼并原泰兴医药公司,此后济川制药就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济川制药继续兼并天济药厂,铺平了上市之路。 2013年,济川药业登陆上交所,成功在A股上市。其主产品蒲地蓝,济诺、健胃消食、同笑等品种年销售额均超亿元,企业成为全国儿科品种、剂型最多的生产厂家之一。 上市后的第二年,其收购了陕西东科药业,从此也奠定了济川药业在中药行业的江湖地位。到了2022年,济川药业就已经是中国中药企业TOP100的第7位了。 命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付出总会有所回报。因此,曹龙祥在成就企业的同时,企业也成就了他。 2024年3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曹龙祥以225亿人民币财富位列榜单1132位。同时,他还是江苏省十大富豪之一。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医药行业的周期底部已经探明,一些医药股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
    近两年,随着集采等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医药行业遭遇了一波大的利空,在业绩和股价的“双杀”之下,一些医药股创出了历史新低。但作为朝阳行业,即使阶段性受到了政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仍然不改向上的结局。 尤其中药板块,在政策的加持下,部分企业已经走出了独立的行情。 4月19日,中药龙头企业济川药业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03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净利润8.45亿元,同比增长24.9%;毛利率高达81.12%,净利率为35.25%。 相关资料显示,过去数十年时间,济川药业净利润一直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营收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也是上涨趋势。 此前,该公司曾发布2023年财报,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96.55亿元,同比增长7.32%,净利润为28.23亿元,同比增长30.04%,二者均创历史新高。 对于业绩的新高,济川药业表示,主要品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市场需求较上年同期增加,同时,公司积极加强销售渠道的拓展,积极推进空白市场、潜力市场的开发,形成新的增量。 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在全国公立医院儿科感冒用中成药市场占比达46.52%,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动态市盈率仅有11.22倍,远低于行业的25.79倍。目前该公司股价已经创出了三年新高,距离历史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除了成本控制能力弱之外,摆在新希望面前还有一大难题——巨额负债。
    据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新希望的总负债为938.6亿,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4.03%。要知道,在2020年一季度,新希望的总负债不过421.4亿,如果不过4年时间,新希望的总负债已经增长了超过500亿,同比更是直接翻倍。 再看新希望的流动资产。截至今年一季度,新希望的货币资金只有109.4亿,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105万,跟负债相差甚远。 持续几年的业绩亏损加上越滚越大的负债,让新希望不得不通过变卖资产来缓解压力。2023年12月15日,新希望公告称,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山东六和、北京新希望将拟转让中新食品20%、2%和29%的股权给中牧集团,交易价格约27亿元;同日,其还与海南晟宸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转让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67%的股权,交易作价15.01亿元。 不过,仅从超过900亿的总负债来看,变卖资产虽然可以让新希望缓一缓,但并不能彻底改变现状。 对于目前的新希望而言,当下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如果停止扩张的脚步,甚至将生猪养殖业务直接停掉,那么新希望可以马上实现盈利,但过去几年数百亿的资本投入就将化为乌有。据媒体统计,仅2018年至2020年,新希望的资本支出可是从37.07亿元增长至342.5亿元,增长了约9倍;如果新希望选择继续扩张,受制于“规模不经济”现象,新希望的养殖成本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届时只会越亏越多。 