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跨越。
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进程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激发澎湃动能,值得特别关注。
2024年,对“红色遵义”这片热土来说,紧紧抓住建设省域副中心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在贵州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副中心新路,更需要把握趋势和机遇。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
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多渠道、全方位集聚资源要素,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使其打造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之一,以及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当先锋、挑大梁。
穿过“伟大转折地”的历史烟云,奔向“省域副中心”的未来可期,这座红色之城,正以“跳起来摘桃”的决心只争朝夕。
抢抓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
12月初,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仁怀市接合部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观音水库建设现场传来好消息,提前30天超额完成大坝浇筑至560米高程的年度目标任务。
从战略擘画到广泛共鸣,从宏观蓝图到具体成果,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遵义正奋楫前行。
何为省域副中心?省域副中心是指省内仅次于省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能力的重点城市。
“一座城市要想成为省域副中心,需要综合考量其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以及辐射带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省发改委城镇化处处长胡磊说道。
9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工作推进会指出,遵义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
作为全省第一工业大市、第一农业大市,遵义,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蓬勃朝气。
“全省上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给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紧盯短板弱项,省委、省政府立足遵义发展实际,在交通运输、城市改造、文化建设、生态保护、教育医疗、人才科技等方面谋划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2024年起连续5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
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李睿表示,将紧扣“伟大转折地”历史地位和“省域副中心”战略定位,聚焦省委赋予遵义的“六大使命任务”,坚持以经济改革为牵引,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意见》对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作了7个方面的部署,提出了28项具体落实清单,提供了涵盖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等一系列干货满满的支持政策。”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说。
为用好用足支持政策,遵义对标《意见》六大板块,精准谋划和筛选了一批前期工作扎实、成熟度较高的项目,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各项目标落地。
目前,遵义市已谋划储备重大项目290个,总投资4800余亿元,已开工项目155个,已完成投资600余亿元。
有步骤,有章法。遵义在今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已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6万户、存量棚户区改造4320户、地下管网改造668公里……同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投用“城市大脑”,入选国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和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开放引领 融入新发展格局
产业项目,是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攥紧的一只“拳头”。那么,另一只“拳头”,就是扩大开放。
眼下,遵义“省域副中心”正快马加鞭走下蓝图,走进港口、工地、开发区……一批批项目拔地而起,包罗万象。
9月13日,毕节市金沙县经遵义市仁怀市至桐梓县高速公路通车,进一步缩短了贵州西部与重庆的时空距离。
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遵义可谓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其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联系紧密、民间交往活跃。
《意见》明确,支持遵义建设全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支点城市,推动遵义加快向北开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今年夏天,20多万来自重庆、四川的避暑客涌入桐梓县,让该县九坝镇山堡社区的“村晚”火出圈。因距离重庆更近,让这里变成了我省规模最大的“候鸟式”旅居地之一。目前,山堡社区共有乡村民宿近千家,避暑旺季入住率达100%。
除了面向川渝深度拓展文旅融合之外,遵义市依托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也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内容。
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的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搭建“重庆产业+遵义配套”“重庆研发+遵义转化”模式,发展壮大贵州钢绳、飞宇电子、巴斯巴等一批与成渝深度合作的企业。
“成渝所需、遵义所能,遵义所需、成渝所愿”,今年以来,遵义市累计面向成渝地区新签约引进投资项目100多个。
看看这些方兴未艾的合作吧,跨越高山深壑,遵义与川渝两省市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9月,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举办了“2024渝遵工业产业供需对接会”,促成遵义市与重庆市科技装备业商会等一批商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10月,遵义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与成都市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协作平台,促进两市联动发展、优势互补。
开放引领,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将让遵义与川渝地区的产业合作越来越默契,遵义正全方位、多层次、渐进式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优势互补 唱响筑遵“双城记”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遵义与贵阳唱好“双城记”,对于贵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至关重要。
早在2016年,在贵州“十三五”规划里,遵义就被定义为区域中心城市。2017年,贵州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将遵义打造成副中心城市的构想。
贵州“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以遵义主城区为中心,周边城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支持遵义做强,与贵阳共同唱好“双城记”。
遵义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五分之一。2023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4601.56亿元,位居全省第2位。
不光“长得壮”,还“跳得高”“跑得快”“生得俏”,遵义产业发展在全省表现突出。
而今,一方红色沃土,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前来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遵义市汇川区,游客们驻足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缅怀先烈;在遵义市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的数字互动体验区、云上博物馆等打开了“追寻”红色记忆新方式……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遵义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一流旅游城市,该市文旅部门在充分利用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旧址等红色资源过程中,积极与贵阳市有关部门对接,共享入黔游客资源,丰富和拓展贵州旅游“红绿正芳华”的内涵。
采摘茶青、热锅杀青、手搓揉捻……在湄潭县的核桃坝村,最早一批洞察到“茶旅融合”发展潜力的茶企,将茶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游客在基地里便能完成茶叶从枝头嫩芽到最后成型的所有环节,了解黔茶起源和制茶流程。
让游客记得住红色故事、品得到茶香、带得走特色……“红绿”相融之下,遵义旅游品牌打响,一个崭新的副中心城市跃动而出。
去年以来,该市持续推进20个“场景+住宿+多业态”旅游生态圈打造,推动构建遵义旅游新版图,打造遵义旅游新天地。
今年夏季,全市文旅系统推出各项活动100余场,持续推动红旅、酒旅、茶旅、体旅、康旅融合发展。
大抓产业,是贵阳与遵义唱好“双城记”的主旋律。唯有大抓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掷地有声。
在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卷烟厂、珍酒等龙头企业正稳步迈向100亿级、50亿级规模,海尔电器、天马机电、梅岭电源等装备制造、现代能源企业正奋力冲刺20亿级大关。
遵义工业基础雄厚,白酒、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好,工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遵义白酒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便达到了1264.8亿元,是全省超千亿的工业产业之一。
2024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总收入1231.23亿元,同比增长16.91%,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遵义拥有着习酒、国台、珍酒等一批知名品牌,壮大以优强企业领航的贵州白酒企业舰队,打造世界一流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遵义把期待的目光还投向大力推动氧化铝、电解铝、氟化工等产业链条向中高端发展。
该市持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山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
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方面,遵义因地制宜发展,提质增效明显。目前,全市茶叶投产面积达144.64万亩,实现新增投产茶园1.26万亩,出口茶备案基地达30万亩以上。
不仅如此,遵义新建山银花、金钗石斛、杜仲、太子参、天麻、吴茱萸等优势单品规范化种植基地6个,示范面积达3000亩,并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养殖模式,实现林下经济利用和经营林地面积达500万亩以上,累计发展竹资源面积达366.68万亩、占全省比重的72.46%。
强壮“产业筋骨”,借势“自我超越”,遵义奋力推动省域副中心建设“年年见成效,三年跃新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焱 唐正平 刘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