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汉带领13军的两个师,击溃了桂军的九个师。然而陈赓却发现其中的端倪,立即发出急电:“快撤,不留一兵一卒”。
国民党和共产党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较量,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些战役之中,蒋介石赖以起家的中央军精锐几乎被完全覆灭。对于这个靠枪杆子起家的独裁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由此,蒋介石的老对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反而异军突起。
作为“华中剿总”的一把手,白崇禧掌握有数十万雄兵,其中包括十多万桂系军队。因此白崇禧趁机对蒋介石进行了“逼宫”,迫使其下野,将“总统”的位置暂时“让”给李宗仁。就这样,李宗仁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总统”。虽然这个“总统”前面,还要加个“代”字。
因此,我军若想解放全中国,白崇禧的桂军已经成为了头号拦路虎。
自北伐以来,白崇禧就有名将之称。他足智多谋,号称“小诸葛”。此人极度反共,曾给我军带来极大的损失。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带领桂军阻截红军,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6000多人,过了湘江,就仅剩3万多人了。
对此,黄克诚曾回忆:“桂系军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战术灵活,他们不是从正面攻击,也不是从背后攻击我军,而是从侧面拦腰打。广西道路狭窄,山高沟深林密,桂军利用其熟悉地形的优越条件,隐蔽地进入红军侧翼以后,突然发起攻击,往往很容易得手。而我军既不熟悉地形,又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吃了大亏。”
由此可见,桂军和中央军是作战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中央军装备精良,打法更正规,属于硬桥硬马的打法。而桂军则不同,他们擅长运动战、山地战以及渗透战,其穿插、迂回的本事,并不下于我军。因此要消灭桂军,不能套用对付中央军时的打法。要对付狡诈、多变的白崇禧,前线指挥官就必须打得更有自主性,而不是完全套用上级的作战方案,要根据前线的实情随机应变。这就给前线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好在,我们所熟知的陈赓大将,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机变的将领。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终于打响了,而陈赓将军也是百万渡江大军中的一员。
此时的陈赓已经荣升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辖着13、 14 、15三个军,总人数达到20多万人,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到了5月,第4兵团跟随解放大军,已经攻克了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等大城市。然而令毛泽东忧心的是,白崇禧的桂军并没有受到有力的打击。
白崇禧的主力原本驻扎在武汉一带。但渡江战役之后,白崇禧却带领部队大踏步后退,将大片土地让给了我军。白崇禧是想将主力退到湘南,利用当地复杂的山地地形与我军决战。一旦击败我军,就可重新将桂系势力推进至长江边;一旦战事不利,则可退往广西甚至海南、越南。因此,解放军虽然一路解放了多个城市,却始终无法抓住桂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白崇禧并非单纯地撤退。他时刻盯着我军的动向,一旦我南下大军稍有露头,就会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围攻。例如1949年10月2日,白崇禧在青树坪对我49军展开了一场伏击战。在白崇禧的口袋阵内,49军遭遇严重失利,受到重创。而青树坪之战,成为渡江战役后,国军为数不多的胜利。
而早在5月,陈赓也差点上了白崇禧的当。当时,陈赓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之下,带领第4兵团归于林彪、罗荣桓的指挥。
当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发动湘赣战役。为了策应第四野战军,陈赓命令第13军和第14军渡过赣江作战。
然而当周希汉的13军刚一渡过赣江,就立即被狡猾的白崇禧发现了。于是白崇禧立即调来九个师,将刚渡过赣江的我军2个师围了起来,这可把第4兵团参谋长郭天民给急坏了。然而与郭天民相反,陈赓反而处变不惊,他指着地图对大家说:
“虽然敌军来了9个师,但是由于地形限制,正面最多只能摆4个师。这4个师按照白崇禧的指挥习惯,通常分为两个梯队,这样来算,正面只有2个师,即8个团。就凭这8个团想消灭13军的2个师,谈何容易?”
要知道,13军可是第二野战军的绝对王牌,而周希汉也是二野最出色的将领之一,怎么会被随随便便歼灭呢?
不久后,周希汉果然发来电报:“我们现在抓住了敌人,已经俘虏了几百人,缴获了十多门炮,敌人已经乱了,向后溃退,我们正在准备追击。”
听了周希汉的电报,指挥部里一片欢腾,有指挥官给周希汉打去电话:“周希汉,你们打得好啊!赶快给我追,我们马上组织后援部队支援你们!”
然而就在这时,陈赓却抢过了话筒:
“周希汉注意,立即撤回来,停止追击!我告诉你,明天拂晓前,你们在赣江西岸不得留一兵一卒。记住,马上撤回来,一定要撤到东岸来,注意保护你的渡口!”
部署完毕后,郭天民疑惑地问:“司令员,13军处境困难时,你毫不在乎,现在敌军撤退了,你为什么还叫他们后撤啊?”