或许,新希望最后的“希望”,也只能寄托于猪价回升,毕竟等到猪价超过新希望的养殖成本,其就能重新实现盈利。 目前来看,各大头部猪企仍在不断扩张。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牧原股份能繁母猪环比增加1.3万头;温氏股份预计2024年底能繁母猪数量在2023年底存量的基础上再增加5万-10万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排除猪价能有短暂的反弹,但想要真正见底还需时日。因此,新希望则必须找到新的增长方向,为企业降负。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当亏损成为整个养猪行业的常态,能否将成本控制好则成为猪企之间的“胜负手”。毕竟,成本控制的能力越强,平摊下来每头猪的亏损就越少,在行业下行的周期中就更容易穿越周期。
    从当下的财报来看,温氏和牧原,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根据财报显示,温氏股份2023年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8.3-8.4元/斤,换算下来约为16.6-16.8元/公斤;而牧原股份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加优秀,2023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仅为15元/公斤。 相比之下,作为目前国内第三大养猪企业的新希望,成本控制的能力就要弱上许多了。 据媒体推算,今年一季度新希望养猪业务亏损28亿元左右,生猪销售数量455.91万头,平均每头亏损614元。若按照100元/kg的头均均重,新希望每卖一公斤生猪就亏损6.14元,生猪销售价格大约13.82元,可以推算出新希望2024年一季度的生猪养殖成本为20元/kg左右,成本相比牧原股份足足高了5元/公斤。 而且,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成本为17.5元/kg,到了今年一季度生猪养殖成本为20元/kg,成本竟然不降反升。 为什么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成本会越来越高?这背后,其实跟新希望自身养殖规模的扩大有很大关系。 此前,侃见财经就提到了生猪养殖行业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很多猪企会随着出栏规模增加而面临成本失控,而新希望正是如此。据媒体统计,从2021年到2023年,新希望的出栏量进一步提升,分别为998万头、1461万头和1768万。 不过,1768万的出栏量或许并不是新希望的“极限”。根据一季报数据显示,其在建工程仍有178.5亿,是同期363.4亿固定资产的接近一半,若未来这178.5亿的在建工程投入使用,新希望的养殖规模显然还会扩大,彼时出栏量超过2000万也并非不可能。 从目前来看,虽然近几年来规模不断膨胀,但由于成本控制能力欠缺,新希望在市场中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截至4月30日收盘,新希望股价报收8.92元/股,总市值为405亿,在近期A股大幅反弹的背景下,新希望2024年股价却仍下跌了4.29%;而作为对比,同期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的总市值分别为2384亿和1276亿,市值分别是新希望的约6倍和3倍。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猪价持续低迷,新希望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了。
    五一假期前夕,新希望“压线”披露了2024年的一季报,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希望实现营收239.1亿,同比下滑29.49%;净亏损19.34亿,同比下滑14.75%。 很显然,这份财报并不亮眼。 诚然,在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猪企亏损已经是常态,所以新希望一季度净利润亏损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亏损之外,一季度新希望的资产负债率和生猪养殖成本都在持续升高,而这才是新希望当下面临的最大风险——空有规模优势却没有成本优势作为支持,新希望很可能陷入“越养越亏”的困境。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河南“猪王”,手握230亿!

    14小时前
    3跟贴
    图片
    04:24
  • 一年净赚302亿,“行业老二”五粮液,还能“稳”多久?

    15小时前
    55跟贴
    图片
  • 历史新高!500亿“输液”巨头,一季度净赚超10亿

    17小时前
    1跟贴
    图片
  • 众所周知,2016年巴菲特开始建仓苹果,此后一直买入苹果股票直至该公司成为伯克希尔第一大重仓股为止。事实证明,苹果股票也帮伯克希尔渡过了2018年的难关,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主要持仓不变,每年都是小修小补。
