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安时代
发展快速且内卷加剧的咖啡赛道又卷出了"新物种",布局低因咖啡已经成为众多连锁品牌的向前迈步的选择。实际上,低因咖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03年,只不过在近两年市场对过量摄入咖啡因所带来的危害设身处地的了解后,对于低咖啡因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低因咖啡在市场中重获关注。
随着其热度的上升,市场中也出现了部分对低因咖啡口味及含量质疑的声音,认为其噱头较大。但低因咖啡的出现于大部分对咖啡因敏感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对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多方面内卷的咖啡行业中,也为品牌推展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目前国内的低因咖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入局品牌可以借鉴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来助力其发展。
多品牌发力低因咖啡
咖啡所具备的"提神、醒脑"功能成为市场选择它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得益于其含有咖啡因。但在近两年,低因咖啡这一新品类正在成为行业内的新宠,众多现制咖啡品牌纷纷推出低因咖啡。星巴克既立足低因推出了不少"轻咖啡"产品,比如生咖系列,单杯咖啡因的含量约为同杯型美式的1/3,还可以在点单时要求更换低因咖啡豆;去年Tims天好咖啡也针对美式、拿铁和"不止拿铁"三款咖啡提供低因选项。
其实,低因咖啡算不上是新鲜品类,早在1819年,早期脱咖啡因需求者就已经出现,直到1903年Ludwig Roselius 运送的咖啡意外浸入海水中,发现了脱咖啡因过程,随后真正成熟的商用脱因咖啡豆才被生产出来,一经出售便大受欢迎。在那之后,全球低因咖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皮爷、蓝瓶、日本UCC、illy等品牌,早已推出过低因的咖啡豆、咖啡粉、冻干咖啡、挂耳咖啡、咖啡胶囊等预包装产品。
长期以来,咖啡的作用是和咖啡因牢牢绑定的,不少消费者以此提神醒脑来保持身体状态,只不过近两年咖啡逐渐日常化,过量摄入咖啡因所带来的心悸、手抖等危害被越来越多消费者了解,并将其归咎到咖啡因身上。据了解,美国FDA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咖啡因尽量不要超过400mg,许多人对此没有概念,其实,达到这个限额只需一大杯美式加上一杯霸王茶姬大杯万里木兰。由于年轻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咖啡因在市场中也就越来越不受待见。
相比于其它创新品类所打出的市场声量,低因咖啡在市场中的发展趋势更为平稳。市场消费者更有感受的可能是在点开咖啡店小程序后,发现越来越多咖啡品牌开始提供低因豆选项,除了需要提前准备的冷萃,几乎所有品类都能制作低因版本。比如在某品牌咖啡小程序中,部分饮品可以选择用低因豆来制作;在某品牌咖啡小程序中,也有低因咖啡豆的选项。
低因咖啡赛道,鲜少有平价品牌
在现制咖啡赛道,由于品牌竞争激烈,一些中产品牌在洞察到低因咖啡这一需求后便迅速作出反应推出新品。比如,一杯355毫升的某品牌低因美式,价格为27元;某品牌350毫升的低因美式,价格为30元;某品牌一杯230毫升的低因美式价格为32元。而瑞幸、库迪等对于市场变化反映较快的较平价品牌却一反常态,并没有跟上这个显而易见的消费趋势,这或许与其之所成本有关。
低因咖啡,顾名思义,其显著特点就是低咖啡因,而低咖啡因的实现需要选取天然的低因咖啡豆或者人工脱因。天然的低因咖啡豆较稀有,成本较高,大部分品牌选择人工脱因,但由于人工脱因实施起来较为复杂,咖啡品牌通常会和拥有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这当中也面临着成本问题。当前市面上几种主流的脱因方法,分别是化学溶剂处理法、瑞士水处理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脱因法。
化学溶剂处理法虽然成本价低,但由于使用化学成分,部分消费者对此可能保持谨慎态度。瑞士水处理法,通过把咖啡豆浸泡在水里然后把富含咖啡因的水用活性炭过滤掉来实现脱因,但价格更加昂贵,通常用于高端品牌。超临界二氧化碳脱因法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上保留咖啡风味,但价格十分高昂,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够负担得起。
事实上,即便对于售价较高的咖啡品牌,低因咖啡也存在一定成本压力。因为部分品牌用正常咖啡豆和低因豆制作咖啡的售价完全一样,而低因豆的成本更高,假设点低因选项的人不多,很可能造成成本负担。比如某品牌曾短暂卷入这一领域,但目前已经撤离。从一些网友分享的点单经历来看,或许是因为点单的消费者并不多。对于资金实力较强的品牌而言发展尚且有运营压力,更别说对于9.9元、6.6元的咖啡品牌,健康、安全、保留风味的低因咖啡的成本过高,更难以实现。
直面消费痛点,获得市场关注
当咖啡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许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每天喝咖啡的习惯,咖啡甚至成为了新的"水替",对咖啡因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广泛。从社交平台中可以看到不少关于过量摄入咖啡因所导致的"失眠、心悸、手抖"等帖子。比如"一边打工,手一边抖,抖得键盘都按不准,像得了帕金森一样";"心突突跳、睁眼到天明";吐槽"咖啡是下午4点喝的,人是凌晨4点疯的"等等。
