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雅集现场

左起:林逸鹏、骆冬青、童强、周计武

(摄像 杨育涛)

(本期英文链接:Art World Morning Bell(VI|Finale)—— Let Me Ask About the DAO.docx)

【下篇】

编者按:在上一期中,林逸鹏提出了艺术家要有殉道精神,立刻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此,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四位教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于篇幅较长,本期特地分上下两篇发布他们讨论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四位教授讨论」

林逸鹏:我觉得周老师讲得比较全面,我对殉道精神这个概念跟童老师讲得很接近,这里谈的殉道精神是在特定场合、时代语境下的一种责任和功能。下面我在两个方面解读我倡导殉道精神的原因,第一是社会环境,现在是商品社会,人人在讲利益、讲效益的状态下生存,对于一般的画家而言,他的画多少钱一张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这个语境已经把世俗的功成名就,作为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会对整个艺术发展的方向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为了对这种语境的拨乱反正,或者说改变这种语境,我提出了艺术家应该有一种殉道精神,保持艺术的崇高和纯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坛晨钟(六-下)—— 我来问道

林逸鹏教授发言视频(摄像 赵奕昂)

第二是对艺术家提出这个问题。周老师刚才谈的不能够对所有的艺术家提出这种要求,这是肯定的,如果大家都做到了,也就无须这个要求了。在我看来现实可能比较残忍,我感觉画家中如果有百分之一是真正的艺术家,这个比例就已经非常高了。所以,殉道精神不可能对所有人,只能对有志于创造了不起艺术品的真正的艺术家而言。我认为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创造的艺术家,没有殉道精神,即使画一百年都跟他没关系。中外美术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在西方非常多,比如毕加索,他成名之前穷到在冬天烧他的水彩画为他的女人取暖,他也不会改变画法去迎合当时市场的需要。后印象派三杰的梵高、高更、塞尚对艺术就更有殉道精神了。包括在我们这种总体比较温和、世俗性比较强的文化里面,也有类似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他刚到北京的时候,情愿饿死在北京,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画法博取世俗的认同,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殉道精神,以及徐悲鸿标榜的“一意孤行”也是同理。

在此,我还要再深化一下这个观点,殉道精神是艺术品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的唯一途径,而且是最快的途径。很奇怪,你有了这种精神,艺术之门很快就能进去,你没有这个精神就一直在外面晃。殉道精神还是炼金术,纯度越高,艺术品的品质就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逸鹏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任研究生教学部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代表作:水墨画《圣山》系列、《云南印象——热带雨林的故事》系列。

2001年,发表论文《废纸论》

核心观点:收藏当代人传统型的书画作品等于收藏废纸!

2012年,发表论文《中国画的新精神》

核心观点:中华民族对善与和平的理解和追求就是未来中国画的新的艺术精神!

2013年,举办大型《林逸鹏当代水墨画展》吴冠中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

2012年至今,在全国范围内策划并参加3届《重塑东方美》画展

童强:你今天讲得就很清楚,要比你微信里面讲得更清楚,特别是绘画作为真正艺术家的经历,实际上就是殉道的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家跟实践者之间的共通的地方。刚才周老师是从理论上,特别是从西方的脉络上,讲得很清楚,这个殉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特别是讲到殉道很容易被利用,成为一种束缚。而林老师自己的经历,就是讲如何从个人成为对艺术追求的一个路径。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事情比较全面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强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

著有:《景观与想象》(2022)《艺术理论与空间实践》(2019)、主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中国古代卷》(2014)等。

林逸鹏:一体两面。

童强:对,它是两个方面。刚才林老师也提到,中国人虽然可能不用殉道这个词,但确实也是很认真或者说很虔诚地来对待这件事情。实际上任何一件事情你不虔诚、不认真地对待它,永远搞不好,就是林老师讲的在外围绕。所以成为文学家、诗人还是成为画家、书法家,其实都有这种类似的精神成长的经历,它们的这几个方面其实都是很相似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虔诚我们还是可以来谈,这个确实也是很难针对其他人,它只能是针对自己。

童强教授发言视频(摄像 赵奕昂)

