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只需动动手指,轻点几下手机,支付交易即可轻松完成,然而有的“熊孩子”利用这种便捷性,绑定父母的账号,往游戏里充钱,大额消费令人咋舌。而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儿童沉迷手机游戏,更是让父母、家庭蒙受经济损失。近日,文昌的符女士打来电话跟我们求助,称她7岁的儿子小俊,拿她的手机玩手游,短短三个小时,就充值消费了六千多块钱。

符女士说,6月7号晚上她发现手机软件绑定的银行卡被扣掉6700多块钱,才知道自己的QQ账号在腾讯游戏上进行了充值消费,当天下午四点到七点之间,这个游戏账号购买了十几次游戏点券或礼包。符女士想起7岁儿子小俊曾经玩过类似游戏,找来小俊询问后,确认是小俊拿了自己手机去玩游戏,并进行了充值消费。

符女士说,儿子之前也玩过手机游戏,但从来不会花钱充值。那么,6月7号当天,小俊为什么会给游戏充钱,他又是怎么通过系统的验证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7号那天,小俊跟着母亲符女士回到屯昌县村里的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趁着符女士忙农活的时候,他拿走大人的手机,和邻居的几个小伙伴玩起了游戏,而当中岁数稍大的伙伴提出可以花钱购买皮肤、装备等产品,加强游戏人物技能,而凭着模糊印象尝试输入符女士手机支付密码正确后,小俊就沉迷到花钱加强技能的游戏中,直到傍晚怕被大人知情,才退出。事情原委道明,小俊被父母责骂和批评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六千多块钱,对小俊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小俊的母亲符女士目前在家待业,父亲因为腿受伤也在家休养,生活费用捉襟见肘。而符女士认为,腾讯游戏平台标明这两款游戏的适龄提醒分别是12岁和16岁以上,实际却让7岁的儿子沉迷游戏三个小时,且进行充值消费,没有尽到平台监管责任;于是符女士联系腾讯公司方面的未成人游戏监管专线,要求平台方退款。

在6月8号,腾讯客服答复,符女士反馈的未成年非理性消费问题正处于“账号审核”状态,需要在48小时后留意处理进度。

记者获悉,目前平台方已通过审核,大概在7个工作日之内将会把钱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沉迷系统并非一劳永逸

欢乐童年如何避免“充值”困扰?

近年来,“熊孩子”偷偷使用家长账号进行充值的事件是屡见不鲜;父母发现问题后,投诉平台、求助媒体、呼吁监管,这当中有的退款成功,有的钱款难追回,有的还因协商不下,上诉法庭。那么,游戏平台方的责任在哪?家长哪些情况下能追回“熊孩子”充值款?我们到底如何加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呢?

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以下六个方面防止未成年沉迷网游: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切实加强行业监管、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制度、多方合力履行未成年人监护守护责任。而这当中“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的规定,让符女士也质疑起腾讯游戏方没有有效制止七岁儿子小俊为游戏付费的行为。

对此,腾讯未成年人游戏监管专线的工作人员回复称,他们也按照相关的规定,系统有对未成年人的实名账号进行一个“限时限充”的监管,而如果在成年人实名账号进行游戏过程中系统研判疑似未成年人操作,也会弹出人脸识别窗口进行验证,但这种验证也是有前提条件和相关设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腾讯未成年人游戏监管专线工作人员表示,平台设有成长守护功能,建议监护人将账号实名后在该功能中对孩子账号进行限制。针对 “人脸识别进入游戏” 的建议,工作人员称对成年人实名账号使用人脸识别需谨慎,目的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目前主要建议通过监护人限制账号来管理孩子游戏行为。

平台现行的技术和措施,很难100%杜绝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并进行消费。事实上,“熊孩子”借用成年人账号和银行卡,绕过防沉迷系统,充值游戏而引发的退款纠纷也时有发生。

  • 2024年6月,海口的杨先生发现正上初二的儿子小龙迷恋上了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并在半月时间内刷信用卡往账号充了7000多块钱,杨先生向游戏平台方投诉,客服给予的回复是,2022年平台方已经对小龙的充值行为进行过一次退费,也曾要求家长承诺保管好自己的电子设备、支付密码等,所以本次退费暂时无法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024年7月,海口6岁女孩小美迷上了一款名为“元梦之星”的游戏,连续三天拿爷爷的手机玩这款游戏,并在游戏里面充值了近1万元,家长投诉后,平台方退回了9073元的充值金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纠纷观察报告》显示,该院2022年至2024年间受理的涉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纠纷5172件。从主体结构分析,申请退款的未成年人年龄主要集中在8岁至16岁,占比达86%,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从案件处理结果来看,超九成调解、和解结案。法院发现案件未能通过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的原因存在多方面;其中,家长和游戏公司的责任认知偏差导致退款比例存在争议,有的家长将孩子沉迷及充值问题完全归咎于游戏公司,坚持要求全额退款;而游戏公司则依据民法典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效力的规定,要求按过错比例分担责任,双方对“全额退款”与“按责分担”的认知分歧大。

