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刷到朋友圈里刷屏的《第一批 00 后,用 AI 炸翻创业规则》。滑动屏幕的手指突然停住,24 岁 CEO 照片里残留的青春痘,比他的百亿估值更刺痛我的眼睛。
一、当 Z 世代撞上 AI 泡沫,我们到底在欢呼什么?
硅谷正在上演魔幻现实主义大片:20 岁的实习生用三个月写出估值百亿的代码,22 岁的辍学生随手甩出 20 亿美金的招聘平台,18 岁少年开发的 AI 助手被微软连夜买断。这些故事就像赛博朋克版的《哈利波特》,只不过魔法棒换成了键盘,分院帽变成了融资 BP。
但数据永远藏着魔鬼的细节:Cursor 创始人 Michael Truell 确实从实习生做到 CEO,可别忘了他是斯坦福计算机系教授之子,13 岁就啃完了《算法导论》;Mercor 三位 00 后创始人退学前,已在美国顶尖科技高中浸泡了四年神经网络课程;那位号称 "普通中国大学生" 的洪乐潼,父亲是某头部 VC 合伙人。
我们总在惊叹 00 后颠覆了创业规则,却选择性遗忘最残酷的创业真相:科技平权始终是伪命题。AI 大模型动辄千万的算力成本,早已把寒门子弟拦在游戏之外。
二、"年少成名" 的代价:被资本催熟的科技怪婴
在旧金山湾区某创投沙龙,我亲眼见过更荒诞的场面:18 岁的开发者带着稚气未脱的代码,被投资人当场拍出八位数支票。红杉资本墙上新贴的标语令人不寒而栗:"我们要投胎,不投人"—— 寻找那些生在科技世家的 "数字原住民"。
这些裹着尿布玩 Python 的神童,正在经历怎样的撕裂?Magic 创始人 Eric Steinberger 的 LinkedIn 暴露了真相:高二参与 OpenAI 项目时,他的生日礼物是父亲送的 GPU 服务器集群;现年 20 岁的开源框架创始人 Dylan Patel,最近悄悄删除了所有高中同学的联系方式。
当同龄人在为毕业论文发愁时,他们被迫学习如何应付董事会战争。某新晋独角兽 CTO 私下透露,他的团队平均年龄 21 岁,但全员需要定期心理干预 —— 连续三个月没人敢点开银行账户,害怕看见账户里暴涨的数字。
三、AI 创业的黑暗森林:杀死想象力才能生存
更危险的信号藏在产品逻辑里。打开 Cursor 的付费界面,699 美元 / 月的企业版套餐赫然标注 "让程序员失业的速度提高 37%"。某财富 500 强技术总监坦言,他们采购 AI 编程工具的首要考核指标是 "代码替代率"。
这让我想起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00 后创业者们正在建造新的数字柏林墙,只不过这次要消灭的是人类创造力本身。当我们为 "3 小时完成 30 人月工作量" 欢呼时,是否意识到这是在给整个行业注射安乐死?
那个想做 "数学家 AI" 的中国女孩或许更清醒。她在拒绝某轮融资时说过:"如果 AI 真能证明黎曼猜想,那将是人类智力的葬礼。" 可惜这样的声音,在震耳欲聋的融资捷报中轻得像片羽毛。
四、幸存者偏差背后的万亿赌局
创投圈流传着新圣经:投 00 后就是投概率。红杉某 MD 算过残酷的数学题:给 100 个天才少年各投 100 万,只要跑出一个百亿项目就能回本。至于剩下的 99 个崩溃的年轻人?不过是资本绞肉机必要的损耗。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 90 年代的.com 泡沫,只不过那时烧钱建服务器农场,现在烧钱养 "人类 GPU"。某硅谷孵化器的内部手册写得直白:"寻找尚未建立完整三观的极客,他们更容易接受 24*7 的工作献祭。"
那些登上福布斯封面的年轻面孔,不过是资本局中的幸运骰子。当我们在朋友圈转发他们的励志故事时,数百个同样聪明的孩子正在曼哈顿的廉价公寓里,就着披萨修改第 108 版商业计划书。
五、教育的终极溃败:我们在培养工具还是完整的人?
最深的忧虑来自剑桥某实验室的见闻:15 岁的 AI 研究员已经能流利讲解 transformer 架构,却无法理解《1984》的警示意义。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像精心修剪的盆景,繁茂的枝叶下是畸形的主干。
某常春藤教授透露,机器学习专业新生入学问卷出现恐怖变化:三年前学生们的梦想是 "解决癌症" 或 "探索宇宙",现在清一色写着 "做出能卖给 FAANG 的产品"。当整个世代把技术创新等同于财富自由,我们是否正在批量生产高科技雇佣兵?
那些提前辍学的创业者或许赢得了估值,却永远失去了在图书馆邂逅黑格尔的午后,在操场为初恋心痛的时刻,在哲学课上怀疑世界的勇气。用整个青春置换来的财务自由,真的比完整的人生更珍贵吗?
在算法洪流中打捞人性
凌晨五点的旧金山,推特上跳出新动态:某 AI 神童宣布退出创业圈,将赴南极研究帝企鹅。他在告别信里写道:"当我发现写出的代码能让企业多裁 30% 员工时,才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大人。"
这或许是最具讽刺意味的寓言:当我们用 AI 解构传统时,最先瓦解的竟是创业者的人性本身。00 后的创业狂潮不像是颠覆,倒像是一面照妖镜,映出整个科技文明的集体焦虑。
下次再看到 "18 岁 CEO 改变世界" 的标题时,或许我们应该问的不是他们能做到什么,而是这场狂奔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在代码重构世界的时代,或许真正需要颠覆的,是我们对成功近乎宗教般的盲目崇拜。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