这种案例并不在少数,正如世界上存在酒精过敏的脆皮人,同样,也有咖啡因不耐受人群,而且这一人群的数量还不少。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只有10%人群拥有咖啡因代谢较快的基因,中国代谢解析计划的一项样本量超1万例的研究显示,超60%的中国人的基因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较弱,也就是更容易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而且伴随年龄增长,咖啡因代谢会越来越难。
但对于"早C晚A"(早咖啡晚酒精)的年轻消费者,想要彻底"戒掉"咖啡并不现实。而且有数据显示,2023年咖啡外卖的下单时间,覆盖了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并且2021至2023年间,晚上6点至9点的咖啡订单出现了增长,夜间喝咖啡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场中不少消费者喝咖啡不为提神只为过过嘴瘾。相关数据显示,消费者喝咖啡的原因中,58%的人是为了提神醒脑,除此之外,有60%的人通过喝咖啡来放松舒缓,还有49%的人是因为喜欢咖啡的香味。
一些品牌在洞察到这一消费趋势后,各品牌自然不会错过增长的机会,低因咖啡也就应运而生。社交平台中有相关帖子分享,"低因咖啡拯救了自己的健康焦虑"并表示"刚喝了某品牌的低因,既能解馋又不会心跳过快,爱死了"。由于其可以满足消费者全天各个时间段,没有负担喝咖啡的需求,直击消费痛点,在市场中获得不少关注。
品牌发展的考虑
低因咖啡受工艺的限制,相较于普通咖啡在风味上可能不足,为了尽可能的提高风味。低因咖啡的推出背后需要品牌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且很可能出现收益和付出正比的情况。品牌之所以大费周章开发低因咖啡,主要在于利益。早有品牌在尝试提升低因咖啡的风味,比如日本品牌UCC上岛咖啡,不过相比于普通咖啡,这种咖啡的价格着实高上不少,900毫升的普通711咖啡售价98日元,同样规格的低因咖啡,售价291日元。
从消费市场来看,在健康饮食理念的影响下,市场对咖啡因含量及日常摄入量等更加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1年出具过一份《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当中指出,在我国,对于成年消费者,咖啡因摄入贡献率较高的依次为茶叶、茶饮料、奶茶和咖啡;未成年人咖啡因摄入贡献率较高的则依次为奶茶、茶饮料、茶叶和巧克力。
在咖啡因包围的日常饮食中,想"睡个好觉"就需要对咖啡因精打细算。《中国消费者咖啡因认知及态度调查(2023)》指出,近九成消费者希望了解饮品中的咖啡因含量,另有超过七成的消费者认为每天摄入的咖啡因量需要被控制。而且相关报告显示,对于每周都要喝咖啡的消费者来说,咖啡逐渐成为了"全时段"饮品,早晚饮用的占比逐年提升。
所以整个消费市场对低因咖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此外,品牌对于低因咖啡的尝试,也是想要圈定更多消费者,比如咖啡因敏感人群,甚至是孕妇、青少年等群体。吸引让不敢喝、不能喝的咖啡因易感人群,提高客流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对于品牌而言,推出低因咖啡既可以笼络住现有消费群体,还能成为和竞品们打出差异的一个切口,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及信任度。
是否为噱头
随着低因咖啡热度的攀升,市场也出现另一种声音,认为低因咖啡为噱头,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低因咖啡都是人工干预的,不是自然的味道,除了损失咖啡因以为,还损失了大量的咖啡风味。还指出,如果点低因咖啡是因为害怕咖啡因过量,那完全可以点半份浓缩,这样既不损失咖啡原有的风味,还能降低咖啡因的摄入量。支持者则认为,低因咖啡的咖啡含量远远低于半份浓缩且可以为更多群体提供咖啡选择。
据查询,市场中12各知名品牌旗下的冰美式咖啡因含量大概在136到227毫克;冰拿铁的咖啡因含量大概在66到186毫克。而某品牌低因版本咖啡因含量只有20毫克,即便点半分浓缩也很难达到和低音咖啡的标准。而且不同地区对低因咖啡的都有具体标准,欧盟标准咖啡因含量不超过生豆的0.1%,美国FDA标准不超过3%,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提出的团体标准是在0.2%以内。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建议是,成年人每日咖啡因安全摄入量为≤400mg(单次摄入量不超过200mg),特别指出孕妇或哺乳期妇女≤200mg。这也就意味着健康成人每日饮用冰美式咖啡不超过2杯,要是咖啡因含量更高的咖啡一杯就已经超标,这还不算其它食品、饮品中的咖啡因含量。网络上有言论表示"一个合格的打工人,抽出来的血应该是半杯咖啡+半杯奶茶"也侧面反映了当代打工人现状,但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也不容小觑。
