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山河与日月,跨越三千里长路,还有什么出行体验能比夕发朝至、一觉睡拢更丝滑吗? 从汕尾始发经深圳北站前往成都方向的D962次动卧列车今晚始发,明早7:44抵达成都东站。明日,广元始发经成都东至深圳北的D961次卧铺动车组列车也将开行。该列车将于22∶25从成都东站出发,次日10:06抵达深圳北站,耗时11小时41分钟,刚好够一场深度睡眠。日落西山之时,人还在蓉城看霓虹;日出海上之际,人已在深圳吹海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蓉深动卧的开行,早在消息刚出炉之时就已备受讨论和关注。成都与深圳分别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极核城市,两地的交通往来本就密集。这一次动卧开行,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关键就在一个“卧”字。

铁路出行中,动卧线路并不算普遍。据了解,这是全国在继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后在第三条干线铁路贵广高铁上首次开行夜间动卧。

动卧的开行提高了旅途的舒适性,为旅客提供了更多元的出行选择。尤其对于经常出差,对休息质量要求较高的商务人士来说,旅途中的舒适睡眠,对次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洽谈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因此,许多网友调侃D961、D962是“商务专列”。

而这一需求增长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两座年轻、活力的城市,乃至两大城市群之间,愈加频繁、密切的城市交流、经济往来、产业合作、人才互动。

动车飞驰间,却有温馨旅途。这是出行的温度,更是经济的热度。是市场需求使然,更是区域协同的必然。

那么一条动卧干线,究竟串联起了蓉深之间的哪些渊源、哪些机遇?更加立体的交通,又将转化为怎样的发展势能?

出行的温度与奔跑的速度

“一觉睡拢”背后

他们在与时间赛跑

深圳飞成都,单程2.5小时,这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期研发中心主任山松很熟悉的一条出差路线。平均每两周,他就要在成都创新药研发中心和深圳早期研发中心之间往返,推进两地在产品链建设和临床研究方面的合作。

2014年,微芯生物在成都设立全资子公司,成为了成都高新区引进的第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来自深圳的微芯生物不仅在成都布局了科创中心及区域总部,还建设有创新药生产基地,全面满足创新药中试、临床药品制备及上市药品商业化生产的需求。

于是频繁往返于蓉深之间,成为了山松,以及公司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市场工作人员们的刚性需求。

研发实验与药品上市,都是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有的是干劲儿,却无法拉长时间轴。所以“一觉睡拢、夕发朝至”,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旅途,“它最大化充实了夜晚的功能,让饱满的睡眠实现在铁轨之上,晨醒之后,‘电力’满格,又是斗志昂扬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微芯生物一样布局在深圳与成都两地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这也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知名粤企,纷纷将研发基地、实验室,或西南总部落地到成都。

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2020年12月在成都新都区落地分公司和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光猫、机顶盒、交换机、安防摄像头等数十款网通产品。一期工厂投产仅1个月时,微网优联的营业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目前累计实现产值40亿元、税收过亿元,实现近250万元/人/年的人均产出效率,成为成都市新都区“亩产”最高的产业项目之一。今年,四川移动与微网优联还对智慧工厂的5G专网进行了全面升级,搭载最新的5G-A技术,率先打造全国首家3C行业5G-A智慧工厂。

“这是‘深圳效率’和‘成都速度’的完美结合。”微网优联智能制造部经理杨奕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若再有更加便捷舒适的交通进行加持,“深圳效率”与“成都速度”或许还能被演绎得更加极致。

其实,成都与深圳作为两大经济圈的极核城市,交通往来本就密集,出行方式也是立体多样。放眼空中,蓉深航班不断加密、乘机流程一再优化;再看地上,蓉港高铁串联两地,数以百万计旅客往返其中。

这两座疾驰奔跑的城市,以及其背后两大正加速建设的经济圈,不断深化合作,频繁互动往来,于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两地之间愈加频繁流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贯通两地的交通出行方式一再升级。

出行的温度背后,有大量的创新者、建设者在与时间赛跑。他们跑出了协同的合力,跑出了发展的动力。

协同的合力与发展的动力

以崭新的姿态携手并进

其实蓉深两座城市,本就渊源不浅。在众人的印象之中,两座城市都有着“创新”“敢闯”的标签,都有着“奋进”“年轻”的气质。二者均被国家赋予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而单从产业上来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赛道,也是二者共有的优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城市都曾作为“大运之城”,展示青春中国力量,成就世界青年梦想。

相隔三千里的两座城市,有着太多跨越山河奔赴彼此的理由。就拿今年来说,深圳全年在蓉投资25个项目,投资方囊括了华为、富士康、华润怡宝、深圳影目科技等头部企业。而串联蓉深合作的招商投资会、招才引智会、项目签约会等,几乎每个月都会开上几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上个月,成都高新区在深圳开展2024“蓉漂人才荟”专场,并启动2025“蓉漂杯”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这一次的活动上,成都除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链主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等招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落地,蓉深两地还签约了《人才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人才成果落地转化合作协议》等。

时间再往前一个月,2024年11月份,成都锦江经济开发区携手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举办“深蓉互联 共赢未来”2024深蓉产业发展交流大会。那一次,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约,深蓉产业合作再添成果。

去年5月,成都工业企业组团到粤港澳大湾区拓市场。来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氢能、低空经济、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的53家成都企业,在深圳与200余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同对接。那一次的活动现场,10家蓉企现场与13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签约金额达17.96亿元。而更多企业,则收获了机遇与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工业企业拓市场供需对接会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活动

合作多,交往密的背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重点热点正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

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宋瑶看来,成渝和大湾区的合作重点已经从简单的单向产业转移承接,全面升级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多元协同的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形势、新阶段下,两大城市群正以一种崭新的合作姿态携手并进。

比如,微芯生物为何要在两地均布局研发中心?在企业看来,成都微芯不是微芯生物的一次单纯性的转移扩大,而是微芯生物“总部+区域总部”的同频共振。在成都布局的创新药研发中心,与深圳早期研发中心共同承担起了公司的科研攻关,进而形成在研项目和研发优势的有效互补——这也是成渝和大湾区创新链深度协作的缩影。

而两地能够优势互补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大湾区的码头,就已成为了“成都造”“四川造”的出海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国际铁路港

去年10月底,一列满载成都、眉山等地企业生产制造的家具、机械设备等产品的铁海联运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缓缓驶出,向着深圳盐田港进发。这就是首趟“‘蓉深港’铁海联运班列”。该趟班列到达盐田港后,就转驳至集装箱班轮发往中国香港、丹麦奥胡斯、美国洛杉矶等地。凭着铁轨彼岸鹏城的码头,成都的海上交通网织向了大洋彼岸。

日益密集的交通线路、日趋多元的出行方式,就像一道道桥,连接了蓉深,更连接了成渝和粤港澳,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能够双“圈”辉映、跨“圈”并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地的协同与互补,终将成为彼此最劲的风,最强的力,让两地的交流与发展都开启新起点,迈入新阶段。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