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探讨这个话题前,需要先明确一点,中国一直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无论是供应国内市场还是出口的食品,都遵循严格标准,并不存在所谓 “厚此薄彼” 的情况。但近期,有一些类似 “我们把最好的食品出口都不合格,外国人的命比我们金贵” 的言论甚嚣尘上,这着实是一种误解,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剖析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食品出口标准严苛的真相

中国作为食品出口大国,大量产品走向世界。出口食品面临着进口国五花八门的标准,这些标准往往是基于其本土法规、饮食习惯、消费偏好等因素制定。例如,欧盟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细致到近乎苛刻,日本对进口海产品的微生物检测要求极高。这并非是歧视,而是各国出于保护本国消费者健康、维护本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等多重考量。

中国食品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必须主动适应这些高标准。从源头的原料把控,到生产过程的精细管控,再到最后的包装运输,每一个环节都投入巨大精力。像山东一些出口蔬菜的基地,为满足日本客户对蔬菜外观、口感以及无农药残留的要求,采用有机种植,人工除虫,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只为达到出口 “通行证”。企业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国际市场意味着更广阔的盈利空间,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带动产业升级,受益的绝不仅仅是外国人。

二、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同样给力

反观国内市场,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从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法》层层细化落实到地方监管举措,从日常抽检到专项整治,守护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以乳制品行业为例,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创后,政府大力整顿,乳企纷纷升级生产工艺,如今国产乳制品合格率常年稳定在高位。大型商超里,本地生鲜食品都有严格的溯源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产地、养殖户。

日常饮食中,街边小吃摊如今也在逐步规范,许多城市要求摊主持证上岗,食材采购有登记,卫生环境有要求。学校、单位食堂更是监管重点,从食材采购源头到餐具消毒,定期检查不松懈。可以说,为了保障 14 亿国人饮食安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都在持续发力。

三、消除误解,共筑食安防线

之所以会产生开头那种误解,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大众对出口标准制定背景、国内监管努力了解不足;另一方面,个别食品安全事件被放大,让民众心有余悸。实际上,中外食品标准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保障健康,只是细节上因国情不同有所差异。

我们应看到,出口食品企业提升品质带来的产业进步正慢慢反哺国内市场,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国内落地生根。而消费者也应多关注官方食安信息,增强信心,同时监督举报不良商家,与监管部门一起,让中外餐桌上都摆满安全、美味的食物,因为,生命无分国界,食安守护同等重要。 让我们摒弃偏见,为更美好的饮食未来携手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