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菏泽赵楼赵氏后人介绍过去运输牡丹的独轮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菏泽“牡丹世家”赵楼赵氏后人重温先祖种植发展牡丹的故事。

绵延18代,传承400余年,菏泽赵楼赵氏是一个把牡丹文化融入血液、刻进基因的“牡丹世家”。自明朝洪武二年,赵氏先祖迁至菏泽赵楼,恪守“种花为业不为俗,卖花为业不为贪”的祖训,充分利用菏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牡丹资源,致力于牡丹产业发展。近日,记者走进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赵楼社区,探访这个传承400余年的“牡丹世家”。

安居乐业“花果园”

赵氏七世祖赵瑞波一去太行、二去秦岭采集野生牡丹种苗。

赵氏八世祖赵伯全和九世祖赵邦瑞开启牡丹下广的先河。

赵氏九世祖赵邦宁走南闯北,四处搜罗牡丹名品,后人为纪念他的艰辛付出,把一个牡丹品种命名为“邦宁紫”。

赵氏十七世祖赵玉田建设赵氏牡丹园,培育了传统牡丹四大名品中的“赵粉”和“豆绿”。

赵氏十七世祖赵孟俭一生酷爱牡丹,终生未娶,誓愿与牡丹相伴,在赵氏牡丹园的基础上创建了桑篱园,是当时曹州最出名的牡丹园;曾编著《桑篱园牡丹谱》,被称为中国传统三大牡丹谱之一。

赵氏二十一世赵景春,曾经在菏泽芦堌堆重修花神殿,开展各种花神祭祀活动。二十一世赵世学,编著《新增桑篱园牡丹谱》和《牡丹富贵说》。二十一世赵景运,从西安引进截至目前的唯一红根牡丹首案红和通身金黄的芍药黄金轮。

赵氏二十二世赵德斌,培育了“十样景”牡丹和“独树子”牡丹。

赵氏二十三世赵守重,对搜集、整理、保护我国传统牡丹品种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赵孝庆、赵孝知、赵孝崇、赵建朋、赵建修等一大批牡丹专家,被誉为菏泽牡丹界“导师的导师”,牡丹品种“守重红”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是一篇有关菏泽赵楼赵氏的“牡丹发展简史”。

赵楼赵氏,这是一个把牡丹基因融入血液、以“种花为业”的“牡丹世家”。“洪武二年把民迁,安居乐业花果园,虽说不是神仙地,十人到此九称羡。在我们赵楼流传着这样几句话,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赵楼赵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菏泽、在此安居乐业的经过。”12月25日,菏泽牡丹专家赵孝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居乐业花果园’这句话,说明菏泽明朝初年就花木繁茂、农业发达、人民生活幸福,‘花果园’涉及的花就是牡丹。”12月26日,赵孝庆、赵建朋介绍,赵氏迁居菏泽的过程,记录在曾任山西平定州知州赵惟勤的墓志铭中。

“我们的家训是‘以花为业不为俗,卖花为业不为贪’,可以说牡丹就是赵楼的根。”赵孝庆介绍,赵氏族人迁居菏泽后,秉承祖训,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牡丹资源,致力于牡丹产业的发展。

翻山越岭采集牡丹种苗

“我们赵楼赵氏致力于牡丹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七世祖赵瑞波。”赵孝庆说,“到我是第二十四世,前后延续18代,传承400余年。”

赵孝庆寥寥几句话,便勾勒出赵楼赵氏这个“牡丹世家”绵延不绝的传承脉络。据其介绍,1596年,赵氏七世祖赵瑞波的弟弟在山西平定州做知州,赵瑞波去看望弟弟,一路行医采药。从山西返回的时候,他一边行医一边采集中药材。路过太行山时,他采集了大量牡丹苗和种子,费尽千辛万苦带回菏泽。次年他又去秦岭采集牡丹,丰富了菏泽牡丹品种资源圃。后又辗转多地寻找到了姚黄、魏紫等名贵品种。赵楼居民中至今还流传着赵瑞波翻山越岭寻找牡丹的故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一代代牡丹花匠的努力下,至明代,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明万历苏毓眉著《兖州府志·风土志》记载:“古济阴(曹州)之地,物产无异他邑,惟土人好种花树,牡丹、芍药之属,以数十百种。”清代蒋迁锡在《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兖州府部》中写道:“尝考牡丹,初盛于洛下(即洛阳),再盛于亳州,至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从明至清,曹州都是中国牡丹栽培中心。

荡气回肠“邦宁紫”

在位于曹州牡丹园西大门南侧的赵楼牡丹研发中心,墙上挂着一幅幅介绍菏泽赵楼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牡丹专家的照片、画像。其中有这样一幅图画,画中篱落疏疏、柔梢披风,篱笆墙内,一名中年男子手持花锄在侍弄牡丹,旁边放着两只木桶。这名男子便是赵楼乃至菏泽历史上著名的牡丹花师、花商赵邦宁。“赵邦宁是赵楼赵氏九世祖,‘邦宁紫’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赵孝庆说。

相传,赵邦宁天资聪颖,喜弄花草,尤擅牡丹,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牡丹种植能手。他心向于牡丹新品种的研发,当听说东海边崂山上有好牡丹后,便毅然步行前往寻求。赵邦宁找遍了崂山的大小山头却无所获,不禁心灰意冷。就在即将放弃之际,赵邦宁忽然发现,在崂山一条小河边的茅屋旁有一棵奇特的野生牡丹:正紫色的花朵,暗紫色的花茎,弯弯曲曲的黄蕊,好看至极。赵邦宁决心将这棵牡丹移植曹州老家,丰富家乡的牡丹品种。

赵邦宁将牡丹连根带土一起放入花盆,连夜赶往曹州老家。为了不让牡丹受到损害,他一直用手紧紧抱住花盆。由于路途遥远,疲劳过度,赵邦宁半路昏厥,跌倒在地,花盆因而摔碎。为了不让牡丹再受磨难,赵邦宁就地栽植并搭建了茅草屋,日夜守护不肯离开半步。

一年之后,久盼赵邦宁未归的老管家带着口粮前来寻找。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找到一位当地百姓。一问方知赵邦宁因劳累过度,已逝去多日。老管家伤心欲绝,只能把寄托着赵邦宁心血的这棵紫色牡丹带回了曹州。

这个故事,虽然凄婉动人,但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历史事实是,赵邦宁走南闯北,四处销售牡丹,在此过程中,不忘搜罗牡丹名品。他到北京卖花时,用曹州牡丹、木瓜、耿饼换回数棵牡丹名品,然后精心栽种到自家花园中。几年后,他用交换回来的牡丹种子种出两棵牡丹,一棵命名为“黑花魁”,后人为纪念赵邦宁为这种紫色牡丹付出的辛苦,便把另外一棵牡丹命名为“邦宁紫”。这棵牡丹随后繁衍开来,远近闻名。邦宁紫,花初开紫红色,盛开浅紫红色,皇冠型。

“赵邦宁有一个同辈兄弟,叫赵邦瑞,也为菏泽牡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赵氏八世祖赵伯全一起开启了牡丹‘下广’的先河。”赵孝庆介绍。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