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虾米妈咪

儿科医生虾米妈咪

网易号

关注
3.6万粉丝
0关注
6583被推荐
IP属地:福建

知名儿科医生 《育儿正典》作者

5枚勋章

15次获得编辑精选

儿科医生,《育儿正典》作者

  • 妊哺期妈妈生病了,不要硬扛,也不要擅自用“药”(这里我想提醒,要关注的不仅是正规的药物,也包括那些打着“纯天然”、“无危害”、“调理”等旗号的没有证据的中草药和保健品),应当及时诊疗,在医生指导下,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安全用药才能保证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Part3 妊娠期和哺乳期常见用药安全一览 目前,我们了解药物对妊娠期、哺乳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动物对照实验和临床回顾性总结。我们很难去做药物在(人类)妊娠期、哺乳期的前瞻性研究,因为这涉及到重要的伦理原则。当然,即使有了大量的人群调查资料,也不能排除个体的差异和易感性。 美国FDA从 2015年的PLLR(Pregnancy and Lactation Labeling Rule)新规起,已监督从处方药的标签开始逐步淘汰“妊娠期/哺乳期的风险分类”,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的描述性语言。 “妊娠期/哺乳期的风险分类”,虽通俗易懂,但过于笼统,只作为科普用,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需要医生详细查看药物说明书后指导使用。 【妊娠期用药风险等级】分A到X共5级(分级越高并不意味着药物本身毒性越大),是根据药物对胚胎繁殖、发育的不良影响,及对母亲的益处,做权衡利害后制定的。 A级,最安全:在妊娠期妇女的对照研究中,未发现药物对胎儿有危害迹象,或者对胎儿的影响甚微。该类药物只能适量原则下使用,不能过量使用。如,适量的维生素A、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E等。 B级,比较安全:在动物繁殖研究中,未发现药物致畸或致胚胎死亡,但缺乏足够的妊娠期妇女的对照研究。该类药物需要医生确认才使用,非必要不使用。如,部分青霉素类抗菌药、部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口服)、阿奇霉素、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胰岛素等。由于数据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而动物和人体之间有种属差异,即动物实验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实际代谢过程,所以B级药物还是需要谨慎解读。 C级,中等安全:在动物繁殖研究中,发现药物可能致畸或致胚胎死亡,但缺乏妊娠期妇女的对照研究。即不能排除该类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性,必须充分权衡利弊(孕妇使用的利大于胎儿受到的弊)才谨慎使用,一般不用!如,喹诺酮类抗菌药、金刚烷胺、右美沙芬等。 D级,可能危险:临床调查或实验研究已明确证实对孕妇和胎儿有危害,除非孕妇处于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且其他较为安全的药物不能使用或者使用无效,考虑使用该药物后有绝对效果方可使用。如,四环素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X级,禁忌:临床调查和实验研究均已明确证实对孕妇和胎儿有危害,其危害程度超过用药效果。该类药物绝对禁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妇女。 【哺乳期用药风险等级】即L分级,L为英文lactation哺乳的首字母大写。 L1级,最安全:大量的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对照研究中,未发现明显增加婴儿的副作用,即该类药物可能对乳儿的影响甚微。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氨苄西林、头孢克洛、氯雷他定、胰岛素、肾上腺素等。 L2级,比较安全:有限数量的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对照研究中,未发现明显增加婴儿的副作用,或者对婴儿有危害的证据很小。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西替利嗪等。 L3级,中等安全:还没有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对照研究数据,或者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有轻微的非致命性的副作用。即该类药物对乳儿的危害可能存在,必须充分权衡利弊(母亲使用的利大于婴儿受到的弊)才谨慎使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必要时暂停哺乳。如,部分四环素类抗菌药、部分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氨茶碱、两性霉素B等。注意,没有研究数据发表的新药可能被自动划分至该级别,所以L3级药物还是需要谨慎解读。 L4级,可能危险:有明确证据显示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婴儿会造成危害,除非哺乳母亲处于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且其他较为安全的药物不能使用或者使用无效,考虑使用该药物后有绝对效果方可使用。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如,利巴韦林、可待因、氯米芬等。 L5级,危害:证实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婴儿有明显的危害或明显危害的风险较高。该类药物禁用于哺乳期妇女。