    但比较重要的一个信号就是,去年四季度开始,伯克希尔开始减持苹果,这是一个信号,当然这也和苹果自身的表现相关。 根据资料显示,去年四季度,伯克希尔减持了苹果1000万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苹果的市值为1354亿美元,较去年末整整减少了389亿美元,降幅约22%。 值得注意的是,不排除伯克希尔进一步减持苹果。 对于为何抛售苹果,巴菲特表示,这是出于税收原因,因为这项投资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不是出于他对该股的长期判断。我们今年的税率是21%,以后的税率会更高一点,我想你们不会介意我们今年卖出了一点苹果。 我们认为,减持苹果这个动作一旦开始了就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苹果作为消费股之一,目前依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判断,未来五至十年,苹果依旧会是伯克希尔比较重要的投资标的。 此外,伯克希尔在油气股上的押注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这是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所决定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目前伯克希尔的防御性的确是在增强,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要从伯克希尔每年持股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巴菲特的投资方向,这点十分重要。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落下了帷幕。
    苹果CEO蒂姆·库克、比尔·盖茨等商业大佬也参与了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与巴菲特一起参与股东提问的还有伯克希尔非保险业务的掌舵人阿贝尔和保险业务的领军人物贾因。 由此可见,伯克希尔的接班人已经确定。 对于伯克希尔而言,这艘商业的航母已经平稳的驶向了深海区,对于投资者而言,参与巴菲特股东大会的次数,真的进入倒数阶段。 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对于多数热点话题都做了解答,其中减持苹果股票以及增厚现金储备格外受关注。 根据伯克希尔一季度财报显示,2024年Q1实现营收898.69亿美元,市场预期为870.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53.9亿美元增长5.2%;净利润为127.02亿美元,市场预期为98.92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55亿美元。 伯克希尔这份一季报,营收以及净利润均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2024年初,法拉第未来发布首次召回计划,召回范围包括去年生产的全部FF91汽车,合计一共11辆。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辆车主还是贾跃亭本人。 4月24日晚,贾跃亭在微博发布视频隔空喊话周鸿祎,“下次你在美国的时候,希望FF 91能成为你的专属座驾。” 周鸿祎也表示:“想要造车一定要回中国,FF在美国卖不出去就是因为卖得太贵,如果回国用中国的供应链来造,成本将降低70%,这样车可能会有竞争力”。 对于周鸿祎的“建议”,贾跃亭回应称,“其实这恰恰是我最大的心结,也是我每天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是我最大的梦想。任何能够挣钱还债、挣钱造车、造车还债、早日重归祖国的事情我都愿意努力去做,造车成功并还债之日,就是我回国之时。” 他还表示,到2017年乐视爆发债务危机之时,他个人累计为乐视体系担保了120亿美金左右的债务。他还强调,这些并不是他个人的直接债务,且已经累计偿还了100多亿美金,这100来亿美金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现金偿还的。 值得注意的是,法拉第未来宣布近日已经收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信函,因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则,将被纳斯达克除名。 而早在2023年12月28日,纳斯达克曾通知法拉第未来,其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内收盘价低于每股1.00美元,已经不符合上市规则规定,该公司应在2024年6月25日之前重新遵守该规则。 2024年4月18日,纳斯达克再次通知法拉第未来,由于法拉第未来尚未提交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0-K年度报表,再次违反了纳斯达克上市规则相关规定。法拉第未来被允许在60天内提交相关的整改计划。同时法拉第未来在2024年4月18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被列入纳斯达克不合规公司名单。 法拉第未来则表示,将提出上诉,争取避免退市的命运。 目前,法拉第未来的市值仅剩下183万美元,已经彻底的失去了融资功能,其退市也几乎成了定局。 今年四月,法拉第未来还曾因为拖欠几十万美元的房租,差点被赶出了总部大楼。 如今,法拉第未来的上市资格成了贾跃亭最后的“尊严”,有了这层身份,贾跃亭还能继续在网红的路上找到自己的“生态”。 但对于造车而言,贾跃亭的闹剧也该结束了,因为他的信用,已经彻底破产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消耗完市场的信任,资本就只会用脚投票。
