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前,江苏镇江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粮油、煤材等基础物资集散地,也是区域内重要的内水、海运周转港口,日军攻占镇江后,镇江的物流地位在战争环境下更加得以凸显。
抗战时期,驻镇江日本军队包括了陆海军、航空兵,军兵种可谓门类齐全。与此同时,日军勤供保障系统在镇江也有一些单位派驻,对控制沦陷区经济命脉和保障日军军事活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镇江日军野战仓库
日军的镇江野战仓库,主要的作用是储备战备物料(主要是粮食、布匹,有时也会储存一些枪弹军械),供应镇江周边日本驻军使用,同时也是垄断和控制地区粮食市场的机构和物资经营单位。
镇江地区的布匹、杂货、火柴、面粉、大米等也在日军宣抚班的安排下,由野战仓库供给销售。市场上收购的紧俏物资和战略物资,则大部都要交给野战仓库(背后是日资商行)。其在镇江地区强占控制的许多基础物资,也会被直接装海运往日本及上海等处的日本工厂作原料。
所以这类“野战仓库”亦被称为“易粮场”、“军粮仓库”,后期一般由驻地日军军队的“经理部”负责管理。
由于野战仓库的这种职能属性,其对设库位置是比较挑剔的。镇江由于优良的运输条件,其野战仓库被设置在了镇江江边二马路沿线(即现迎江路周边),紧靠镇江港,又临镇江江边铁路货场,转运条件极佳。
2、镇江日军野战补充马场
抗战时期,日军在镇江城内外有多处养马场和军马治疗所,比如省立镇江体育场、河滨公园、七里甸、镇江市公共汽车停车场等就曾被日军改作养马场,破坏极大。
现代人已不了解的一点是,由于有大面积的山地草甸地形,镇江在古代一直就是周边非常重要的养马地。
明代弘治年统计,镇江府共有马场 21 处,如小教场草场、港西草场、车院草院、黄甸草场、三里港草场等,当时各群马场共有种马812匹,所以镇江有多个日军马场也就不奇怪了。
在1941年4月15日的《日本新闻第 45 期》中,有一章节是介绍日军镇江军马场的(鎮江には軍馬の療養所),是已知最明确的驻镇江日军视频信息。
按日军阶层序列:军人─军马─军犬─军鸽─军属─军夫,军马是仅次于军人的第二阶层,很受重视。
据一些回忆信息介绍,该军马场的范围大致为镇江七里甸现镇江中学和营房街部队地块,又称“中支野战补充马场”。
从其布局来看,规模很大,内部有多种功能分区,是一个大型的区域性马场机构。其后,该马场也就随着时间消散,只在档案中留下了很少的痕迹。
该马场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军马基地(镇江水陆交通发达,便于输送)。抗战胜利初期,张灵甫也曾来到镇江军马场挑选战马。毕竟东洋马在繁殖上经过科学培育,远优于中国本土的各色马匹,其自然价值不菲,如此受军事将领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了。
3、镇江日本陆军病院
江浙地区从1937年末到1945年8月间,长期处于日本军队的占领之下,属于抗战中的日军后方地区。
日军扶持汪记等伪政权后,社会控制相对“稳定”,于是在各主要城市建立起不少固定支援设施,以图与重庆国府长期对峙,以战养战。
日军在镇江即设立陆军病院一所(含泰县分院),规模是比较大的。
根据现有档案的文字记述,档案时间应为日军投降前后时段。
日本陆军第6军原为关东军部队,1945年1月间才编入关内的中国派遣军,5月份部署到位进入作战序列,军部位于杭州地区。其下辖第70师团、第133师团、独立混成第62旅团、独立混成第89旅团、独立混成第91旅团,并不包括标题中的第3师团。
第3师团则一直在中国战场作战,最后阶段参加了“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第二期“湘桂”作战(第一期为“京汉”作战),45年8月在前往上海的途中接到投降命令,于镇江地区向国民政府投降。
“第6军经理部”,是第6军兵站监部的下辖职能部门,一般负责掌理本军的粮食、被装、财务、营房等工作。
也就是说第三师团野战医院用了第六军的营房,于是产生了档案封面上的这一表述情况。(附:镇江日军陆军病院还有个“整理番号”为2160)
日军镇江病院的位置,大致在康复老院区与中山路偏东之间的地块(运河东岸现八佰伴至八叉巷一带)
驻镇江病院日军回国后,还曾经组织过战友会,1977年还编撰出一份纪念刊物--《镇江会纪念志》/镇江陆军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