    热点情报所
  • 妊哺期妈妈生病了,不要硬扛,也不要擅自用“药”(这里我想提醒,要关注的不仅是正规的药物,也包括那些打着“纯天然”、“无危害”、“调理”等旗号的没有证据的中草药和保健品),应当及时诊疗,在医生指导下,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安全用药才能保证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Part2 哺乳期的用药注意 一些重要信息可以作为参考: 1、考虑哺乳期药物使用安全性时,先对宝宝的健康和成熟度做初步评估。了解宝宝是否早产,是否健康,以及目前的月龄大小。只盯着药物看不到宝宝是极大的疏忽。 早产儿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差,最容易受药物的影响发生不良反应。 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弱,也很容易受药物的影响出现不良反应。 辅食添加之前的宝宝对母乳的依赖程度高,受母亲用药的影响也相对较大。 随着宝宝的月龄增长,对药物的清除能力逐渐加强,对母乳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受母亲用药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可将乳儿单独作为一个影响哺乳期用药的风险因素: 高风险,早产儿、新生儿、肝肾功能不全的婴儿; 中风险,6月龄以下婴儿; 低风险,6月龄以上婴儿。 风险程度越低,受母亲用药的影响越小。 2、评价哺乳期药物使用安全性时,也要同时考虑药物是否影响泌乳的量、药物进入母乳的量、乳儿通过母乳摄入的量等。 药物进入母乳的量,受给药途径、药物分子量、蛋白结合率、脂溶性、酸碱度等影响。局部雾化或外用,分子量越大(大于1000道尔顿),蛋白结合率越高(大于90%),脂溶性越低,药物偏碱性,进入母乳的量就越少。 乳儿通过母乳摄入的量,与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乳儿摄入的母乳量等相关。由WHO制定的相对婴儿剂量(RID)是个重要的参考指标,RID定义为婴儿从母乳中摄入的活性药物剂量与母亲摄入的药物剂量的比值,一般将RID<10%视为相对安全。 此外,选不影响乳汁分泌量的药物,避免乳汁分泌减少,造成婴儿摄入不足。 一些特定功能的药物,还要选择药物达峰时间(Tmax)短的(Tmax是指用药以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可以先哺乳后用药,适当拉开哺乳间隔,尽量避开血药浓度的高峰。 一些需要多次服用的药物,还要选择药物的半衰期(T1/2)短的(T1/2指药物自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保障疗效的前提下选择最短疗程,可以减小药物蓄积的风险。 哺乳期妈妈用药的参考原则: 1、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用药一定要有明确医学指征; 2、初生时尽量不用药,病情允许可推迟到6月零后; 3、选不影响泌乳量的,且选相对婴儿剂量(RID)小的药物; 4、选药达峰时间(Tmax)短的,先哺乳后用药避开血药高峰; 5、选药物半衰期(T1/2)短的,最短疗程减小药物蓄积风险; 6、能用单方不用复方,能用一种药的绝不联合用药; 7、选最小剂量,用药途径优先雾化、外用>口服>输液。
    热点情报所
  • 妊哺期妈妈生病了,不要硬扛,也不要擅自用“药”(这里我想提醒,要关注的不仅是正规的药物,也包括那些打着“纯天然”、“无危害”、“调理”等旗号的没有证据的中草药和保健品),应当及时诊疗,在医生指导下,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安全用药才能保证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Part1 妊娠期的用药注意 一些重要信息可以作为参考: 1、考虑妊娠期药物使用安全性时,先考虑妊娠时间。在妊娠不同时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不一样。 孕早期(孕14周之前),是胎儿结构和器官的重要分化阶段,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流产或畸形。 受精后1-2周内(末次月经第14-28天),是受精卵分裂、着床的阶段,这阶段药物的影响通常是“全”或“无”两种极端情况,简单说,要么自然流产,要么没有影响。 受孕后3-8周内(末次月经第29-70天),是胎儿大多数器官分化、发育、成型的阶段,这阶段最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会造成严重畸形。 受孕后10-14周(末次月经第71-98天),仍有部分结构和器官(如 腭和生殖器)在发育中,这阶段还是会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会造成某些畸形。 孕中晚期(孕14周以后),胎儿的神经系统还在持续发育中,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功能异常或出生后的生存适应不良。 孕中晚期用药的安全性总体是增加的,但由于神经系统在整个妊娠期持续分化、发育,所以还要关注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比如,酒精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危害是贯穿整个妊娠阶段的。 