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头,让我们深入聊一聊智能化这个赛道,智能商业应用场景。
现阶段普及度较高的,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两大消费领域。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华为和小米都已经成功出圈了。
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告别低端领域,发力高端机市场。
与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竞争,保留了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的一席之地。
同时在中低端市场,放弃低价智能机的路线,给手机友商们留一条活路,保持良性竞争。
而小米和oppo等国产智能手机,也得以在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占据稳定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
在手机智能化领域,华为和小米实际上是一个互补关系。

华为主打高端市场,小米主打中低端市场,加速智能手机的平民化。
这一阶段,华为的许多手机专利技术,实际上都是免费给友商用的,没有跟国内许多手机制造商收钱。
只针对欧美国家的一些制造商收取专利费用,直到近年华为被美国芯片封锁,慢慢转入国内市场,降本增效,发展为数字科技平台。
华为才开始对国内的制造商收取一些专利费,为此还和小米打过专利付费的官司。
尽管如此,彼时的手机端的智能化,华为和小米之间并无太多利益冲突,华为和小米还是一个互补的市场关系,共存共荣。
但到了汽车智能化这一赛道,双方的互补关系就不存在了,而是变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竞争关系。
从互补到竞争对手,华为和小米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
这就得从汽车企业之间近年来形成的一个共识说起了:
“汽车智能化需要华为,但不能只有华为”
小米汽车下场造车,不到一年就实现了量产,依托的是国内成熟的电动汽车技术体系和供应链体系。
雷军从一开始就不担心造车量产问题,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自己如何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线上造车系统。
没有成熟完善的线上造车系统,互联网车企很难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最终会走上“泯然众人矣”结局。
传统车企大厂比如广汽集团,早期一直不愿意跟华为合作,扔掉华为主动抛来的橄榄枝,想要拥有自己的灵魂。
实际上就是不只是为了掌控权的问题,而是想要自己砸钱,打造一个线上造车系统,打造自己的智能化平台。
但传统车企们忘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传统行业的经营和产品逻辑,都是工业革命机械性能的逻辑。
他们缺少当下数字革命的基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核心在于连接能力,华为能够成为顶尖数字平台,恰恰是其万物互联的连接能力。

而小米汽车是具备天然的互联网基因的,甚至可以说小米和雷军是两个超级数字IP的结合体。
外行人看到的是雷军和小米集团的互联网饥饿营销,内行人看到的是雷军和小米借助互联网生态,构建的连接一切的能力。
传统车企可以放弃“灵魂”,与华为合作,获得线上造车技术和智能化升级。
但小米汽车却是有自己的“灵魂”,可以打造自己的智能化平台,完成小米汽车制造的智能化升级的。
在汽车电气化领域,小米和华为还算是互补的关系,甚至华为和一众互联网造车势力,都是互补关系。
但到了汽车智能化领域,小米和华为就存在天然竞争关系的。
其他的互联网造车势力,也不会甘心放弃做人工智能平台的想法。
毕竟,汽车智能化是一片树叶,人工智能平台却是一片森林。
但凡是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都对AI产业野心勃勃,一旦成功搭建自己的独立人工智能平台。
那么在数字智能商业应用领域,就不会局限于汽车智能化。
而是有更广阔的商业发展空间,甚至有希望凭借AI生态业务,成为万亿市值的顶尖科技公司。
举个例子,目前国内唯一盈利的互联网车企理想汽车,去年其创始人理性就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向汽车圈同行表达了自己想要转型人工智能企业的想法。
理想汽车不只是想要做一个知名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还想要成为头部的人工智能平台,跟华为在同一赛道竞争。
雷军的小米汽车也不会止步于汽车制造,汽车制造只不过是小米尝试智能商业应用的一个垂直方向而已。
从手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小米的每一步都在向最后的万物互联数字科技平台靠近。
小米的野心,其实也早有端倪,Deepseek崛起,掀翻硅谷AI创业公司的时候。
雷军就亲自下场,想要用千万年薪将Deepseek核心成员中的95后天才少女挖到小米系。
再回到线下的汽车服务市场看,华为和小米的竞争已经愈发频繁了。
小米汽车在全国一二线城市,不断增加线下门店,华为的鸿蒙智行也在一二线城市,不断增加线下智能汽车体验门店。
华为不会直接跟汽车企业争利,但华为的人工智能业务,必然会与一些有志人工智能产业的车企比如小米,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
现阶段,我们需要华为帮助传统中小车企完成智能化升级。
但未来若是能出现更多的类似华为的数字智能平台,带动国内AI产业发展,这也是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的好事情。

小到车企和科技公司的商业竞争,大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早期中美日德可以在电气化领域达成共识,接受中国在电气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但是到了下半场的智能化,涉及到数字产业革命,涉及到决定未来全球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AI技术和市场。
中美日德之间就很难形成共识,因为产业关系从互补变成了直接竞争了,都想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引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