周计武:它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林老师刚才所说的保罗·塞尚也好,高更也好,都是现代主义的开创性大师,他们都在艺术生涯当中自觉地选择了艺术这个事业,把艺术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生活,一种事业。这种自觉的精神追求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来,自然而然是真诚的。关键是,艺术家如何表达“道”呢?对于绘画来说,他会借助色彩、线条、构图,用这种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艺术家如此吗?当然不是!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老百姓追求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他的道,就是他的追求。人活一辈子,活到最后就两个字:活着。他可以在日常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中,把平淡的日子过成道。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应该追求的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逸鹏

模特儿写生

纸本炭笔

39㎝×27㎝

1986年

正如刚才所说,道作为一种精神的追求,永远只能指向自己的内心,它不应该是向外的。道一旦向外,比如我宣布这个道是好的,你应该追求,这个道一旦被公开地传播,变成一种让大家必须信仰的“道”时,道就变成了一种束缚,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甚至变成了扼杀精神自觉的一种锁链。因此,道应该被追求,但道指向的永远是每一个艺术家的自觉追求,要靠自己内心的开悟。我依然保留我的观点,道是特殊的,对于艺术家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道;道是多样化的,是一个复数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计武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艺术史论与美学研究。

在《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出版专著:《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等著作6部。

骆冬青:我觉得计武刚刚梳理得很好,从西方的宗教、技术,到现代艺术,梳理出一个线索。我觉得“殉道”这个词本身不是很好,“殉”,就是把我们人作为牺牲品,殉财,殉葬,哪怕是殉情,它都是要你去以死相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字。这一点在西方早就被反对掉了,我凭什么呢?我要为了上天堂,然后抛弃世俗生活。这是一个,所以我觉得“殉道”这个词可能有问题。假如我们把这个词弄到艺术上来说,问题肯定就比较大。因为我们中国人对这一点是很反感的。第二个“道”也有问题,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的道,可以遵循的道,就不是道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不能靠道来弘扬你,那就完蛋了,而是人本身能够发扬扩张道。这里,我觉得他们说得还不彻底,彻底的话,应该是道是我们人创造出来,是我们人追求的某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一个目标,这个叫道。所以说每个人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都有自己悬置在永远的天际外的“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而放学:美学新解》

骆冬青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ISBN: 9787500447900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艺术,最主要一个就是“逸”品,逸品是最高的,就是我不要跟你一样,我要飘逸出去。所以说艺术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实际上指的是你要定一个自己的艺术目标,而这个目标是跟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为什么说“殉道”的这个“道”不好呢?就是你把它限定死了,就好像我们要像给上帝一样把自己献给它,我觉得这个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我觉得这个词如果要让它能活着的话,就要进行多方面的阐释,重新来改造它。

骆冬青教授发言视频(摄像 赵奕昂)

殉道的“殉”,它是比喻性的,比喻“殉”的这种现象,艺术是要让人活的,不是让人死的,所谓的道,也是我们自己把它整理出来的,而不是一个现成的,我找到那个点就行了。在艺术中,当你找到这个点,它是你的道,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讲,这是一条死道,死掉的路。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遵循其他艺术家所创造的一个现成的模式,也就是康德讲的,天才必然是具有独创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骆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文艺之敌》《美无邪》《形而放学》等。

周计武:我简单回应一下,非常感谢骆老师,把我刚才的想法更为明显地呈现出来。第一点,我对一切“神圣的”“伟大的”词语都抱有一种警惕的心理,因为道是不断生成的,对一个不断生成的东西或生成的精神来说,我们永远不要把它定格,永远不要把它具象化,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立场。第二点,打个比方,道就是我们在遥望地平线的时候,你会不断向它趋近。当你向它走近时,它会不断向后退去。道就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地平线。我们不要把追求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定格下来的永恒,不管是观念也好,还是对物化的产品也好,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这种教训很惨痛。