2、评价妊娠期药物使用安全性时,也要同时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系统致畸,能否通过胎盘屏障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血浆蛋白结合率等。临床用药时优先选择不易通过胎盘屏障的药物,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大于500道尔顿)或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较难通过胎盘屏障。 即使药物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仍然可能间接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收缩胎盘血管、增加子宫张力、改变其他生理条件等。所以临床用药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必要时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孕期准妈妈用药的参考原则: 1、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用药一定要有明确医学指征; 2、孕早期尽量不用药,病情允许可推迟到孕中晚期; 3、能用老药不用新药,选疗效肯定且研究充分的药; 4、能用单方不用复方,能用一种药的绝不联合用药; 5、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用药途径优先雾化、外用>口服>输液。
    热点情报所
  • #鲜奶的免疫秘密是什么# 鲜牛奶和常温奶,最核心的区别是杀菌方式不同,因而运输保存要求不同、营养口感也有所不同。
    鲜牛奶,也称巴氏奶,是指以生牛乳为原料,经过巴氏低温(75-85℃低温,15-20秒)灭菌处理的牛奶,需要低温(4℃以下)运输保存,且密封状态下的保存时间较短(一般7~14天)。 纯牛奶,也称常温奶,是指以生牛乳为原料,经过瞬时高温(132-150℃,2-6秒)灭菌处理的牛奶,可以常温运输保存,且密封状态下的保存时间较长(一般3个月-半年)。 选择“鲜牛奶(巴氏奶)” 还是“纯牛奶(常温奶)”,这个可以根据各地条件和需求。不过巴氏低温杀菌减少了牛奶当中对热敏感的维生素与部分特殊活性蛋白质的流失,更好地保留活性营养物质,从而保留牛奶更好的口感风味(会更香醇)。 有些人觉得那“生牛乳”岂不是营养和口感更好呢?这里提醒,配料是“生牛乳”,不代表可以直接食用“生牛乳”,不建议购买、饮用未经加热灭菌的生牛乳。生牛乳,是指没有经过任何灭菌过程的原生牛奶,是一种原料奶,不可以直接食用,必须经过加热灭菌之后才能安全饮用。但自己煮沸生牛乳,所造成的营养损失,远超过巴氏杀菌或高温杀菌,自己煮沸后的生牛乳,营养价值反而不如“巴氏奶”或“常温奶”。 所以,如果又想保留较多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又想获得较好口感,有冷链运输冷藏条件的保障,在纯牛奶和鲜牛奶中,完全可以优选鲜牛奶。
    热点情报所
  • 【关于妊娠期用药】正在整理妊娠期和哺乳期安全用药的小手册。
    目前,我们了解药物对妊娠期、哺乳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动物对照实验和临床回顾性总结。我们很难去做药物在(人类)妊娠期、哺乳期的前瞻性研究,因为这涉及到重要的伦理原则。当然,即使有了大量的人群调查资料,也不能排除个体的差异和易感性。 一些重要信息可以作为参考: 1、孕早期(孕14周之前),是胎儿结构和器官的重要分化阶段,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流产或畸形。 1.1、受精后1-2周内(末次月经第14-28天),是受精卵分裂、着床的阶段,这阶段药物的影响通常是“全”或“无”两种极端情况,简单说,要么自然流产,要么没有影响。 1.2、受孕后3-8周内(末次月经第29-70天),是胎儿大多数器官分化、发育、成型的阶段,这阶段最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会造成严重畸形。 1.3、受孕后10-14周(末次月经第71-98天),仍有部分结构和器官(如 腭和生殖器)在发育中,这阶段还是会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会造成某些畸形。 2、孕中晚期(孕14周以后),胎儿的神经系统还在持续发育中,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功能异常或出生后的生存适应不良。 孕中晚期用药的安全性总体是增加的,但由于神经系统在整个妊娠期持续分化、发育,所以还要关注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比如,酒精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危害是贯穿整个妊娠阶段的。 孕期准妈妈用药的原则[心]: 1、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用药一定要有明确医学指征; 2、孕早期尽量不用药,病情允许可推迟到孕中晚期; 3、能用老药不用新药,选疗效肯定且研究充分的药; 4、能用单方不用复方,能用一种药的绝不联合用药; 5、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用药途径优先雾化、外用>口服>输液。 这里我还想提醒,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正规的药物,也包括那些打着“纯天然”、“无危害”、“调理”等旗号的没有证据的中草药和保健品。
    热点情报所
