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当硅谷的服务器依然吞吐着海量代码时,一则破产公告炸醒了整个科技圈:估值 15 亿美元的 AI 编程独角兽 Builder.ai 轰然倒塌。这个曾被微软、软银捧上神坛的明星项目,被揭开画皮后竟是长达八年的惊天骗局 —— 创始人用印度码农冒充 AI 写代码,虚报三倍营收套现,而全球顶级资本竟无一人识破。
一、AI 皇帝的新衣:代码流水线上的印度民工
当 Sachin Dev Duggal 在 2016 年高举 "AI 重构软件开发" 大旗时,没人想到这个西装革履的斯坦福精英,正在导演科技史上最荒诞的 "人工智能" 骗局。
在孟买郊区的三层办公楼里,200 名印度程序员正 24 小时轮班敲击键盘。他们被要求关闭显示器上的时间显示,工位贴着 "您正在训练世界最强大 AI" 的标语。这些月薪不到 800 美元的代码民工不会想到,自己撰写的每一行代码都被系统自动打上 "AI 生成" 的水印,成为投资人口中 "革命性神经网络" 的产物。
《华尔街日报》暗访发现,Builder.ai 宣称的 "AI 自动生成 APP" 实际由三部分组成:印度外包团队手工编码占 65%,开源代码库调用占 30%,真正的 AI 算法贡献不足 5%。更讽刺的是,其引以为傲的 "Natasha"AI 产品经理,不过是预设对话树的话术机器人。

"所谓 AI 驱动,就像给马车贴上特斯拉标。" 前技术总监揭露,公司甚至开发了 "人工降智系统"—— 故意在代码中插入错误再让 AI 修正,只为在投资人面前表演机器学习。
二、资本饕餮盛宴:明知是戏偏要加码
令人震惊的不是骗局存在,而是整个硅谷心照不宣的共谋。当 Duggal 拿着虚假的 AI 演示视频敲开微软大门时,对方技术团队早在 2019 年就识破骗局 —— 但没有人按下暂停键。
"月活开发者从 200 万到 500 万,只需要改个数据库字段。" 前 CFO 透露,投资人要求的增长曲线,靠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会计魔术:将每个用户点击都记为 "AI 调用",把外包合同伪装成 SaaS 订阅收入。当真实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仅 4000 万美元时,报给软银的 PPT 上赫然写着 1.2 亿。
更魔幻的是崩塌前的最后狂欢:2024 年 Q4,明知公司现金流断裂的卡塔尔主权基金,依然加注 5000 万美元。知情人称,这不过是资本为掩护撤退制造的虚假繁荣 —— 用新钱还旧债的庞氏游戏,在 AI 赛道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三、泡沫破裂后的尸检报告:谁在裸泳?
解剖这个估值 15 亿美元的 "AI 尸体",三个致命病灶触目惊心:
技术空心化 :GitHub 代码库显示,其核心 AI 模型最近两年仅更新 11 次,而人工维护日志多达 2400 条。所谓机器学习,实为 "人工学习"。
估值炼金术 :用 "AI 概念" 将人力外包生意包装成科技公司,市盈率从 15 倍瞬间飙升至 120 倍。当真实毛利率仅 12% 时(行业平均 58%),投资人集体选择视而不见。
监管真空带 :现行会计准则中,AI 训练成本可资本化处理,人力支出却需即时费用化。这直接刺激企业将人工服务包装为 AI 产出,进行财务造假。
但比骗局更可怕的,是整个生态的溃败:FA 机构教创始人设计 "AI 浓度指标",律师所发明 "算法黑箱" 免责条款,甚至知名学者为其站台背书。当 Builder.ai 申请破产时,人们发现其技术专利库中,排名第一的竟是 "基于人工干预的 AI 训练系统"。

Builder.ai官网已经无法打开
四、硅谷启示录:当所有玩家都假装相信
这场崩塌暴露出 AI 狂潮中最吊诡的潜规则:所有人都在参与皇帝新衣的编织。
投资人需要 AI 神话维持基金募资,创业者需要故事获取估值,大厂需要概念拉动云服务销售。在这个闭环里,真实的技术突破反成危险因素 —— 正如某风投合伙人所言:"我们投的不是 AI,而是能让下轮投资人接盘的可能性。"
但泡沫终会破裂。Builder.ai 欠亚马逊的 8500 万美元服务器账单,微软的 3000 万美元云服务费,还有印度码农被拖欠的三个月工资,都在提醒我们:当潮水退去,裸泳者固然可笑,但更该被审判的,是为裸泳者欢呼的整片海滩。
此刻,纽约某对冲基金正将 Builder.ai 的案例写入新的估值模型:把 "AI 纯度" 指标权重从 70% 降至 30%,新增 "代码人工含量检测" 系数。而硅谷另一场关于 "真正 AI" 的资本盛宴,已经在新加坡悄悄开幕。
或许这才是最深的讽刺:杀死骗局的从不是道德觉醒,而是骗术迭代。当我们在嘲笑 Builder.ai 时,新的 AI 神话正在某个车库诞生,同样的演员,同样的剧本,只是观众换了一批更狂热的信徒。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