我想,艺术还是要回到它的本源。在史前社会,艺术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人们面对雷鸣闪电、地震海啸等未知的大自然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的状态需要各种仪式化的表演来克服。这种仪式化的表演,如在人迹罕至的洞穴中涂绘,或者,模仿狩猎的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这些都属于艺术。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艺术让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个体更有尊严,我们不需要为了艺术去殉道,而是让艺术为我们人类服务。如果艺术让人更美好,艺术能够让我们每个人更好地、更有尊严地活着,那么艺术的作用就是很伟大的。我们不需要把艺术变成一个崇高的课题,当你说艺术要发挥殉道精神的时候,意味着你把艺术当成一个崇高的事业、崇高的课题。当你真正去追求的时候,艺术就已经不再是艺术了。如果艺术之道让你失去自我怀疑和理性批判的能力,让你甘愿牺牲生活的尊严乃至生命时,它实际上已经走到道的反面了。现在要做的是把一切伟大的、神圣的修辞祛魅,让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孤独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来思考我要怎么活着的问题。艺术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活法,我们还有很多活法。我们要虔诚地借助艺术的语言,虔诚地表达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虔诚地表达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虔诚地表达我和世界的精神向度,当然是可以的,令人敬佩。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艺术变成殉道者的神圣祭坛。在今天,人类已经让艺术走下圣坛,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是拥抱这样一种历史进程的。因此,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创作艺术,理解艺术。艺术是道的显现,也是生活的表达。当然,我知道林老师的意图:在当代艺术场域中,很多艺术家为了各种各样的名利、艺术套路而去把艺术商品化、市场化,像炒股一样把艺术炒作起来,使艺术场沦落为名利场。在这种语境下,林老师倡导回到内心深处,回到艺术的初心,回到艺术的使命感,是令人钦佩的,勇气可嘉。因为我们熟读历史,熟读理论,太清楚“殉道”精神隐含了怎样可怕的恶,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永远不要用它绑架脆弱的肉身。

周计武教授发言视频(摄像 赵奕昂)

童强:但是,魅究竟存在不存在?就是艺术本身它还是有价值的。如果不是那种真诚的追求,那艺术是不会显现出来这种魅,我们也不能认为艺术的这个魅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艺术史和西方的艺术史,实际上都有它的魅力所在,而魅力的所在绝对不是一个人碰巧发现的,中国的艺术何以有这种魅力让你感兴趣,它绝对不是碰巧产生的,相当于西方的艺术,今天我们讲艺术史,讲这么多,讲它的内涵、有趣的东西,它也绝对不是碰巧产生的。这一点我是不太主张好像一个平民每天过着平常的日子,就创造出来那种艺术,我不相信。罗素讲,如果世界最重要的一百本书都没有了,或者最重要的一百个人都没有了,我们这个世界仍然是一样的,这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他讲得很好,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伟大的东西很容易转化成一种宏大的叙事,对人产生一种压迫,但是另一方面,伟大本身就是存在的,而且这种伟大绝不是碰巧发现的。所以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什么,所有人类创造的经验领域,绝对不是稀松平常地把它发现、创造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政治思想史》

童强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ISBN: 9787305201011

我觉得殉道这个词确实是骆老师所讲的,这个词比较敏感,这个词为什么敏感?为什么引起了周老师和骆老师高度的敏感,我实际上也是有一点敏感,所以我刚才第一段评论林老师的绘画中完全没用到“殉道”这个词,我一直都没用这个词,我一直都在讲坚持、虔诚。“殉道”这个词的历史负重确实太重了。但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比喻的意义上,我们非常清楚林老师讲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刚才给二位老师的话做了一个复述,伟大的东西是存在的,并不是不存在,并不是因为有了被利用歪曲就漠视这种崇高的东西。

骆冬青:贡布里希说,欣赏中国书法,西方人需要很多准备工作,需要数百年的文化教养。周老师和童老师两位说得其实不矛盾,当然需要一种超越的形而上的艺术追求。像林老师他现在做的我觉得就是这样。在艺术的真理中,还是这个“逸”字重要,我们一定不要把自己束缚住,一定要不断地飞,“万类霜天竞自由”,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更加有价值,甚至具有了某种形而上的,或者叫作追求的某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艺之敌》