  • 【关于哺乳期用药】哺乳期妈妈出现了病症,不要擅自用药,应当及时诊疗,在医生指导下,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安全用药才能保证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微风]一些重要信息可以作为参考: 1、考虑哺乳期药物使用安全性时,先对宝宝的健康和成熟度做初步评估,了解宝宝是否早产,是否健康,以及目前的月龄大小。[NO]只盯着药物看不到宝宝是极大的疏忽。 [NO]早产儿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差,最容易受药物的影响发生不良反应。 [NO]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弱,也很容易受药物的影响出现不良反应。 [NO]辅食添加之前的宝宝对母乳的依赖程度高,受母亲用药的影响也相对较大。 [NO]随着宝宝的月龄增长,对药物的清除能力逐渐加强,对母乳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受母亲用药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可将乳儿单独作为一个影响哺乳期用药的风险因素:高风险,早产儿、新生儿、肝肾功能不全的婴儿;中风险,6月龄以下婴儿;低风险,6月龄以上婴儿;风险程度越低,受母亲用药的影响越小。 2、评价哺乳期药物使用安全性时,也要同时考虑药物是否影响泌乳的量、药物进入母乳的量、乳儿通过母乳摄入的量等。 药物进入母乳的量,受给药途径、药物分子量、蛋白结合率、脂溶性、酸碱度等影响。局部雾化或外用,分子量越大(大于1000道尔顿),蛋白结合率越高(大于90%),脂溶性越低,药物偏碱性,进入母乳的量就越少。 乳儿通过母乳摄入的量,与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乳儿摄入的母乳量等相关。[NO]由WHO制定的相对婴儿剂量(RID)是个重要的参考指标,RID定义为婴儿从母乳中摄入的活性药物剂量与母亲摄入的药物剂量的比值,一般将RID<10%视为相对安全。 此外,[NO]选不影响乳汁分泌量的药物,避免乳汁分泌减少,造成婴儿摄入不足。 一些特定功能的药物,[NO]还要选择药物达峰时间(Tmax)短的(Tmax是指用药以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可以先哺乳后用药,适当拉开哺乳间隔,尽量避开血药浓度的高峰。 一些需要多次服用的药物,[NO]还要选择药物的半衰期(T1/2)短的(T1/2指药物自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保障疗效的前提下选择最短疗程,可以减小药物蓄积的风险。 [心]哺乳期妈妈用药的原则[心]: 1、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用药一定要有明确医学指征; 2、初生时尽量不用药,病情允许可推迟到6月零后; 3、选不影响泌乳量的,且选相对婴儿剂量(RID)小的药物; 4、选药达峰时间(Tmax)短的,先哺乳后用药避开血药高峰; 5、选药物半衰期(T1/2)短的,最短疗程减小药物蓄积风险; 6、能用单方不用复方,能用一种药的绝不联合用药; 7、选最小剂量,用药途径优先雾化、外用>口服>输液。
    热点情报所
  • #母乳喂养为何不可替代# 每一种哺乳动物的乳汁都是为满足其幼崽特有的生长发育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人类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活性物质,是任何配方奶无法复刻的。
    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易消化、易吸收,有助于婴儿肠道发育,降低坏死性小肠炎的风险。母乳中含有独特抗体,可以预防婴儿呼吸道感染、过敏、腹泻等疾病发生。母乳还可以减少儿童期和成年期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母乳哺育也有利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世上也没有两个妈妈的母乳成分会完全相同。母乳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其组成、结构、含量等都会随着宝宝成长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早产儿和足月儿妈妈的乳汁会有很大差异。早产儿的母乳其营养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宝宝,同时含有多种未分化的干细胞,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健康有着巨大潜在影响。大量证据表明,母乳喂养能减少早产儿短期及长期的各种并发症,包括降低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慢性肺部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和再次住院率等。 母乳成分的动态变化,不同的月龄阶段(初乳、过渡乳、成熟乳)、一天的不同时间(早上、夜间)、一次哺乳的不同时间(前奶、后奶)乳汁成分含量都有所不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母乳喂养除了对宝宝的益处,对母亲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泌乳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快产后康复。 可以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可以消耗一些脂肪促进体型恢复。 可以增进母婴情感,对于疏导产妇情绪、改善产后抑郁有着不小的作用。
