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等的,频率稳定的回应,能让人的情绪、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与安宁;

倘若得不到回应,持续被冷落,就是对一个人精神最深的折磨。

有一项心理学实验。

母亲跟2岁宝宝的互动实验。

在实验开始时,母亲跟宝宝有正常的互动,不断回应宝宝发出的各种声音;

几分钟后,母亲的情绪就冷淡下来,面无表情地看着宝宝。

无论宝宝发出什么声音,给母亲什么样的互动,母亲都保持沉默。

很快,宝宝的情绪就迅速低落,然后大哭出来。

在正常的家庭环境里,如果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始终得不到父母的关注,看见与回应,这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是极其不友好的。

这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努力压抑自己的情感,隐藏自己的需求,甚至怀疑否定自己。

配得感低,匮乏感高,是这类人身上的缩影。

在男女关系里也是如此。

想象一下:

你遇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迫不及待跟伴侣分享,得到的却是伴侣冷冰冰的一句:“无聊”。

你期待已久的假期到了,满心欢喜邀请伴侣出去旅游,可伴侣却说:“只想在家休息,哪里也不想去”。

你在对方面前说个不停,你很快乐,很沉浸在分享,可对方就是无动于衷,没什么回应。

这个过程是不是很煎熬?

或许你主动,热情,分享,没话找话,但一段时间过去,你就身心俱疲了。

对方带给你的情感创伤,即便分开,也会在后续很长时间里刻在你的潜意识里。

那种被忽视,被拒绝,被冷落的感觉,很像“被群体孤立”的绝望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得到回应和得不到回应的关系,差别是巨大的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

老大出生后,老大是父母眼里的宝;

老二出生后,老大就变成了背景板,父母的爱与关注都转移到老二身上去了。

于是,老大持续被忽略,被忽视,当他跟父母索求爱与关注时,还会被父母指责:

“你都那么大了,你让着点弟弟妹妹怎么了?”

“你都已经享受过那么多好东西了,现在轮到弟弟妹妹,你就不高兴了吗?”

“父母养你们俩已经很不容易,很辛苦了,你就别给我制造麻烦了好吗?”

这就是普遍家庭中跟孩子相处的状态。

但父母却忘了,老二出生后,首先要关注好的就是老大的情绪与爱的需求。

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必定有人承受“被忽略”的痛苦。

结果是什么?

始终被忽略的人,长大后就自卑,就痛苦,不断寻找别人的爱;

而始终被关注,被爱,被回应的人,长大后就更自信,更爱自己,不需要跟别人索取爱,对一段关系感觉不合适,就能立刻止损。

两种生活,两种性格,两种人生。

人这一辈子都在寻求什么?

是关注,是爱,是认可,是回应。

无论是婴儿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这个情感需求。

这不仅是人性,更是刻在基因里的渴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最高级的爱,一定是“回应”

对方看见你,回应你;

你发出的信息,给出的信号,付出的情感对方都能够回应你。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正反馈”。

这种回应和正反馈,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反馈,感情上的反馈,更让人沉浸。

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其实是“不回应”。

因为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就像在人际关系里,你对一个人不闻不问,不跟对方有任何交集互动或回应;

这种状态,是会让对方情绪产生剧烈波动的。

朋友忽然不回应你了,你是不是会陷入困惑,怀疑和痛苦中?

喜欢的人不回应你,你是不是瞬间陷入焦虑?

所以最高级的爱,一定是回应彼此的。

不是俯视,不是仰望,而是你们平视对方;

一边回应,一边理解,一边接纳。

这样的爱,就是稳定的,长久的。

话题:

你投入的感情有没有得到回应?

作者何所欢:
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长,社交关系等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