骆冬青 著

商务印书馆,2017年10月

ISBN: 9787100146722

林逸鹏:我谈两点,第一点是我们今天谈的这个道、艺术的外延太大了,更多的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意义上的叙述,需要更多领域的专家一起讨论。而我谈的殉道精神是面对当下的现实而言,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有其不同的面貌和功能。我现在讲的殉道精神,就是在艺术上你认为要坚持和向往的东西,你就要有殉道的精神对待它,重点是一种精神,就是说你认为你要干的事,你值得干的事,你要付出一切,才能实现。否则你会沉沦于功利化的现实,达不到艺术的高度。这就是我倡导殉道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点,我深深理解周老师和骆老师担心这种殉道精神有可能被利用,带来负面的影响。扭曲美好和崇高带来恶果,这个我们体会都很深。任何文化都是在动态的现实中显示它特定的功能和价值定义。殉道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和曾经的恶,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但是其决绝的精神用在正确的事情上则华丽转身,很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苦药可以治病,猛药甚至可以治顽疾,当下艺术被无底线的功利化已经是顽疾。其实,恶的元素和形式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现实中,戕害的形式复杂化了,平庸更容易作恶,其接地气外表还具有隐蔽性。利用人们平庸无聊的心态,常常是跳广场舞去,到这边玩去,到那边看电影电视剧去……人们沉浸在低俗的精心设计的文化工业产品中。一切都很好啊,让你感觉很幸福,也很有所谓的自我选择。实际上,对普罗大众来讲是没有选择的,他的生活之道是被灌输的、预设的,常常是领导讲的,是著名主持人讲的……消耗掉你的所有的“人”的存在。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一片闪光的肥皂泡中,反而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超越表象,找到貌似合理状态下的不合理,并提示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逸鹏

内蒙古骑马的牧民

纸本钢笔

尺寸19㎝×26.5㎝

1985年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新的精神的,但是这个精神一定要防止成为两位老师讲的成为不良目的的利用对象。

周计武:明白,林老师的意思是说,在当下这样一个大家都很焦虑、倦怠,要么走向躺平佛系,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的普遍状态说明了人的精神出问题了。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应该有一点精神追求,作为一个艺术家当然应该有艺术精神的追求。如果把艺术的殉道精神平和一点说出来,就是艺术应该去追求他所应该追求的一种精神、使命,把艺术本身作为一种崇高的、独立的价值去追求,把它内化到你的生命的喜悦当中,把它变成你的人生为之奋斗的一个方向,一个超越经验层面之上的精神价值。在这个层面上是可以的,一定是落在精神追求的维度,我们就把这个道变成艺术精神或者审美精神。在这样一个语境当中,我们做艺术家的应该与那些混迹于名利场上的艺术家同行们拉开距离,我们应该创造一些能够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感动的,带来让大家产生精神升华的艺术品。从这个维度来讲,我们艺术家要有“殉道”的精神。这个殉道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殉道”,而是用自己生命燃烧的激情来殉艺术的道,也是为艺术的使命而不懈地追求、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是永恒的。从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来说,我们对艺术殉道精神要抱有警惕的心理。

在世界的森林当中,如果失去了艺术这样一种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的、不断生成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就黯淡无光了。我再补充强调一下。

林逸鹏:周老师把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讲得比较完善到位了,当然,作为深度理论探讨还有很大的空间,感谢各位的到来!

「艺行印记」

2013年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开幕式

(第一场|南京艺术学院新展览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开幕式

第一场|南京艺术学院新展览馆(陈璟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嘉宾

左起:童强、包兆会、王俊、倪建林、刘赦、林逸鹏、聂危谷、潘百齐、李小山、赵磊(张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现场(张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现场(徐剑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现场(陈璟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林逸鹏教授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李小山馆长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现代快报》原社长赵磊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潘百齐宣布画展开始(陈璟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开幕式

(第二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开幕式

第二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开幕式

第二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开幕式

第二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林逸鹏讲话(张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曹意强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陈家泠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仇德树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童强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谢春彦讲话(吴荻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外景

2013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第二场展览场所(周继业 摄)

来源:重塑东方美

本期策划执行:刁秀航 彭媛媛 宁瑶 封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