    热点情报所
  • #母乳喂养为何不可替代# 每一种哺乳动物的乳汁都是为满足其幼崽特有的生长发育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人类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活性物质,是任何配方奶无法复刻的。
    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易消化、易吸收,有助于婴儿肠道发育,降低坏死性小肠炎的风险。母乳中含有独特抗体,可以预防婴儿呼吸道感染、过敏、腹泻等疾病发生。母乳还可以减少儿童期和成年期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母乳哺育也有利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世上也没有两个妈妈的母乳成分会完全相同。母乳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其组成、结构、含量等都会随着宝宝成长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早产儿和足月儿妈妈的乳汁会有很大差异。早产儿的母乳其营养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宝宝,同时含有多种未分化的干细胞,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健康有着巨大潜在影响。大量证据表明,母乳喂养能减少早产儿短期及长期的各种并发症,包括降低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慢性肺部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和再次住院率等。 母乳成分的动态变化,不同的月龄阶段(初乳、过渡乳、成熟乳)、一天的不同时间(早上、夜间)、一次哺乳的不同时间(前奶、后奶)乳汁成分含量都有所不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母乳喂养除了对宝宝的益处,对母亲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泌乳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快产后康复。 可以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可以消耗一些脂肪促进体型恢复。 可以增进母婴情感,对于疏导产妇情绪、改善产后抑郁有着不小的作用。
    热点情报所
  • #为什么每天刷牙还会蛀牙# 细菌、口腔环境(食物和唾液)、牙齿的发育情况、足够的变化时间,是形成龋齿的四个条件。刷牙用牙线、牙齿涂氟、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三道防线。所以四个条件满足或三道防线失守就会出现龋齿。
    牙齿的日常清洁靠机械摩擦方式,对牙齿三个面最好的机械摩擦就是刷牙,对牙缝最好的机械摩擦就是用牙线。 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对、刷牙的时长太短,即使每天早中晚刷牙,也很可能是无效刷牙。 刷牙的方法,可以参照巴氏刷牙法,颊面、咬合面、舌面,三个面都要清洁到位。 刷牙的时长,一般要刷够3分钟左右方可做到基本清洁。 若只刷牙还会存在牙齿的清洁盲区,牙缝的清洁需要用到牙线。 但是每天刷牙用牙线其实也只是起到基础的自洁作用,还需要到口腔门诊定期检查、定期洁牙。 牙齿涂氟和窝沟封闭,目前被认为在儿童预防蛀牙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视。 牙齿排列不齐或先天发育不良更容易发生龋齿,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此外,减少高糖的食物饮料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有助于维护口腔健康。
    热点情报所
  • #氯雷他定# H1抗组胺药物分 一代 和 二代(含新二代)
    第一代H1抗组胺药,常见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这类药物多为亲脂性,易通过血脑屏障,会产生中枢抑制,又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用药后会有乏力、嗜睡等症状,用药后应避免驾车、高空作业。且药物半衰期短,需要每日多次(2-3次)用药。 注:复方感冒药的名字中有“扑”或“敏”字很可能含有氯苯那敏。 第二代H1抗组胺药,常见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这类药物低脂溶性,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效应低,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同时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多数每日只需服用1次。 注:过敏性鼻炎和普通感冒都可能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抗组胺药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鼻部症状;但不能有效缓解普通感冒的鼻部症状。 由于抗组胺药不能改善低血压或气道阻塞症状,因此不是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 由于抗组胺药能清除或减轻皮肤对所有变应原的阳性反应,因此进行任何皮肤过敏性实验前48h,应停止使用抗组胺药物。 妊娠期在权衡风险后可选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