那么,“熊孩子”充值游戏,游戏平台的监管责任在哪? 事后如何确定退款比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律师李宇喆指出,若游戏平台未能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或完成年龄认证,需承担相应责任,父母可依法要求全额退款,但需提供凭证,若协商无果可通过起诉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游戏公司无需退款,由家长自行承担责任。例如,家长明知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进行充值,却未表示反对,甚至协助未成年人完成充值操作;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且充值金额较小,属于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正常消费行为。心理专家也建议,游戏平台方能够加强技术手段,加强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管理,减少纠纷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芳建议,游戏商家应采取更严谨的措施,对小额支付进行限制,甚至设置更高权限的支付使用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足玩乐需求树立金钱观

多方探讨“防沉迷”家教

平台方作为游戏的媒介,对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要起到一定的监管责任,不过话说回来,父母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第一责任人,日常的家庭教育和陪伴,对防止孩子沉迷游戏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继续通过7岁男孩小俊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去探讨家长方又该如何履行未成人监护守护责任,给孩子营造健康、清朗的童年呢?

小俊玩手机游戏熟练和着迷的模样,让符女士对这个“乖儿子”的印象有所颠覆。符女士说,小俊是个外向的孩子,平时和他们沟通都是有说有笑,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日常他们做父母的,也没有禁止小俊玩手机游戏,反而采取的是“劳逸结合”的态度,让小俊在完成功课后,拿外公外婆的手机玩一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符女士表示平时已设置手机使用时长限制,半小时到一小时就会自动关闭;小俊的外婆称自己和老伴手机没钱,且小俊平时学习好,没想到他回老家后,受两个哥哥影响,出现了大额游戏消费。

记者观察发现,小俊这次使用父母手机玩游戏进行大额消费的行为,还跟活动环境和消费观念有关。小俊告诉记者,平常在文昌家里,除了玩手机,他还可以到小区楼下和周边空地骑自行车,或者和小伙伴嬉戏,而上周末回到屯昌村里的老家,除了手机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在邻居哥哥的带领下,便玩起了手机游戏;此外,记者发现,小俊对金钱的价值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记者:可以拿六千块钱来干嘛?

符女士儿子 小俊:买零食,买电车。

记者:爸妈赚钱容不容易你觉得?

符女士儿子 小俊: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俊的回答,让大人们哭笑不得。现场,符女士也耐心对儿子进行开导。

从这个案例来看,心理专家认为,父母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正确金钱观,让孩子认识金钱的价值,首先要从生活中学习,可以带孩子一起购物,让他们了解物品的价格,明白商品的价值;然后再解释金钱的来源,让孩子明白,金钱是通过劳动和付出换来的,不是理所当然的。而结合多起未成年人玩手游不理性消费的案例,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应该要适当地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比如所属的地方是否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平时是否有能释放精力的活动方式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芳指出,家长应告知孩子适合玩的游戏类型;对于城市孩子而言,乡村的河流、打谷场、小池塘等场景充满新奇,能激发探索欲;同时建议家长带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和防止沉迷于游戏,一些学生家长也分享了他们的管理经验。

有的家长认为,要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和屏蔽掉一些容易令孩子沉迷的娱乐功能,并找到替代方式。“锁定一些我不想让他打开的功能APP,其余时间,我可能给他购买一些益智类的玩具、书籍,带他出去外面玩,让他认识到外面有很多东西都是比手机更好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有的家长建议,避免孩子在网络游戏上过度消费,先从生活中其他消费情景开始模拟,让孩子认识到合理支配和使用金钱的重要性。“我先给他买了一点钱(游戏币),然后他停不下来,我说你停不下来,你就自己去买,他把他的钱全花完了,后来他发现,钱不能乱花,花完了很痛苦。”

记者:吴毓大、陈川晖

编辑:戴玉春

审核:郑伟、孙殿洋

监制:孙帅

直播海南(ZBHN66810110)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