    2016年,乐视系的泡沫还未破裂,贾跃亭也极力向外界展示他的“乐视生态”。他当时表示,“乐视生态生下来就是别人买不了的,无论是基因、能力、体量、都是谁也买不起的。” 随后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乐视就是我的生命! 但不久之后,他就放弃了整个乐视生态,跑去美国开启了他的造车梦。 对于贾跃亭远在彼岸的造车,当时有不少人认为,他非常励志,并且还给予了他相当大的肯定。 2021年7月,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登陆纳斯达克。 上市当天法拉第未来的市值,接近三百亿元,当时投资贾跃亭的不乏一些国际大资本。当时贾跃亭兴奋地强调,FF 91的竞争对手并非特斯拉,而是对迈巴赫、法拉利、宾利等传统超奢华汽车品牌的颠覆。 响亮的口号,让资本市场“重新”定义了贾跃亭以及法拉第未来。 不仅如此,IPO的成功也为法拉第未来带来了1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按照时任法拉第未来CEO 毕福康的预计,FF 91距离量产不会超过一年的时间。 只是,让毕福康没想到的是,自己并没有等来量产就草草的离开了法拉第未来。 毕福康离开后,贾跃亭的造车大计并未真正的落地,一次又一次的缺钱,一次又一次的“跳票”,最终让市场彻底对他以及他的公司失去了耐心。 不到两年的时间,法拉第未来的股价就跌去了99%,而贾跃亭的资金窘境也愈发明显。 为了避免公司面值退市,贾跃亭“奇迹般”地想到了合股。 2023年8月28日,法拉第未来完成了普通股80合1股之后,当天法拉第未来跳空低开24%,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法拉第未来股价又跌去了80%。 对于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贾跃亭以及管理层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反而发布消息称,公司管理层正在采取措施来保护公司的利益。但他们注意到了一系列可疑的活动,认为这些活动似乎是有组织的,旨在通过散播虚假信息和操纵市场情绪来损害公司的估值。 作为“画饼”的典范,跨界造车的“鼻祖”,贾跃亭已经彻底沦为行业的笑柄,其已经失去了与其他车企同台竞技最后的机会。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自周鸿祎卖车火爆互联网之后,贾跃亭似乎也找到了流量密码。
    只是贾跃亭“闹剧”,已经到了尾声。 进入2024年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启了白热化竞争,贾跃亭FF 91的交付数据已经陷入停滞阶段。 面对人生的再一次“困境”,贾跃亭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立一个励志企业家的形象,成为一个“新生代”的网红。对于已经失去融资能力的法拉第未来,贾跃亭能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一次蹭热点的机会。 早在今年年初,高合汽车因为停产且濒临破产引发了行业的热议,并且快速的上了热搜。对于高合的困境,贾跃亭第一时间发文“炮轰”,称高合是行业的耻辱。 状告高合,贾跃亭成功吸引到了一波流量。 小米汽车发布之后,贾跃亭如法炮制。 他发文称,小米汽车的首次发布非常成功,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近几年的日臻成熟和中国制造体价比的巨大优势。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称,山寨文化、走捷径模式和follower思维却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令人担忧。 贾跃亭“春秋式”的点评,很快引发了市场的讨论,并且快速上了热搜。 很显然,贾跃亭这一波又蹭到了流量。 4月22日,周鸿祎在哪吒汽车的春季发布会上调侃贾跃亭,跑到美国那么长时间也没造出几辆车,高合汽车反而造出来了,却反过来告人家。 面对周鸿祎的调侃,贾跃亭随即录视频回应称,会在合适的时机,把FF91带回中国制造。 同时他还暗讽周鸿祎称,“为盗窃者鼓噪不应该是老周(周鸿祎)的价值观,FF从量产以来虽然只交付了11台车,但这些经历了无数磨难才诞生的11台车,是完全原创创新的塔尖产品,具备非凡的颠覆性的意义。” 侃见财经认为,尽管贾跃亭回应周鸿祎的“底气”很足,但法拉第未来处境已经非常糟糕,这家企业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即将被纳斯达克除名。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被石头科技拉下“神坛”,科沃斯咋了?

