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之所急、提升健康保障水平之所需,是国家一直努力寻求突破的方向。为保障人民群众能及时用上先进、有效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提出了新要求。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改革,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械的需求。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积极推广使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提高审评审批质效,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批上市,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减免临床试验。以高效严格监管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开放合作。及时跟进医保、医疗、价格等方面政策,协同发力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要求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保障水平息息相关。系列改革措施从多维度入手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提高医疗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能及时用上先进、有效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同时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向着制药强国迈进。
实践证明,确保全民享有共同的健康保障,需要拿出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产品”。多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和关键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攻关,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我国医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产品上市步伐不断加快。根据国家药监局统计,今年1—8月,我国已批准创新药品31个、创新医疗器械46个,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23%、12.16%;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药“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碳离子治疗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先后上市,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有了“高峰”、有了“高原”,也相应地拉动了诊疗“底线水平”的提高。这在强基层中表现抢眼。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产的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设备已不是稀罕物件,基层医务人员就可以操作这些设备开展更多常规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点题“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械的需求”,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已经不同于往日,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堵点难点问题,需要产学研用等各个环节协同发力。
今年11月5日—8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在调研时发现,虽然我国创新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新药市场规模和获批数量不断增长,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领导力方面仍有完善和追赶的空间,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研发仍多依赖跟踪式创新,缺乏原创技术体系。同时,医药创新发展存在融资难、谈价难、入院难等情况。
为此,相关改革已在路上: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办法,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为创新药开辟新的支付渠道,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创新药进入医疗机构破除障碍,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树立对国产药品医疗器械的信心……
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要全链条、全方位加大对医药研发创新支持力度。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的积极政策信号,为深入推进相关改革增添了强劲动力。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健文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Y9ZWZ0U】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