    热点情报所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 优秀图书大赏 第十期】书单由出版人、资深编辑推荐,育儿互助社群部分家长推选,力求覆盖多元内容主题[抱一抱]
    育儿家教,关注孕哺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包括 女性和孩子的 照护 营养 心理 疾病 等等。 0-6岁童书,分别从感知认知、精细动作、心理行为、艺术、科学、传统、哲学 等几个方向选书。 6岁➕童书,分别从心理行为、科学、历史、哲学、文学 等几个方向选书。
    热点情报所
  • 【百日咳发病激增,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视频讲得细有点长,重点条目速览:
    1、百日咳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百日咳鲍特菌(一种细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2、百日咳通过自然感染康复或疫苗免疫获得的保护性抗体并不能持续终生,随着时间推移抗体的保护效果会衰减。 3、无论孩子、成人对百日咳鲍特菌都十分敏感,尤其免疫力低的人群与患者接触后几乎都会被感染。 4、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婴儿、儿童的百日咳很大程度上是由成人、青少年患者传播的。 5、百日咳的潜伏期一般为7至14天,有的可达21天。从潜伏期末开始到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其以潜伏期末到出现症状后2至3周内传染性最强。 6、发病初期症状轻微,可能只是轻微的鼻塞流涕,体温升高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正常。 7、由于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症状却轻微,患儿患者正常入托上学工作,所以在集体生活中不免出现传染情况。 8、婴儿、儿童从发病的第2周开始出现标志性的“痉挛性咳嗽”,即一次呼气过程中出现一连串快速、连续、剧烈的咳嗽,有时会咳得面红耳赤、弯腰弓背、眼睛充血,甚至咳得呕吐、晕厥,剧烈咳嗽后,还可能有一阵倒吸气,发出鸡鸣样尾音。 9、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小月龄患儿易合并肺炎,还有部分患儿可能合并百日咳脑病,小婴儿咳嗽不止气道痉挛可能导致窒息缺氧。 10、近期百日咳高发,如出现下列情况,请及时就诊:感冒症状好转后,还是久咳不愈,且越咳越重,尤以夜间为主,咳嗽声音特殊,咳嗽剧烈到面红耳赤甚至咳到呕吐。 11、目前病原学检测最推荐的是发病3周内鼻咽拭子或鼻咽洗液做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 12、抗感染治疗指南推荐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 2月龄以上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若感染了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以靶向测序来查耐药),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即 复方新诺明),但须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 月龄以下小婴儿,若感染了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有研究可选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热点情报所
  • #网曝女子未出月子抱着孩子离婚# 身体的辛苦可以克服,心理的痛苦无法拯救。如果没有相同三观,不能彼此支持,还要持续内耗,分开才是解脱。对孩子来说,形同虚设的“父亲”,无限争吵的“家”,只会是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对女性来说,单亲妈妈虽难,伪单亲妈妈更难,让那些新时代女德课滚边去!! ​​​
    热点情报所
  • #百日咳再现# “2023年,全国百日咳总共报告了38205例,而2024年仅仅一、二月份,就已经报告了32380例,接近去年的总和。”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杆菌引起的,以痉挛性咳嗽和病程迁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百日咳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易感者近距离暴露于病原菌后的感染率达100%。 百日咳其实从未消失过,只是之前上报得不多。从全球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百日咳感染率是稳步上升的。 感染率上升的可能原因是,百白破疫苗的保护效力有限,部分人群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百白破疫苗的免疫保护衰减,包括婴儿胎传保护力的下降等等。 百日咳的并发症更常见于6月龄以下婴儿,如 窒息、肺炎、脑病等等,6月龄以下婴儿感染后的死亡率高达0.5%——1%。 婴儿、儿童百日咳很大程度上是由成人、青少年患者传播的。很多医生认为,儿时接种过百白破疫苗就能够保护终生不受百日咳鲍特杆菌的感染,因此往往考虑不到成人、青少年也有患百日咳的可能,加之成人、青少年感染百日咳鲍特杆菌后,症状并不典型,病情相对较轻,导致对成人、青少年百日咳诊治的遗误和滞后(不重视)。 是该调整下百日咳的诊疗和预防策略了!
