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怎么还在用这种筷子,你想进医院吗?”
“我们一直用这种筷子,用了好多年了,这不挺好的吗?”
刚刚,老胡和过来串门的朋友发生了争执,朋友觉得老胡家用的筷子不安全,会导致胃癌,劝老胡赶紧把筷子换了,老胡却不以为然,觉得朋友在故弄玄虚。
好端端的筷子,怎么就和癌症扯上关系了?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筷子一换,胃癌几率少一半?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与死亡病例分别为95.1万例和72.3万例,中国则占到了一半,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半胃癌在中国。
不过好在胃癌的发病率正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烟酒、腌制食品等风险因素的减少,预计2020-2050年,胃癌综合危险因素负担将下降10.57%。
虽然如此,但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依然显示,我国有34万新增胃癌患者和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
我国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其感染率高达40-60%,而幽门螺杆菌早在1994年就被世卫组织列为了1类致癌物,有着高致癌风险。
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发展成胃癌,一般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其传染性极强,而筷子就是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再加上我国固有的饮食习惯中有夹菜的习惯,导致幽门螺杆菌在无形中传播。甚至可以说,筷子是幽门螺杆菌最好的载体之一。
而关于“筷子一换,胃癌几率少一半”的说法,确实有相关研究作为佐证。上海消保委曾做过一项实验,实验收集来自200户普通家庭的筷子样本,进行检测与分析。
结果发现,使用超过6个月的筷子,表面附着的霉菌数量比较新的筷子或者使用3个月的筷子,整整高出了30%以上。
虽说使用筷子且不分餐不一定百分百会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分析显示,使用筷子确实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风险之一。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的建议是筷子该换就得换,尤其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筷子也有保质期,一用就是好多年,事实上一般筷子最多用3-6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别犹豫了。
这种筷子也别用了,可能导致肝癌
木筷子经久耐用,只要没断我们一般就想不起来更换,殊不知长期使用或变质的筷子上可能潜藏多种病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黄曲霉毒素等。
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属于一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破坏人体肝脏组织,甚至会增加罹患肝癌的风险。
虽说有的人在洗筷子时会用开水烫一下,但黄曲霉毒素很耐高温,一般只有在280℃以上才会被分解。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所有长期使用的木筷子都有黄曲霉素,木筷子在洗完后没有沥干、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经常用木筷子吃玉米花生等粮油类食物,同时木筷子已经发黑长霉了,才有可能产生黄曲霉素。
这5种筷子,最好少用或不用
①有异味的筷子
筷子如果闻起来有一股明显的酸味,那说明其已经受到污染或超过使用期间,这时筷子上附着的细菌大幅增加,一旦继续使用,细菌就可能和食物一起进入口中。
②有划痕、裂痕或沟壑的筷子
不管什么材质的筷子,一旦出现划痕、裂痕或沟壑,很容易生长繁殖细菌等有害微生物,建议就不要再用了。
③一次性筷子
有些价格极其低廉的一次性筷子在制作时会经过硫磺的熏蒸,而硫磺遇到高温会散发,这时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硫会跟着食物进入口中,长期使用很容易腐蚀人体呼吸粘膜,引发癌变。另外有的劣质一次性筷子在加工时会加入双氧水和硫酸钠等进行浸泡漂白,其具有很强的腐蚀性,长期使用后果可想而知。
④塑料筷子
塑料筷子外形好看,而且不容易断,但是塑料筷子很多都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为原料所制造的。在遇到高温时,很容易析出有害化学物质。特别是塑料筷子在出现掉色、发白、开裂以及颜色变浅的情况时,一定不能再用了。
⑤没有“QS质量认证标志”的筷子
有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可能会选择一些劣质甚至不安全的材料制作筷子,所以购买筷子还是尽量去正规商超,认证有“QS质量认证标志”的。
建议用这3种筷子,干净又安全
①公筷
用公筷能显著降低因为唾液而传播病菌的风险,尤其是在多人共享餐食的场合中,更建议使用公筷。杭州疾控中心曾专门做过相关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同一道菜用公筷和不用公筷的菌落数量相比,“非公筷”的菌落总数比使用公筷要高出好几倍。
②陶瓷筷子
陶瓷筷子手感较好,且不容易滋生细菌,但比较容易摔坏,所以使用时要多加小心。另外在购买陶瓷筷子时,要避免买到“假陶瓷”,有些商家可能会用仿瓷来冒充陶瓷。
③不锈钢筷子
不锈钢筷子不容易摔坏,难以滋生细菌,同时清洗时比较方便。但不锈钢筷子普遍比较重并且很滑,夹食物时容易不稳。需要注意的是,选购不锈钢筷子时,尽量不要选择201规格的,因为这种不锈钢含镍比例低,耐腐蚀性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