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卫队对以色列发起大规模导弹打击,尽管以色列构建了全球顶尖的“多层防御网”——底层“铁穹”拦截火箭弹,中层“大卫投石索”对抗巡航导弹,高层“箭-3”系统专攻大气层外弹道导弹目标——实战结果仍显示其无法完全拦截伊朗发动的300枚导弹饱和攻击。特拉维夫市区浓烟弥漫,拉马特甘遭受重创,这清晰印证了现代导弹突防能力的有效性。
伊朗导弹技术受制于西方长期严格制裁,关键领域存在明显短板:难以获得高性能激光/光纤陀螺仪、精密加速度计等制造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严重依赖美俄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战时极易受干扰或切断,自研区域导航系统覆盖与可靠性不足。这些制约极大限制了伊朗导弹的打击精度,使其难以精确摧毁机场等高价值战略节点。如果伊朗导弹精度足够,此次打击足以对以色列作战能力造成更大瘫痪。

伊朗的实战经验凸显了导弹饱和打击的战略价值,这对中国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若中美发生冲突,中国火箭军可集中运用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对美军西太平洋基地群实施决定性火力突击。东风-26具备独特优势:它是全球唯一设计兼具精确反舰与对地攻击能力的弹道导弹;射程覆盖5000公里,有效威慑关岛等关键节点;可携带1.8吨常规弹头或三枚分导式弹头,末端打击精度达米级;具备复杂电磁环境下可靠制导能力,结合地面米波雷达引导,可实现长时间静默突防与末端主动精确锁定。
美军在西太核心的四大基地群(日、韩、东南亚、关岛)分布着大量高价值设施,仅驻日基地就超百处。针对此类目标体系,集中发射300枚东风-26实施饱和攻击,足以有效瘫痪其作战潜能,瓦解区域力量投送能力。
为最大化突防效果,可实施组合打击策略。首波使用东风-17等高超音速导弹,其超过5马赫的速度与复杂机动轨迹(如滑翔跳跃)远超现有防空系统拦截能力,可高效撕开对手防空网。随后由东风-26等常规弹道导弹集群跟进,对已暴露的关键基地设施实施毁灭性打击。
美国在自身尚未完全掌握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当下,面对中国可能拥有的大规模高超音速导弹力量,将会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设施、航母战斗群等重要战略资产,都将暴露在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

实际上,很久之前,美国官员就担心解放军可能会使用高超音速武器攻击美国战机和日本或关岛基地的其他资产。这些武器甚至可能出乎意料地穿透美国 11 艘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航空母舰之一的甲板,立即结束作战区域内的航空行动。
也正因为美国对此已有清晰认知,所以美军正加速推进战略资产后撤至第二岛链,并转向“分布式作战”概念,核心目的即在于分散部署以消耗、迟滞中国的导弹火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