    热点情报所
  • 【怎么帮助孩子长高】致关注“身高”“长高”的家长:儿童的身高需要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同时从饮食 睡眠 运动 心理 等着手,改善生活习惯。并不是每个“矮个”孩子都需要用生长激素。“进补”成小胖墩不利于长高,还不如假期让孩子适当多“睡懒觉”
    热点情报所
  • #子宫真的在保护孩子吗# 当下,我们讨论母乳喂养、育儿方式,已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母职困境”和“母职焦虑”。
    我想,困住女性个人发展的,其实从来不是母乳喂养,也不是年幼的孩子,而是对女性劳动分配的不公; 我想,女性主义强烈抵制的,应该不是母乳喂养,也不是照料工作本身,而是对照料工作价值的贬低。 提到“母职惩罚”,作为母亲,需要很清楚,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做一位“完美妈妈”,强迫自己随时精致,工作育儿两头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是最好的。 欧美国家母亲们super前提,是国家提供了大量社会化的育儿支持。养育孩子从来不应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家庭的工作。 关于无法(全)母乳/亲喂而感到“遗憾”和“愧疚”,其实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孩子成长得飞快,我们不要停步在做得不够完美的自怨自艾中,而错过了孩子更多的成长。 我更希望“母职”改为“亲职”,可以看到男性参与到育儿工作中。
    热点情报所
  • 下表【健康婴幼儿听阈值参考和不同月龄的听觉反应】如发现异常请及时就诊,以便早期诊疗听力障碍。
    同时回答家长的提问【宝宝家庭是否需要保持安静——蹑手蹑脚做事、轻声低语说话】[哈哈] 不要因为家里多了一个婴儿,就开始小心翼翼做人[偷笑]。 新生儿在安静的环境中,对60—70分贝的刺激声可能出现听觉反射,在较吵的环境中,要90分贝以上的刺激声才能出现听觉反射。随着月龄增长,听敏度逐渐增强,2岁时听觉神经发育已经基本与成人相同。 家有宝宝,你可以正常音量听音乐、看电视、打电话,除非你本来的音量太大,这对孩子未来适应正常的环境生活有利——不会轻易就被楼上的脚步声、隔壁的咳嗽声干扰到入睡困难或不断惊醒。
    热点情报所
  • #儿童呼吸道疾病用药的5点提醒# 再补充几句,不仅抗生素、抗病毒药不能随便用,对症支持用药也要酌情。
    呼吸道的各种症状,发热、流涕、咳痰、咳嗽,对人体而言,不是只有消极作用,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升高的体温,刺激局部和整体免疫;稀薄的黏液,抑制病菌繁殖净化呼吸道;偶尔的咳嗽,帮助黏液排出清洁呼吸道。 如果我们过于积极对症用药,一点点发热 就用 退热药,一点点流涕 就用 抗组胺药,一点点痰液 就用 祛痰药,一点点咳嗽 就用 止咳药——旨在消除呼吸道的一切症状——对症治疗过于彻底,等于人体卸下防御解除武装,放弃了对病原微生物的所有抵抗,这种情况反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儿童常见病必备手册# 总结一句话:针对症状,成人使用“感冒药”只是不得已为了硬扛工作而已;孩子只要不是严重影响到睡眠、饮食一般没有必要用药,一旦严重影响睡眠、饮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且不推荐使用复方感冒药物。
    热点情报所
  • 【医生说的“多休息”是不是让“多躺躺”?】居家休息≠ 卧床休息 。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目前已知 白喉 需要卧床休息(医生会强调需要卧床休息2-4周甚至更久,因为剧烈运动甚至体位急剧海改变可能引起加重心肌损害),其余没有哪种疾病是必须卧床休息的。
    [微风]居家的意思是,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包括家中)走来走去,容易把疾病传染给他人。 [微风]休息的意思是,疾病康复需要消耗能量,要保持一定的体力。 [NO]不需要卧床休息≠ 可以疯玩或剧烈运动 。 [微风]长时间的水平躺卧,痰液不易咳出,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微风]而疯玩、剧烈的运动,会消耗大量能量,会产热引起体温升高,会出汗导致大量水分丢失…… [微风]是否需要卧床休息,要看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要看孩子的自己选择。理论上,孩子感觉很不舒服撑不住了,就会自己上床躺下,孩子感觉舒服多了又能蹦哒了,就会自己下床玩儿。 [微风]实际上,在非睡觉时间,强制孩子躺在床上也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最适宜的是,在非睡觉时间,既不让孩子躺着不动,也不让孩子蹦跳疯玩,在不会让孩子产生悲观情绪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做一些相对安静、消耗较少的活动,比如 看看书 搭搭积木…… 那,如果,确实医生嘱咐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有几点建议参考: 1、也不要让孩子保持同一姿势或一侧躺卧太久; 2、在孩子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半坐/半躺姿势; 3、睡眠时也可以适当把床头稍微抬高一些。
    热点情报所
  • 【白细胞增多就是细菌感染吗?】春节期间,朋友带孩子回老家,感染了呼吸道疾病,说验了血开了药,但觉得当地医疗情况欠佳,希望我再帮忙判断下孩子的情况……他给我的只有血常规和对孩子症状的描述。#健闻登顶计划#
