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吴月琴发现丈夫王淦昌总是鬼鬼祟祟的,出差不告诉她行程,每次回家总是匆匆回来,又匆匆地走了,甚至就连名字都改了,一问他要去做什么,对妻子不是瞒就是骗,好像外面有了新家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可惜他的父母早逝,4岁丧父,13岁丧母,无奈之下,他只能跟着外婆长大,虽然跟着外婆的日子很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

1920年,外婆想找个人来照顾王淦昌,她看中了大他3岁的吴月琴,吴月琴虽然识字不多,但勤奋还任劳任怨,是个好女人。

王淦昌很听外婆的话,于是,13岁的王淦昌与16岁的吴月琴结婚,婚后的吴月琴果然如外婆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中对王淦昌很是体贴关怀,在学习上也很支持他。

吴月琴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王淦昌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学习,在吴月琴的支持下,王淦昌去了上海读书。

1925年,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并在这期间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王淦昌知道吴月琴的辛苦,是妻子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才让他能够安心地追求学业和科研,所以他在闲暇时,经常跟吴月琴分享校园中的所见所闻。

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研究生去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吴月琴时,她表示支持,她一直都知道王淦昌的心中有大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23岁的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可是和居里夫人一样厉害的女科学家,而王淦昌很珍惜这个机会,在学习上很拼命,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这样努力的他,先是发表《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还在同一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很是欣赏他的才华,她觉得王淦昌这样优秀,诺贝尔物理奖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然而,王淦昌却选择了回国,他的导师挽留他:“科学没有国界,你可以继续留在德国,你的国家太落后了,不适合你做研究!”

听到这话,他坚定地回答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去拯救她!”

就这样,王淦昌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物理学家。

而在这期间,王淦昌因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全靠吴月琴照顾和撑起家庭,夫妻二人的感情,越发深厚,生活平静而幸福。

然而,这一切在1956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年,王淦昌被紧急召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当时的国际形势严峻,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原子弹,这是一项高度机密的国家任务。

工业部部长刘杰严肃地告知王淦昌:“我们也要搞原子弹,这是国家最高机密,参与的人都要隐姓埋名,所有海外关系都要掐断。”

王淦昌深知此事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他更是西方势力紧盯的目标,为确保任务顺利进行与自身安全,他把名字改了,服从安排奔赴罗布泊那艰苦的大荒原,研究核武器,隐姓埋名长达1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那段时间的吴月琴发现,王淦昌的行踪总是鬼鬼祟祟的,一出差就很久不回家,连去哪里出差也不告诉她,每次回家总是匆匆回来,又匆匆地走了。

吴月琴追问他要去做什么,结果他对妻子不是瞒就是骗,后面,甚至就连名字都改了,把王淦昌改成了“王京”,好像外面有了新家似的。

面对吴月琴的疑惑,王淦昌只能含糊其辞,他也无法告知妻子目的地与归期,吴月琴虽然对此感到委屈,但她还是选择相信丈夫,第二天依然早早起来给丈夫做好饭菜,默默支持着丈夫。

其实她心里明白,即使丈夫跟她说了,她也不一定懂,但她就是觉得不安,丈夫出差工作后,家中的重担也全部落在她的身上,但她依然咬牙坚持,照顾老人,抚育子女,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结束工作的王淦昌回到北京,他迫不及待地拉着吴月琴,去观看纪录片,当她看到原子弹爆炸的壮观画面以及丈夫王淦昌的身影时,她惊得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淦昌,这是你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淦昌点点头,解释道:“之前是我不对,一直瞒着你,不是我不想说,是不能说,这是规定。”

吴月琴既自豪又羞愧,原来他一直在国家的伟大事业默默奉献,在丈夫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时,自己还抱怨他,实在是不该。

王淦昌曾说:“我这一辈子最满意的,一是核聚变,二就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一直觉得,他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有妻子的一份功劳,是妻子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与吴月琴7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他始终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和妻子互敬互爱,互谅互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淦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为了国家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他是众多无名英雄的缩影,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付出,牺牲小我,成就国家的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