    1天前
    7跟贴
    图片
    03:42
  • 四川养猪巨头,一季度巨亏19亿

    1天前
    31跟贴
    图片
  • 江苏儿科药大佬,一年狂赚28亿

    1天前
    12跟贴
    图片
  • 根据年报显示,2024年牧原股份预计出栏生猪6600万头至7200万头。
    规模之下,虽然牧原股份在成本上的优势巨大,但也透露出了另外一个信号,就是其财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因为2023年亏损,加上2024年一季度增亏。 因此,牧原股份的财务压力实际上也是不小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63.59%;而去年同期,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56.37%,一年时间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足足提高了超过7个百分点。 具体数据方面,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的总负债合计为1251亿,其中流动性负债合计为979.6亿,短期借款为508亿。 根据媒体统计显示,2023年牧原股份向银行累计借款164.13亿元,占2022年末净资产的18.64%;公司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借款、小额贷款等共计13.54亿元,占比1.54%。 除了银行借款之外,2023年牧原股份也尝试过用借用融资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2023年12月5日,牧原股份连发30份公告,披露一系列融资计划,包括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不超过30亿元的中期票据,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30亿元的融资贷款等。 当然,上述的财务压力并非意味着企业已经陷入到了资金困境当中。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的货币资金为194.29亿,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公司的货币资金就上升至230.24亿,一个季度公司的货币资金就增加了35.95亿,显然公司也在有意识的增厚公司的现金流。 截至2023年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8.93亿元。 实际上,当下困扰养猪企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猪价何时上涨,毕竟牧原股份的体量最大,长时间、大规模的亏损,显然会让企业有很大的压力。 那么猪价到底何时才会真正见底回升? 此前,侃见财经曾分析过猪周期的发展规律。2006年至今,国内共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猪周期,每轮周期历时约4年,而这一轮“最强猪周期”是从2018年6月开启,截至2024年4月,本轮周期已历经接近6年时间,也就是说周期底部已经到来,但距离复苏还有一段距离。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牧原股份还是温氏股份,还是其他生猪养殖企业,都已经开始为猪价的回暖做准备了。 作为“猪茅”,牧原股份已通过成本优势构筑起了自己的护城河,其只需要静待新一轮周期的开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对于养猪企业而言,亏损在下行周期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毕竟在猪肉价格跌跌不休的情况下,想要盈利已经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对于养猪企业而言,无非是亏多亏少、亏多久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每一家猪企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越强亏损就越少,在下行周期中就越容易“熬”过去。但猪企想要将成本控制好,则对企业有较高的考验。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生猪养殖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尤其是在“非瘟”之后,大多数猪企会随着出栏规模增加而面临成本失控,如正邦科技、天邦食品等均是因为规模大幅增长导致成本失控。 相比之下,养猪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在成本控制方面,显然是更为出色的。根据资料显示,2023年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实现营收1082.24亿元,同比下滑了9.62%,虽然该公司在营收上有所下滑,但全年生猪出栏达到了6381.5万头,同比增长了4.27%。其中,商品猪/仔猪/种猪分别出栏6226.7/136.7/18.1万头,全年完全成本约15元/公斤。作为对比,温氏股份2023年的生猪养殖综合成本约8.3-8.4元/斤,换算下来约为16.6-16.8元/公斤。 成本优势下,虽然牧原股份的业绩亏损,但生猪养殖业务依旧是盈利的。对比来看,2023年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主营利润为31.64亿,毛利率为2.92%;而温氏股份的猪肉类业务主营利润为-18.15亿,毛利率为-3.74%,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已经在亏损。 为什么牧原股份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比温氏股份更加优秀呢?答案是自繁自养的一体化模式。 此前,侃见财经曾多次分析过自繁自养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农户+公司”模式,自繁自养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过程可控,具备管理标准化特征,抗风险能力较强。 尤其是在规模化之后,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膨胀,自繁自养这种“流水线作业”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了。 不可否认,经过了长时间的布局之后,走自繁自养模式的牧原股份,已经通过成本控制能力构筑起了自己的护城河。不过,其依旧需要警惕的是,在规模之下,周期对企业的影响。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周期之下,如何穿越周期是每一家企业要面临的难题。
    在猪价跌跌不休的大背景下,全国最大的养猪企业牧原股份交出了2023年以及2024年一季度“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虽然有所亏损,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4月27日,牧原股份披露2023年的财报以及2024年的一季报,财报显示,“猪茅”牧原股份2023年全年营收为1108.61亿元,净亏损为42.6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2024年一季度,牧原股份实现262.72亿,同比增长8.57%,营收已经开始回正,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净亏损为23.79亿元。 从财报来看,连续的亏损折射出企业的现状。周期之下,牧原股份显然已经开始“蓄力”,准备迎接新的猪周期。从股价表现来看,截至4月30日收盘,近三个月该公司股价已大涨超过23%,总市值站稳在2000亿之上。 业绩亏损,股价却不跌反涨,资金的为什么会青睐这家养猪巨头? 这是否意味着下行周期即将结束,养猪行业的周期拐点要来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