对此,陈赓解释道:
“白崇禧一向狡猾,他的8个团自然不可能歼灭我军两个师,可我们也歼灭不了他的9个师。你说他的9个师,怎么就无缘无故地溃退了呢?所以,他的意图是向后撤一下,吸引13军前进,他将沿江渡口切断,待13军一成追击队形,就将13军切成几段,实行分割包围。到那时,局面就难以收拾了。13军眼前的胜利,可能是钻了敌人调整部署的空子,是个巧合,打乱不了敌人的基本态势。现在四野主力还未到,我们在赣江西岸和敌军拼消耗毫无意义,还不如赶快撤回东岸进行休整。等四野过了长江,我们再配合,这样才有胜利把握!”
陈赓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指挥部的众人无不拜服。陈赓对于白崇禧,可真是研究到骨子里了!在白崇禧面前,陈赓可没少中计。
宛东战役时,陈赓设计围歼张轸兵团,眼看就要得手了。然而白崇禧却识破了我军的计谋。一方面,他用中文给张轸打电话,让他继续东进;随后他又命人用日语下命令:“立即西返南阳”。很显然,白崇禧也非常了解陈赓。陈赓出生于特工,在打仗时喜欢亲自监听敌军的电话、电报,而且并不懂日语。而陈赓也一如白崇禧所料,上了大当。最终,陈赓在宛东扑了个空,放跑了3个整编师,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
如今再次对阵白崇禧,陈赓可再也不能让他给跑了!然而在这场湘赣战役中,我军依然没能抓住桂军主力,仅歼敌4600多人。
因此毛泽东认为,按照我军以往的近距离迂回穿插打法,恐怕并不能奏效。因此他认为应该改变战法,采取超远距离包抄的方式。毛泽东于1949年7月16日给林彪、邓子恢等人去电:
“……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因为白匪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决不会和我作战。 因此,你们应准备把白匪的十万人引至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等处而歼之,甚至还要准备追至昆明歼灭之。”
只有像毛泽东这样雄才大略的统帅,才能制定如此恢弘的战术方案。而出奇的是,陈赓早在6月4日时就在日记里描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也就是集中二野、四野全部力量,从左右两翼分别突进两广和云贵,切断桂军的退路,早日攻占西南五省。
不得不说,大将就是大将。陈赓虽然是一个兵团的司令员,但实际早已具备了纵观全局的战略眼光。而正是这种眼光,才让陈赓能与毛泽东做到“不谋而合”。而这一点,甚至连林彪都没做到。
毛泽东做出“大穿插、大包围、大迂回”的决策后,林彪要求第4兵团进军湖南,力图歼灭白崇禧的主力。然而陈赓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白崇禧十分狡诈,正面作战不宜歼灭他的部队。因此进军湖南,有违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精神,不能构成对白崇禧最根本的威胁。
因此陈赓直接向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意见。
首先,陈赓认为,若进军湖南,只能侧击白崇禧军的尾部,致使其主力像赶鸭子一样向两广退缩,造成尔后歼敌的困难;
其次,以白崇禧的秉性,正面与其作战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
再次,部队多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盛夏时节,不能再让他妈作那种徒劳无益的消耗;
最后,建议利用第四兵团的有利态势,继续向南推进,实行中央军委确定的大迂回、大包围作战方针,占领广州,切断白崇禧到广东的退路。
陈赓作为兵团司令,直接向军委提建议,属于越级报告,而这是极其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其后,陈赓又给林彪、刘伯承发来电报,认为如今因为暑热,导致非战斗减员增多。因此希望暂时进行休整,将出发时间推迟到三伏天以后。
最终,中央军委、林彪、刘伯承同意了陈赓的建议。首先,林彪改变了之前的作战计划,确定了东、中、西路南下进军的方针。陈赓兵团的作战目标由湖南变成了广东;另外,四野、二野众军就地休整,进行适应性训练,以达到兵强马壮的效果。
陈赓敢于直言,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而毛泽东也从善如流,肯定了陈赓的建议。陈赓的地位,绝不仅仅只是兵团司令,他的建议和指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9月4日,第四兵团领导机关进驻赣州,当时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和第三书记方方等人,以及15兵团部都到了那里。9月7日,陈赓协助叶剑英召开解放广东的作战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与此同时,陈赓还向叶剑英提交了向广州进军的部署和作战方案。
会议结束后,陈赓将作战方案交给叶剑英审批。叶剑英看后说:“写得很好,没有意见。”随后,叶剑英动笔改了两个字,就是将电文后的署名——“叶陈”改成了“陈叶”。
陈赓一看急了,急忙说:“不行,这不合规矩!我的名字怎么能放在总参谋长的前面?”
然而叶剑英却坚持说:“这是作战问题,不是别的问题。中央叫你指挥作战,你的名字当然要放在前面。不然你一个人署名好了!”