    说到“验血”,其实范围很广,可以得到几百个参数,包括 酶 激素 抗体……但最常见的“验血”就是“血常规检查”。 我一直很反对通过一张血常规“看病”,好在这个孩子的情况不复杂,一张血常规虽不能说明疾病的全貌,但也能呈现疾病的部分客观事实。 朋友是个好学爱思考的人,提了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是血常规,在城市做的有三十几项,回县城做的只有十几项,一个抽静脉,一个扎手指,前后结果是不是有可比性?白细胞升高就是细菌感染吗?为什么症状好起来了,数字却高起来了? 血液的液体成分被称作血浆,血浆里含有3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凝固血液,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第一问简单答,理论上,晨起红细胞的数量会高一些,饭后白细胞的数量会高一些;静脉血和末梢血(手指血)也会有所差异但不明显,如果一次疾病中多次验血进行指标对比,同一条件下采血确实更有可比性,但也问题不大。 第二问和第三问,就让我来叨叨血常规检查中与感染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 血细胞在血液里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成人与孩子的血细胞正常值差异非常大,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血细胞正常值差异也很大。儿童白细胞平均总数高于成人,[NO][NO][NO]不要被“参考值”牵着鼻子走。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 急性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严重烧伤、剧烈呕吐后等情况;白细胞减少,常见于 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抑制等情况;[NO][NO][NO]不能简单看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来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所属一大类细胞的统称,有内含颗粒的白细胞,即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有不含颗粒的白细胞,即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他们有不同的外形,也承担了不同的功能,[NO][NO][NO]与病毒作战的白细胞 和 与细菌作战的白细胞 主力各不同,要分类来看。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 和 淋巴细胞的数量 变化影响。 [微风]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特别敏感,细菌感染越严重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就越高。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经历 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最后成熟蜕变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人体健康或轻微感染时,血液中一般不会出现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部分医院的血常规检查中会包含中性粒细胞的上述分类,用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细菌感染越严重,身体对中性粒细胞的需求就越大,血液中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就越多——当与细菌进行激烈较量,可能出现中性杆状核细胞;当与细菌进行殊死搏斗,甚至可能出现中幼粒细胞——战局越惨烈,被送上“前线”的中性粒细胞战士就越“年轻”,即“核左移”(因为以前检查表格不是纵向排列的而是横向排列的,核左移即指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出现)。 [微风]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发现辨认抗原并将其摧毁、合成抗体等。6月龄后,白细胞分类逐渐以淋巴细胞为主;到4-5岁,淋巴细胞的数量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接近;7岁后,白细胞分类逐渐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青少年期淋巴细胞的数量还是高于成人。淋巴细胞增多,常与病毒感染相关,一般会持续2-3周,有时会持续1-2个月。 其他几类白细胞因为数量本身不多,一般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大的变化。 [微风]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各种有害物质,包括死亡细胞、细菌、异物。单核细胞是在血液中发育成熟,成长为巨噬细胞后,就奔赴全身各组织投身于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某些慢性感染 如 结核病。 [微风]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数量不多(不超过4-9%),增多情况与过敏、寄生虫病、一些皮肤疾病和肠道疾病相关。严重(细菌)感染的初期,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一度消失,当它再次出现,常预示着病情开始好转。 [微风]嗜碱性粒细胞,可能参与血液凝固和过敏反应,数量较少(不超过1%),增多情况罕见。 [微风]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形成抗体。浆细胞在血液中数量很少,健康成人的血液中没有浆细胞。浆细胞数量增多,常见于伴有淋巴组织受损的病毒感染,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等。 顺便提一句与白细胞无关但在血常规检查常见的情况,当 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积 都出现“箭头向上”,提示要赶紧补充水份!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