比如某品牌大杯、热饮、不另外加糖的产品整杯咖啡因含量约为235毫克,丝毫不输咖啡。以此来看,一天一杯"咖啡+奶茶"的配置很容易造成咖啡因摄入量超标。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对于那些对咖啡敏感且更加追求咖啡风味的消费者而言,低因咖啡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更加合适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想要依靠喝咖啡提神醒脑的消费这而言,低因咖啡的优势则并不明显。
释放咖啡赛道的"剩余市场"
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不断扩大,接受咖啡的人群在近几年高速增长,据中国咖啡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的规模从2011年的125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约4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品牌内卷加剧,既有国产咖啡品牌密集破圈,又有咖啡品牌们卷价格的密集下沉,品牌想要在咖啡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并不容易。
所以在产品创新上需要将目光放到细分品类上,对"咖啡因"敏感的这部分人群的咖啡需求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低因""轻因""脱因"的咖啡产品在蔓延的咖啡因焦虑中,变身新卖点。长期以来,低因咖啡在行业中的"可见度"并不高。但其品质和受欢迎度却在悄然增长。据相关预测,到本十年末,低因咖啡市场将从2022年的195亿美元增长至288.6亿美元。2022年,低因咖啡公司的营销总监曾表示"过去5年,低因咖啡的增长速度基本超越了常规咖啡"。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这一品类在市场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具体到每个门店,低因咖啡的特点也会助力品牌实现全时段经营,帮助避免"3点以后没生意"的难题,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咖啡店的经营压力。不仅可以减轻第一次接受咖啡的消费者的"心理门槛",对培育咖啡的新用户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一些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相关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养成每周饮咖习惯,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饮用咖啡是出于精神需要,其香气所能提供的放松舒缓、疗愈身心的氛围感,成为更多消费则会所追求的理想化生活方式。而这也是低因咖啡的"舒适区"。在竞争加剧的咖啡市场,低因咖啡的火热,或成为整个咖啡赛道发展的有力补充。
国内低因咖啡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数据显示,2019年脱咖啡因咖啡市场规模为186.7亿美元,2023年达到19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9%。预计2031年增长到288.6亿美元,预测期内(2024-203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45%。虽说近两年我国低因咖啡市场正在迅速成长,但与欧美以及日本相比,国内品牌在低因咖啡上的尝试只能算是刚起步。特别是日本,虽然相较于欧美市场发展较晚,但从2010年左右开始低/无咖啡因市场快速扩张。
三得利、伊藤园、罗森等头部品牌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而日本市场上相关产品的丰富度甚至不亚于发展更早的欧美市场。从日本品牌近十几年推出的产品身上,国内品牌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平衡风味与咖啡因含量"的关系。"没有酒精的啤酒那叫格瓦斯,没有咖啡因的咖啡,还能是那个味儿吗"社交平台中就有相关讨论。
部分普通消费者和部分咖啡不耐受的消费者表示"我没喝出区别,这已经够苦的了""闻着是咖啡味,尝着是咖啡味,跟普通咖啡喝起来没啥两样"。但对于咖啡因重度爱好者则表示其味道太淡了。虽然各种脱因方法都宣称可以很大程度上保留风味,但仍有大量消费者反映脱因后的咖啡和茶风味相比脱因前弱很多。
因此,如何通过工艺、技术来填补脱因产品在风味上的缺陷也成为各品牌努力的方向。比如,某品牌则通过延长咖啡豆的烘烤时间来增强脱因咖啡的浓郁风味;某品牌从原料选择和烘焙工艺环节入手,选用高级咖啡豆的同时在烘焙阶段选择与当地有悠久历史的烘焙工坊合作,保证脱因咖啡豆在烘焙后的风味。未来,我国低因咖啡市场还有待优化,这不仅可以为相关品篇提供借鉴,还可能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向上发展。
行业思考:伴随着咖啡逐渐日常化,有过过量摄入咖啡因经历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咖啡因在市场中也越来越不受待见。在嗅到这一商机后,便有品牌发力低因咖啡,想要在内卷的咖啡赛道中获得突围。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直击消费痛点,低因咖啡在市场中获得了不少关注,也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相比于国外,低因咖啡在我国市场中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