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兆仁出生于1912年,福建永定人。青少年时期,熊兆仁见证了革命的蓬勃发展,他也积极投身革命,探索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1928年,熊兆仁投身革命,1929年,他加入了红军,成为福建军区独立9团的一名战士。

1931年,熊兆仁加入了共青团,两年之后,他转为正式党员。那段时期,熊兆仁主要活跃在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因为表现优秀,他很快就晋升为班长、三营排长,成长为中央红军的一名出色的指战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熊兆仁并没有随军参加长征,而是留守闽西南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期间,他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始终保持初心,不仅策应了主力部队的长征,而且还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南方八省的留守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在改编新四军的过程中,熊兆仁加入了新四军第二支队,并跟随第二支队北上抗日。期间,他担任了第二支队4团2营5连连长、军部特务营连指导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营政委、第二支队新3团参谋长等职务。
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其中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成立了新四军第6师,熊兆仁担任了第6师16旅47团政委,继续在我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国的烽火狼烟当中。

1943年,熊兆仁进入华东党校学习,毕业之后,他被派到苏浙军区第三军分区,担任了副司令员一职,此后他参与指挥了苏浙军区的反“扫荡”与反“蚕食”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以及国民党反动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主力部队北上到达山东,熊兆仁则留在苏南地区坚持游击斗争,担任了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司令员。任职期间,他领导了苏南地区的游击斗争,巩固与建设了苏南根据地,为后续我军进行渡江战役做好了准备,是革命胜利的功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渡江战役期间,江南游击队掩护主力部队渡江的故事。而熊兆仁就是游击队司令员的历史原型,他为配合我军主力渡过长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渡江战役胜利的功臣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熊兆仁担任了皖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他进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5年,熊兆仁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从军事学院毕业后,熊兆被调到福建,担任了福建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福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等职务,继续殚精竭虑地投身我军的各项建设。

1983年,熊兆仁离职休养,离休之后,他关心家乡、老区的建设,力所能及地为家乡以及老区的建设筹措资金,做了很多促进家乡、老区发展的工作。同时,熊兆仁也发挥老红军的作用,积极为我军的正规化与现代化献言献策。2019年,熊兆仁因病去世,享年10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