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应用商店刷到 "AI 女友" 你秒下载,看到 "一键生成 PPT 神器" 你疯狂心动,听说某大厂要搞 "AI 颠覆搜索引擎" 你立刻预约 —— 结果呢?这些产品可能在你还没卸载干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先死了。

一、当代互联网奇观:你的 AI 产品比韭菜死得还快

朋友,你知道现在 AI 创业圈最流行的行为艺术是什么吗?不是融资路演,不是技术发布会,是半夜十二点程序员偷偷下架产品时的手速 —— 去年还在知乎被吹爆的 "AI 虚拟女友"、号称要干掉 Office 的 "革命性创作工具",此刻可能正在应用商店上演集体消失术。

有好事者统计过:国内 AI 六小龙旗下产品,平均生命周期不超过 8 个月。最夸张的案例是从上线到下架只用了 33 天 —— 这速度,隔壁拼多多看了都要喊声大哥。你随手打开某个 AI 创始人的朋友圈,上周还在激情转发产品日活破万,这周突然开始发鸡汤:"创业就是不断试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死亡名单里的 "赛博坟场"

来,跟着我打开赛博显微镜:

  • 某厂推出的 AI 虚拟女友 "小冰 2.0",用户刚氪完年费,服务器已经 404

  • 号称 "AI 版抖音" 的自动生成 MV 工具,上架三天就被苹果商店踹出门

  • 融资 2 亿的 AI 小说生成器,活过双十一促销,没活过双十二

  • 大厂嫡系的 AI 搜索引擎,被自家亲爹战略调整直接断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魔幻的是某明星创业项目:去年融资 PPT 上写着 "全球首个 AI 互动戏剧平台",今年官微置顶变成了 "转型企业 SaaS 服务商"。用户留言区最热评论:"贵司改名比川剧变脸还快"。

三、创业者的 FOMO 综合征晚期

这年头不沾点 AI 概念,投资人都懒得翻你 BP。于是我们见证了人类史上最壮观的跟风现场:

原区块链团队改行做 AI 绘画,原在线教育机构转型搞 AI 老师,原美颜相机团队 all in 数字人 —— 前 O2O 大战幸存者们集体上演 "AI 变形记"。某次创投会上,投资人吐槽:"现在见十个项目,八个说要做中国版 ChatGPT,剩下两个说要做中国版 Character.A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你问起技术壁垒,创始人开始表演教科书式话术:"我们有独特的 prompt 工程"、"我们构建了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我们... 在等 OpenAI 接口更新"。有技术大牛私下毒舌:"这帮人就是把 ChatGPT 套层皮,然后祈祷自己别成为第一个被封号的。"

四、杀死 AI 产品的七宗罪

1. 伪需求狂欢节
"用户说想要会聊骚的 AI 女友,其实只是想要个 24 小时秒回消息的树洞"—— 某社交产品经理的墓志铭。那些被 PR 稿吹爆的 "用户刚需",很可能只是投资人的自嗨。

2. 技术裸泳现场
当某个凌晨 OpenAI 突然更新模型版本,中国至少有 20 个 AI 产品需要连夜修改宣传语。更惨的是某语音合成公司,刚宣布突破 "情感语音技术",第二天就被阿里达摩院开源的模型吊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成本绞肉机
你知道维持一个能说人话的 AI 对话,每天要烧掉多少服务器费用吗?某腰部 AI 公司 CTO 哭诉:"用户每发一句 ' 在吗 ',我都在心里计算 GPU 损耗。"

4. 监管狼人杀
数字人直播刚火三天,广电总局就发规范文件;AI 生成内容还没变现,网信办先来查内容安全。某创业者在监管靴子落地前光速关停项目,江湖人称 "政策雷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幸存者游戏里的黑暗法则

但总有那么几个狠角色活下来了。观察他们的套路,你会发现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 某 AI 绘画工具表面 toC,实际偷偷给淘宝商家做设计外包

  • 某数字人公司挂着 "元宇宙" 招牌,暗地里接政府党建宣传片

  • 最骚的操作来自某 AI 写作平台,转型做 "代写小学生作文" 后,居然月流水破百万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 AI 创业这场鱿鱼游戏里,活得久的未必是技术最强的,但一定是跪得最自然的。

六、给韭菜们的防坑指南

如果你不想再当 AI 产品的 "殉葬品",记住这三条保命法则:

  1. 警惕融资额比用户多的产品(某些产品 A 轮估值够买下整个用户群)

  2. 远离 all in 的创始人(昨天 all in 元宇宙,今天 all in AIGC 的连续转型者)

  3. 慎用需要预充值的 AI 服务(你的 VIP 年卡可能比公司寿命还长)

最后送各位一句暴论:现在还在朋友圈刷屏的 AI 神器,可能正在准备自己的临终关怀方案。毕竟在这个赛道,活过三轮融资就算百年老字号了。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