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艺术种子的萌芽与生长

姜竹松出生于江苏南通。这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为他的艺术启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童年时期,姜竹松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在纸笔间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少年时代,他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训练,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姜竹松考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自此开启了他在艺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之旅。在大学期间,他汲取各类艺术知识,广泛涉猎东西方艺术史论、绘画技巧等课程。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思路与方法。这段求学生涯,不仅让他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质的提升,更让他接触到了当时国内前沿的艺术思潮,为他日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埋下了伏笔。

艺术创作:多元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姜竹松的艺术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涵盖了水彩画、油画、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绘画技巧的精湛运用,又能感受到东方文化底蕴的深厚浸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与果/79x109/1995年/水彩画

水彩画:生命与自然的诗意表达

在姜竹松的艺术创作中,水彩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水彩画作品风格独特,既有英国式水彩画的透明和清新,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气韵生动的灵性。

早期,姜竹松以花卉为题材创作了“生存状态”系列水彩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较多注重写实,采用叙事性和文学性的形式语言,将人为物质形象(如锁链、齿轮等机械物件)与自然花卉的娇嫩形成强烈对比,以此表达对高度物质化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文明与人的生存状态所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关注。例如《花语汇系列》,在《生存状态》的作品画面中灰暗的机械零件与鲜艳却柔弱的花卉相互交织,机械零件的冰冷质感与花卉的生机形成鲜明反差,深刻地反映出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存状态之1/79x109/1996年/水彩画

随着创作的深入,姜竹松逐渐将西方水彩画的重写实与中国绘画的重意境衔接融合。作品开始出现中国画写意性的韵味和气势,他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体形态的精准描绘,而是更加注重通过色彩和笔触传达内心的情感与意境。近年来,姜竹松的“生命之歌”系列作品笔触变得更加洒脱松弛、自由奔放。他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形的束缚,在简约的构成和色彩中表现出丰富而深邃的意境。在《阳光灿烂》中,画家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花卉的大致形态,用大块面的色彩铺陈画面,色彩的浓淡、冷暖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笔触在画面上自由游走,或轻快、或厚重,仿佛是画家在与生命对话,尽情抒发着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光灿烂/79x109cm/2008年/水彩画

油画: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除了水彩画,姜竹松在油画创作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油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社会的深刻思考。早期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他的油画作品风格多变,尝试过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种风格。如创作于1985年的《最终的追究=虚妄》,这件作品入选1985年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并被高名潞在《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中三次提及并评论。作品中充满了象征与隐喻的元素,通过独特的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表达了对哲学理性、宗教意识和悲剧精神的探索,展现出姜竹松在青年时期对艺术深度和广度的大胆尝试。

随着对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入,姜竹松的油画作品逐渐回归本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瞬间,将平凡的事物通过独特的艺术处理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视觉形象。在他的一些近期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日常生活场景、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画面色调沉稳而富有层次,笔触坚实而富有变化,让人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由泳者/100x160cm/1993年/油画

公共艺术:让艺术融入城市生活

姜竹松在公共艺术领域同样成绩斐然。他认为公共艺术是连接艺术与大众、艺术与城市的桥梁,能够为城市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苏州独墅湖科教区大型地标性城市景观雕塑《升华》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座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刻的寓意,成为苏州城东科教创新区的地标性符号。雕塑主体由流畅的线条和富有动感的形态构成,仿佛是一股向上腾飞的力量,象征着知识的升华、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未来的不懈追求。其材质的选择和表面处理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在阳光的照耀下,雕塑散发着独特的光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完美融合,成为人们驻足欣赏、拍照留念的热门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共雕塑《升华》

此外,姜竹松还主持设计了苏州轨道交通二号线车站全线公共艺术项目。他根据每个车站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功能定位,量身定制了各具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将苏州的历史文化、现代风貌以及城市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乘客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领略到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以2号线的“苏州火车站”为例,“园林意象”采用枯山水式的缩微式园林景观表现手法,通过现代的艺术手法将苏州传统的园林元素与地铁空间的硬朗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氛围,使乘客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艺术长廊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贡献:艺术理论的探索与传播

作为一名学者型艺术家,姜竹松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他长期专注于跨媒介的视觉艺术语言研究,深入探讨视觉传播中图形语言的形态与意义、形象肖似符号的修辞与意义等问题。

姜竹松发表了《论视觉传播中形象肖似符号的修辞与意义》《关于图像符号的肖似性分析》《跨文化传播的视觉语言》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运用符号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视觉艺术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论视觉传播中形象肖似符号的修辞与意义》一文中,他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分析,阐述了形象肖似符号在视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如何通过修辞手段传达丰富的意义,为我们理解视觉艺术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他还出版了《图形设计》《花语汇——姜竹松水彩画作品集》《美术与设计教学档案:姜竹松卷》等多部著作。其中,《图形设计》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图形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对培养学生的图形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花语汇——姜竹松水彩画作品集》则集中展示了他多年来在水彩画创作方面的成果,书中不仅收录了他的大量优秀作品,还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读者深入了解他的艺术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美术与设计教学档案:姜竹松卷》则以独特的方式对绘画史上的艺术流派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为美术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命之1/79x109/1995年/水彩画

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的辛勤园丁

姜竹松在艺术教育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现任苏州城市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默默耕耘。

在教学过程中,姜竹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艺术领域和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在专业教学上,他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创作指导方案。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展览、创作实践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

同时,姜竹松还积极推动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他关注国内外艺术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他倡导跨学科教学,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和方法。

姜竹松是一位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为我们深入理解视觉艺术的内涵和传播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艺术人才。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文/王晓琼,来源:艺术头条)

姜竹松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桃/42.5x51cm/2010年/水彩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格兰风景39×54cm 2015 水彩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擘蓝 41x31cm 2019年 水彩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狮子林的秋色57x77cm2014年水彩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野23x31cm2024年水彩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迹系列之3 77x56cm 2014年 纸本、水彩、彩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迹系列之6 56x77cm 2014年 纸本、墨、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迹系列之17 70x150cm 2014年 纸本、墨、茶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竹松,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江苏省学校美育教指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彩艺委会委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第九、十二届全国美展及国内外重要展览,获第二、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第五届水彩画展银奖、北美艺术节小幅绘画展金奖等,在上海、苏州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并有作品被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