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只有美、苏、中三国雄视全球,第四个大国非印度莫属,以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写下这段话的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当时的印度虽然还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但尼赫鲁对这个国家充满了信心,可惜直到现在,印度也没能成为他想象中的模样。

尼赫鲁的出身绝对是印度人里的顶配,家境好,父辈的工作也好,他的父亲在英属印度政府里的高级法院任职,在印度小有名望,尼赫鲁呢,也是家里仅有的男孩,所以,整个家族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从小,父亲就按照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模式来培养尼赫鲁,一方面让他接受西方教育,另一方面又不断灌输印度教,14岁那年,他的母亲还给尼赫鲁讲了家里人因为误会差点被英国士兵吊死的事。

所以,从那时起,尼赫鲁就不待见英国人,他一心想将英国人从印度的土地上赶出去。16岁时,尼赫鲁在父母的安排下被送往英国,当时他读的可是英国贵族子弟才能就读的哈罗公学

起初,尼赫鲁因为拉丁文不好被编入低年级就读,结果不到一年,他就逆风翻盘,不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还得到了学校的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迷学习的尼赫鲁更是一路开挂,1907年提前考入剑桥大学有名的三一学院,他虽然主修自然科学,但在很多文史课上也能看到尼赫鲁的身影,那段时间,尼赫鲁投身学业无法自拔,后来还攻读了法律专业,顺利拿下律师执照。

直到1912年尼赫鲁才学成归国,从1905年前往英国留学到1912年归国,人生最重要的七年尼赫鲁是在英国度过的,所以,他的价值观、治世观都是在英国完成的。

虽然尼赫鲁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这些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但他的印度民族主义同样也在心里生根发芽,所以,我常常觉得,尼赫鲁是非常矛盾的一个人。

回到印度后,尼赫鲁当了一名律师,同时印度国大党的理论也深深吸引了他,积极投身到国大党的各项活动中,1916年,年仅27岁的尼赫鲁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甘地。

为此,他还放弃了非富即贵的律师事业。在追随甘地后,尼赫鲁先后被捕入狱了八次,在监狱里度过了将近九年,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尼赫鲁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认为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根本无法解决印度面临的问题,印度必须要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幸运的是,在印度人民的努力下,英国终于在1947年宣布,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存在,而尼赫鲁也顺势成为印度的开国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之后,尼赫鲁在印度总理的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这17年是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的17年,也是他从一代开国总理沦为国家罪人的17年,而尼赫鲁的大国梦,直到生命的终结,他也没能完成。

尼赫鲁上台后,立马从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土地全部大换血。首先是经济方面,尼赫鲁采取了很多类似苏联模式的经济手段,例如,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仿照苏联实施五年计划。

但尼赫鲁并不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他还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早在20年代末的时候,尼赫鲁就曾跑去西欧和苏联进行考察。

他当时虽然被苏联的繁华所吸引,但依然觉得苏联模式有很多不足,所以尼赫鲁后来在印度推行的发展道路是中和了西欧与苏联的第三种道路。

在政治方面,尼赫鲁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清除英国的殖民势力,因此,尼赫鲁用印度行政官制代替了英国文官制度,从各级行政官员到军队高层全部换成印度人。

不得不说,尼赫鲁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印度是有利的,这个国家也很快走上了正轨。但综合来看,尼赫鲁的改革还是失败了,因为他并没有解决最重要的土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统治期间,印度主要实行的是柴明达制度,所谓的柴明达就是指土地拥有者,我们俗称的地主。当时全印度2%的柴明达控制了印度50%到60%的土地,这个制度被废除后,政府总共接管了将近一亿六千万英亩的土地。

所以,这则改革受到了印度各级人们的拥戴,但当时尼赫鲁可不仅仅出台了这一项政策,按照尼赫鲁的设想,他还要限制拥有土地的最高数量,但这则法令最终失败了。

尼赫鲁的出身意味着他无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支持他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印度大资本家,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尼赫鲁不得不做出妥协。

从国家层面上讲,印度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既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文字,各位见过官方语言就有19种的国家吗?

印度就是这样奇葩。而且各邦与各邦之间是独立的,部落与部落之间是陌生的,对印度人来说,顾好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其余的爱咋地咋地。

再加上各邦议会都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尼赫鲁的法令没能得到有效实施,即便是到了现在,这些问题依然是阻碍印度发展的一大顽疾。

除了在印度国内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外,尼赫鲁在国际社会上也大放异彩,一度成为亚非国家的主心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6月28日,尼赫鲁和周恩来总理共同在中印的联合公报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来就是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当时的尼赫鲁也坚持不结盟政策。

所以,他非常拥护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努力维护与中国的关系,甚至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积极主张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合作,还要用五项原则来指导国际关系。

那时,尼赫鲁的声望一度达到顶点。可实际上,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不过是冷战时期自保的手段而已,他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以不结盟为核心的理想主义外交,但在本国周边他却奉行地区霸权。

甚至在1962年为了转移印度国内不稳的局势,派兵骚扰中印边境,一手挑起中印边境冲突。当初,尼赫鲁公然提出要继承英国曾经划定的“麦克马洪线”,还向中国索要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当时周总理亲自出面,跟尼赫鲁谈了很多次,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遂人愿,尼赫鲁依然选择发动战争,就这样,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正式爆发。

令尼赫鲁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印度居然会惨败。不仅在国际上丢了面子还得罪了中国这个朋友,也是从这场冲突后,尼赫鲁的大国梦彻底破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终究带不起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尼赫鲁放弃了所谓的“不结盟政策”,转头向美国靠拢,还与苏联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印度虽然还能维持表面上的风光,可尼赫鲁深知,印度已经不是最初的印度了,他也不再是当初意气风发的尼赫鲁了。

1963年的国大党会议上,尼赫鲁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印度从这场战争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不得不说,尼赫鲁的头脑相当清楚,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也明白了孤芳自赏的可怕,可惜,直到现在,印度也没能醒悟。

1964年1月8日,身体每况日下的尼赫鲁在国大党的年会上意外中风,左侧瘫痪,仅仅四个月就郁郁而终了。对于印度来说,尼赫鲁或许是个好领导,如果不是有甘地这样的珠玉在前,他恐怕会成为印度国父。

但尼赫鲁本人也充满了争议,终其一生他也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印度的“强国梦”只能留给后人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实现,咱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