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欧洲各国加速能源转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随之而来的负电价现象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负电价频发,
欧洲能源市场新挑战
2025年第一个交易日,德国电价跌破零,负值状态持续了4个小时。然而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欧洲多个国家频繁遭遇的困境。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欧洲多个国家经历了创纪录的负电价时段。欧洲电力交易所数据显示,德国2024年负电价时长达468小时,同比增加60%;法国2024年负电价时长翻了一倍,至356小时;西班牙2024年则首次出现负电价现象。这一趋势引发政界对补贴政策的争议,因政府需支付发电商最低费用。
负电价的出现,直接原因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激增与电力需求的不匹配。当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发电量远超电网吸纳能力时,电力市场便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电价下跌甚至变为负值。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力市场,其负电价时长的显著增加,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负电价频发是能源转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暴露了当前能源体系在应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方面的不足。
储能技术成关键
面对负电价现象,欧洲政治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些政治家呼吁削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政策,认为这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降低电力市场的波动性。然而,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的初衷是推动产业发展、降低碳排放,其长期效益远超过短期成本。如果因为负电价现象就轻易放弃补贴政策,无疑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阻碍能源转型的进程。因此,削减补贴政策并非治本之策,而应该从更深层次入手,解决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问题。
储能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负电价现象的关键。通过储能设备将多余电力储存起来,在需求高峰时释放,可以有效平衡电力供需,减少电价波动。然而当前储能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且大规模应用尚面临诸多技术难题。
负电价常态化?中德专家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山东同样出现过负电价情况。
2023年“五一”假期间,部分工厂停工放假,导致工业用电显著下降。同时,山东天气晴朗,新能源发电量大幅增加,使得电力供应远超用电负荷。部分发电方为了避免更高的停机成本,选择通过付费来进行电力消纳,从而出现了负电价现象。
其实负电价和用户端没有直接关系,居民用电并不会因为电价跌至0以下就可以免费用。
从市场角度来看负电价的出现是电力市场供需失衡的结果。
在传统能源体系中,发电厂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出力,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但随着新能源(如光伏、风电)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使得电力供需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认为我国电力交易一般包括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等形式。负电价现象均集中在电力现货交易市场上,和用户端没有直接关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逐渐普及,负电价未来可能成为一个常态化的现象。
德国太阳能开发商Enerparc公司的首席运营官Stefan Müller认为储能项目能否真正并网还是未知数。德国储能行业未来发展很难预测,虽然储能系统集成商宣布计划在2025年部署的储能系统约有50GW至100GW,但能否实现仍是一个未知数。
综合自券商中国、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