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王庙村村民在菜地收菜。
一亩稻田如何增收?花溪区探索推广“稻+菜”种植模式,解锁土地“增值密码”。
2024年12月20日一大早,花溪区青岩镇山王庙村村民魏芝花就来到地里采收红菜苔。每过几天来收一回菜再拿到镇上去卖,已成为她这个冬季的常态。
“每次能采二三十公斤,自家地里种的菜,在集市上也好卖,每次都能卖上两百多元。”说起这一季稻菜轮作的收成,魏芝花很是开心。
魏芝花说,去年,家里这一亩多地的水稻收获后,又继续种了红菜苔,这种“稻+菜”轮作模式几乎是山王庙村村民群众种地的“模板”。
“这样种,收成高。”魏芝花说,一亩地,一季水稻,大约能收成600公斤稻谷,能卖2000元以上;一季蔬菜,大概可采收1000公斤蔬菜,少说也有七八千元,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有近万元的收入。
在山王庙村,稻菜轮作是常态,这样的新常态让“冬闲田”变“增收田”。花溪区青岩镇山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田介绍,全村“稻+菜”种植面积超300亩。
一直以来,花溪区高度重视蔬菜发展,通过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探索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2023年、2024年,花溪区为提高耕地亩均收益,提升土地利用率,大力倡导“稻+菜”模式,两年共推广“稻+菜”种植13000亩。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指导站负责人胥瑞介绍,“稻+菜”轮作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同时,通过稻菜轮作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提升土地亩均收入,也为贵阳市蔬菜供应提供重要保障。
下一步,花溪区将继续深耕“三农”责任田,练强“三农”基本功,通过积极推广“稻+”“玉米+”轮作模式,有效补齐土地“种植空窗期”,助推实现“一地多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既装满市民“菜篮子”,又鼓起菜农“钱袋子”。
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