陈赓取回电报稿后,又将署名改了回来,才送到了中央军委。
叶剑英元帅修改名字的顺序,一方面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不争功、不求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央军委以及叶剑英对陈赓的绝对信任。陈赓在南下作战中,是具有一定便宜行事的权力的。而在这场南下作战中,陈赓连续三次作了机变指挥。
按照原本计划,陈赓兵团的目标是解放广州。战斗打响后,陈赓兵团向广州的门户——韶关迅猛推进。此时,中路的林彪发动了衡宝战役,拖住了白崇禧的主力。无奈之下,驻扎在广东的桂军被迫北援湖南,而驻守在广东的余汉谋则陷入了孤立。
在短时间内,陈赓便攻克了韶关,广州无险可守。林彪认为,余汉谋应该会放弃广州,然而乘铁路向西逃跑。因此林彪建议陈赓放弃广州之敌,向广西进军,切断白崇禧的退路。
然而陈赓通过香港的情报发现,余汉谋并无西去的打算,而是准备在广州外围抵挡一阵。与此同时,第四兵团距离桂林、柳州的直线距离有1300公里。从时间上考虑,根本无法达到切断敌军退路的目的。如此一来,还将余汉谋部放跑了,不符合大迂回、大包围的精神。
于是陈赓立即起草文件,并和叶剑英一起发电给中央军委的毛泽东,并报告林彪和邓子恢。
叶、陈认为,应该先顺势攻取广州,歼灭余汉谋部。占领广州后不停留,然后从水路直取南宁。若弃广州不打而直取桂林,有可能两头落空的危险。
得到陈赓电报后,林彪和毛泽东先后同意了陈赓的主张,陈赓和邓华兵团依然按原计划向广州进军。
在陈、邓两大兵团的攻击之下,余汉谋部慌忙出逃。陈赓立即判明,余汉谋应该不可能从珠江口逃跑,应该船只不够。他的逃跑路线有二,一是沿海岸向雷州半岛逃遁,控制雷州半岛,然后策应白崇禧退往海南;另一条则是向广西逃窜。
于是陈赓立即做出第一次机变指挥。首先,解放军不进广州城,而是直接追击敌军,毕竟只有歼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才是王道。其次,他命令45师插入佛山进行阻截,堵住敌军向海南撤退的道路;同时让14军昼夜兼程,占领广州以西的三水、四会等城市,切断敌军逃向广西的道路。
然而就在此时,林彪却发来电报。他认为第4兵团距离余汉谋部较远,担心追不上,反而导致其逃窜到广西与白崇禧相结合。因此林彪建议陈赓:“若你们追不上敌人,则望停止追击。关于广西作战,须待整个部署与配合,然后统一行动。”
换作其他的指挥员,或许就已经停止追击了。然而陈赓却认为,若放任敌军逃到海南岛,无疑将增加我军解放该岛的难度。因此不仅应该追上敌军,也有能力追击敌军。
于是陈赓进行了第二次机变指挥,各军营继续加快进击,将敌军追上并歼灭掉。
经过陈赓的精心布置,余汉谋部很快就撞上了我军布置的天罗地网。10月15日,14军追上国军39军,迫使103师的4000多投诚。其后,14军军长李成芳报告,广州逃军正在向海边的阳江县方向逃窜,企图经过阳江去雷州半岛。
陈赓听闻此消息,立即做出了第三次机变指挥。李成芳统一指挥14军的3个师,15军的2个师和13军的1个师,共6个师,昼夜兼程向阳江方向合围。
就这样,国民党逃军主力在阳江县方向被我军三面包围。随后14军第120团奋勇向前,占领了要点,从而四面将敌军围住。国民党军为了逃命,集中3个师,对我军包围圈发动了绝望般的攻击。然而他们的进攻,就如拍岸的巨浪,被岸边的巨石撞成了白沫。我军的反击,让敌军尸横遍野。
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我军就歼灭了包围圈敌军4个军的大部。到了27日,国民党在广东的主力部队全部被歼灭,广东顺利解放,实现了对白崇禧集团东南面的包围。
就在此时,衡宝战役也结束了。林彪随机应变,大败白崇禧的主力。随后陈赓带领部队,沿着海岸线进行兜击,彻底切断了白崇禧退往海南的道路。此战中,第4兵团歼灭桂军1.2万余人,缴获火炮42门,汽车400多辆,其中还有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专车,连李宗仁佩戴的宝剑也被缴获了。
此时,白崇禧还在雷州半岛的战船上,接应着自己的余部。然而左等右等,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来,不禁号啕大哭。李宗仁、白崇禧数十年的经营,就此毁于一旦。
总结:陈赓兵团在归林彪指挥之前,林彪按照以前的习惯,曾要求直接联络到师。然而陈赓却拒绝了,只让联络到军。后来陈赓解释:
“如果直接联络到师,停止追击的命令下来,正按我们计划行军的各师,马上就会乱了套。各师停下来,我们再下继续追击的命令,一天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敌人很容易争取到时间逃到雷州半岛,仗就不好打了。”
陈赓作战就是讲究主动性和实事求是,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真正做到了“用兵之妙,存乎一心”。正是他的三次机变,让广东国军彻底被消灭。陈赓,确实没有辜负毛泽东、林彪和叶剑英对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