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企老板放弃百万产业去养鱼!

浙江一位老板汪永承,41岁时放弃年收500万的茶叶生意,竟回到老家当渔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不到一亩的水塘养出的清水鱼,也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5年后,汪永承更是带领全村人年收过亿,而养鱼其实是他小时候最痛恨的事情,如今却成了他的财富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永承的家乡浙江省开化县何田乡,是钱塘江的源头,村庄都建在溪流两岸,非常适合建鱼塘养鱼。

汪永承家的鱼塘是村里面积最大的,但他却最讨厌养鱼,因为小时候每天割草喂鱼的活儿全是他一个人干。

他小时候下定决心,以后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养鱼。

高中毕业后,汪永承做起了茶叶生意,他的制茶技术非常好,每年茶叶销售额都有500多万元。

除了茶叶生意,他还做工程,因此生活富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2015年,41岁的汪永承突然发现,自己最不喜欢的养鱼,这里面却潜伏着巨大的商机。

清水鱼是何田人招待客户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亲朋好友间的馈赠佳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永承敏锐地发现,老家养鱼的人日益减少,可来村里买鱼的人却比原来更多了,甚至还有外省来的客户。

市场的巨大需求,让汪永承决定回家养鱼。

为了省去四处找草的麻烦,他在鱼塘周围种上了黑麦草,方便喂鱼。

第一年,汪永承按照传统方法养殖,既保留了清水鱼的品质,又试着提高了养殖密度,产量居然提高了一半。

20元一斤的鱼,他家两口40平方米的鱼塘,净赚了15000元。

2016年,他扩建了5口鱼塘,还斥资兴建了一处养鱼基地,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汪永承泼了一大盆冷水。

2017年4月,他的鱼塘里开始出现死鱼,很快鱼就都死完了,而且全乡其他养殖户的鱼塘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罪魁祸首原来是小瓜虫病,养殖户们损失超过了5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永承不甘心,他想找到解决办法。

在观察了全乡的鱼塘之后,他发现有的鱼塘发病轻,有的鱼塘发病重。

而发病轻的鱼塘都有一个特点——水位高,水位越高水流就越大,流速越快,水里的氧气就越多,这有利于鱼的生长。

有了这个发现,汪永承知道怎么做了,他要改建鱼塘。

他把自己多年施工的经验跟养鱼经验结合了起来,建成了“锅底式“的鱼塘,将水管设在最低处,利于鱼粪排出,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

他还联合乡里的十多家养鱼大户成立合作社,统一选购好鱼苗,共享经验,合作发展。

然而2017年6月,汪永乘再次遭遇灭顶之灾。

那年开化县连降大雨,滔滔洪水把汪永承家的鱼全冲走了,损失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让汪永承意识到,养鱼过程中风险和意外是免不了的,要是能给清水鱼买个保险,就可以把养殖风险降到最低。

想到这,汪永承立刻就去找保险公司,但是保险公司因为没有过先例,不晓得该如何承保,因此拒绝了他。

但汪永承并不气馁,他去找政府相关部门帮忙说服保险公司。

终于,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保险公司专门派人去鱼塘考察,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

保险公司按每平方米为单位进行投保,而且政府补贴保费的80%,养殖户只需承担20%的保费。

比如,一个15平方米的鱼塘,总保额是1500元,总保费是120元,养殖户只用自己交24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瓜虫病解决了,鱼塘也重新设计了,连保险问题都解决了,汪永承和乡亲们的养殖大业终于没有后顾之忧了。

2019年,合作社养了20多万斤鱼,大家都坐等鱼大卖。

可谁知,在最后关键的销售环节却遇到了麻烦。

何田乡一直采用的是传统养殖,产鱼数量较少,一般是买家上门来收鱼。

2019年,客户上门来买鱼时都会问汪永承是不是真的清水鱼。

原来,何田乡的清水鱼品质和口感都非常好,导致市面上有许多假冒产品,因为客户很难从外观上分辨出哪种鱼才是真的何田清水鱼。

这种情况下,汪永承决定自己去跑销售,他带着样品一家一家地拜访省内的星级酒店。

可是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清水鱼,让他吃了不少闭门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坚信,只有让别人亲口吃上清水鱼,才能转变他们的看法。

