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发工匠活力 赋能乡村振兴

隆德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花灯。曾经难以走出六盘山的隆德花灯如今远销福建、海南等地,周边110多名村民也就近就业,鼓起了腰包。“如今和非遗、文旅结合,全年都订单红火。”宁夏非遗花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红章说,厂子还定期举办花灯制作非遗技艺传承培训,不少县里的中学生、前来研学的游客都积极参与。(2月3日《人民日报》)

乡村工匠,是指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技艺传承和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乡村工匠13万余人,直接培训230余万人,带动460余万农民就业增收,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范围重点培育100名乡村工匠大师、1000名乡村工匠名师。各地方要把乡村工匠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明确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和激励措施,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大力培育乡村高技能人才、乡村工匠队伍,为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供人才保障。

夯实乡村工匠队伍建设,培育造就更多乡村工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多方主体、需求导向、形式多样、技能本位的乡村工匠培训体系,鼓励乡村工匠名师、大师领办创办特色产业项目,推动乡村工匠名师、大师领办创办的各类经营主体集约发展,打造乡村工匠产业园区,或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培育发展乡村工匠专业园区,夯实乡村工匠队伍。构建现代“师徒制”,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邀请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进学校、进课堂,努力培养传统工艺专业人才。立足本土资源,用好现有的各类“土专家”和“田秀才”,挖掘传统工艺,更好培养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村工匠。

厚植乡村人才发展沃土,促进乡村工匠更好成长。建立健全乡村工匠队伍建设的机制体制,积极探索技能评价认定制度,构建完善的职称评价体系,实行分层次、分类别的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激发乡村工匠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乡村工匠队伍的活水激荡涌流。

匠心之道,兴农之路。持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以“工匠精神”打造高素质乡村工匠队伍,充分发挥乡村工匠在乡村振兴中生力军的作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助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潘铎印)

来源:山东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