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深沉,冷风割面,街头巷尾一片寂静,唯有警灯闪耀,一群身着警服的身影在忙碌穿梭。他们弓着腰,一寸一寸地翻找着街边的绿化带,冻僵的双手在枯枝败叶间仔细探寻,眼神专注而坚毅,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顾疲惫与严寒,通宵达旦,只为寻回那丢失的人工耳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警察同志,我是特殊教育专业老师,我们一位学生价值十几万元的人工耳蜗遗失了,这个人工耳蜗是她考上大学,今年家里省吃俭用攒钱为她定做。”12月20日20时许,大学城一高校的曾老师带着李同学向重庆市公安局轨道分局报警求助。

“这个人工耳蜗对学生的学业及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重新制作的话又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曾老师焦急地说道。

据李同学回忆,当日15时20分许,自己从重医附一院看完病后,从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袁家岗站进站乘车,准备返回大学城。

由于自己身体不舒服加上人多拥挤,当列车到达石井坡站时便下车后选择乘坐网约车回到学校,18时许李同学回到宿舍准备给耳蜗充电时发现自己的人工耳蜗遗失。

由于耳蜗遗失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宽、轨道换乘次数多,自己只能记得大概的线路,完全不知道耳蜗什么时候从耳朵上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放心,我们一定帮你找回来。”接到警情后,轨道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李超强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展工作,他告诉李同学,自己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寻找,让她先回去休息,等候消息。

说易行难,承诺是温暖人心的,实际的工作却面临重重挑战。

耳蜗遗失的时间越长,找回的概率就越渺茫,同时,由于地域跨度大,涉及多种交通工具换乘,且途经轨道区域人流量极大,进一步增加了寻找难度。

夜晚光线昏暗,视线条件差,也为搜寻工作带来极大阻碍,遗失的耳蜗呈黑色,与头发颜色相近,这使得通过监控辨别其是否仍佩戴于耳后变得更加困难。

李超强首先对李同学走过的每一条线路进行复盘,同时,调看李同学途经地点的所有监控录像,仔细理清其行动线路,通过监控精准确认耳蜗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尽可能逐步缩小可能的遗失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笨办法,其实就是最实在、最靠谱的办法,只有实地到失主可能途经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那些毫不起眼的角落,也要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地找,这样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把丢失的耳蜗找回来。”李超强说道。

经过前期整理,李超强对梳理出的线索进行实地排查、实地搜寻。

全城搜寻

夜晚10点

李超强与队内三名骨干马伟唯、詹翔、禹桥一起组成“寻耳蜗小队”,出发前往李同学所在学校,实地走访摸排,并调看校内监控,排除遗失在学校里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晨02:00

“寻耳蜗小队”沿着李同学在轨道1号线石井坡站出站的轨迹路径寻找,翻看监控盲区附近草丛及垃圾桶,但仍未发现丢失的耳蜗。

凌晨02:30

“寻耳蜗小队”来到轨道2号线袁家岗站外,翻看监控盲区附近草丛及垃圾桶,仍未发现耳蜗。

凌晨03:00

“寻耳蜗小队”返回支队重新复盘监控,深挖细节,落实遗失地点,明确捡拾人员。

至此,“寻耳蜗小队”已经过长达数个小时的不懈努力,连夜驱车往返近百公里,跨越主城5个区,调看监控镜头上百个,分析研判疑似画面数千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晨6点30分,“寻耳蜗小队”在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石井坡站外的一个镜头里发现了李同学的戴帽子的动作,李超强在反复放大观看此段监控过后,隐隐约约看到一个黑色小点掉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续播放监控,看看后续新进展”时间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

终于在5分钟后,李超强看见一个牵着孩子的女子弯下腰,从地面捡拾起了一件物品在手中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一帧一帧的比对,再不断放大仔细观察,终于确认这个牵孩子的女子捡到的正是李同学遗失的人工耳蜗!李超强经工作终于联系到捡到耳蜗的那名女子。

成功寻回

顾不得整夜未眠的疲惫,早上7点30分,李超强火速驱车赶到捡拾耳蜗的女子家中取回耳蜗。

早上9点过,李超强把已经找回人工耳蜗的好消息告诉了曾老师。

“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你们的一句承诺,背后付出了百倍的努力”曾老师对民警辅警们的帮助,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至的晨曦,清冷的空气如薄纱般笼罩大地。电话里、信纸上的一声声感谢,似冬日暖阳,驱散了“寻耳蜗小队”整夜未眠的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城的街头巷尾,这样为民服务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重复,默默书写着警民情深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