于是,汪永承又带着亲自做的菜品让大家免费品尝。

果然,很多酒店采购人员尝了之后都对清水鱼赞不绝口,到鱼塘实地视察之后, 都与汪永承建立了长期合作。

汪永承觉得销售光靠走量还不够,只有从品牌入手,把清水鱼做优做精,发展前景才会更好。

为此,汪永承联合其他养殖户,一起约定了销售清水鱼的最低价,以此保证养殖户有充足的利润空间。

汪永承还根据清水鱼的生长规律,将鱼按养殖的年数定价:养了一年的鱼35元一斤,三年以上的鱼就论条卖,一条98元到198元不等。

虽然价格高,但因其品质优良,依然供不应求。2019年底,汪永承养的清水鱼卖了1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永承还鼓励其他养殖户利用清水鱼的名气做农家乐的生意,从单纯的养殖业扩展到集赏鱼、吃鱼、品茶,到赏乡村美景为一体的旅游业,创收渠道更加多元化。

何田乡的养殖事业在汪永承的带动下声名远扬,周边有条件的乡镇也纷纷加入养殖清水鱼的行列。

2019年,开化县的清水鱼产值1.8亿,算上旅游餐饮,总产值高达3.2亿。

2022年,清水鱼流水养殖项目还成为开化县第一个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此后,开化县还首创了绿色期权销售模式,改造了一大批清水鱼坑塘,建设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渔业风情村。

如今,清水鱼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成了开化县的文化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永承的成功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农业创业者正在用科技创新和市场思维改造传统养殖业。

安徽铜陵市的张林兵,在水产批发市场打工,一干就是20多年。

2016年春,张林兵用200万元积蓄租下了300亩鱼塘,专门养殖大口黑鲈鱼。

他从广东买来100余条种鱼,在专家指导下自主孵化。

通过将大鱼苗和小鱼苗分开养殖,减少了近亲繁殖的概率,将成活率从不足10%提高至60%。

为了保证鱼肉品质,在鱼生病时他也拒绝药物治疗,而是选择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2020年,张林兵的鲈鱼共销售了20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山东乐陵的孙连军,他放弃年入千万的建筑设备租赁生意,回到家乡养殖台湾泥鳅。

他投资1500多万建立智慧温室,实现一年四季都能养泥鳅。

由于找准了销售的时间差和南北市场的差异,他的泥鳅每斤比同行价格高1到2元,年销售额达到1600多万元,还带动40多家农户一起致富。

浙江德清的姚志刚,从养殖幼鳖开始创业,他眼光独到,又肯琢磨,将甲鱼生意越做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姚志刚的甲鱼集体染上腮腺炎,一下子损失数百万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调整策略,按照甲鱼和乌龟1:1的比例重新来。

2019年,姚志刚在儿子直播带货的助力下,打通了销售环节,仅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64万,龟鳖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元,还带着当地60多位农户一起养龟致富。

以汪永承为代表的养殖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关键在于能否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其注入新活力。

汪永承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养殖模式,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无论是技术改良、品牌打造,还是销售模式创新,都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只要你用心琢磨,哪怕是最普通的养鱼养虾,也能做出一番名堂。

参考资料:

1.投农业:《打工20多年,他发现商机包下300亩鱼塘,3年后靠“塘里宝贝”进账2800万!》

2.农事经:《不到两万元入行,养龟鳖绝地翻身,年卖甲鱼达千万元!》

3.农场视界:《财富故事:你不相信的事,有人干成了,养泥鳅年销1600万》

作者:顺心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