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玉洁 通讯员 孟子超

出生于2002年的杨政比他的学生大不了几岁。有时,他要隐藏起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他带5个班的地理课、1个班的物理课,还常担任代理班主任。这个一年前上早课都很痛苦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每天6点半起床,陪学生早读。他要为6个班的学生成绩负责。

2024年夏天,这个年轻人怀着“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志向参加了研究生支教团。他是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学院青马工程“振翼班”首期学员。

刚到青海时,因为气候干燥,他嗓子嘶哑,流鼻血。他不习惯这里的食堂饮食油大,还听不懂同事、学生课下说的方言。现在这些隔膜逐渐消失,他和学生打成了一片。

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青马工程“振翼班”从2022年开始招募首批学员,打造理论研学、交流访学、能力修学和实践导学“四学”培养体系。在“振翼班”,杨政学理论,找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具体生活的联系,也参与实践,在校园宣讲、进入街道办实习。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接触到很多“榜样的故事”。

他印象最深的一个榜样是来自学校“青马工程”的一位学长。这位学长毕业后考取选调生,在吕梁山区基层锻炼。这位学长讲述了这样的基层生活:不光是写材料,做调研,可能老百姓的牛丢了、村民闹矛盾了,都要管。“基层的公务员其实就是一个万能的人。”“能把一切事情做得井井有条。”这种真实又丰富的体验吸引了杨政。他觉得,作为党员,他应该走出象牙塔,去真正的基层去看看世界。在学院,他的支部书记、辅导员曾是天津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也鼓励他到西部去看看。

“现在机会就摆到这儿,你到西部踏踏实实干一年,就是真真实实地付出行动了。”杨政这么想。

他也有自己的小小“虚荣心”,毕业时,他看到抖音上年轻人坚守祖国西部的视频很火。他说,“我也想拍这样的视频,我也想跟他们一样,站在戈壁滩上大喊‘祖国万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政支教的中学,位于海拔1900米的高原。受访者供图

他是山西临汾人,支教地离家1400多公里。他坐了8小时的高铁、4小时汽车,才抵达这个黄河沿岸、被山环绕的县城。

某次活动上,有学生看到他衣服上写着“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晚自习上主动问他:“老师你为什么要来我们这?”杨政说,来支教可以帮这里老师分担压力,而且,“我只比你们大五六岁,你们可以告诉我那些不能告诉其他老师的小秘密”。

有一次在学校里散步,学生问他,“大学到底什么样?”他拿出一个5分钟的学校宣传片给学生看,学生们看完感叹,“大学真的很大很漂亮”。慢慢地,他看到,有不爱学习、连作业也不写的学生,因为大学梦的萌芽,真的在认真学习。有学生告诉他,“老师,我不想那么早就进入社会,我想去看看大学是什么样的”。

这些事让他很有成就感,“真正做了一些改变”。他学的是安全工程专业,也努力把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他主动向学校申请,在14个班分别作了一场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震安全,孩子们反响强烈。讲的内容具体实际:有没有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地震来临如何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应对?学生踊跃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政在支教课堂上和学生互动。 受访者供图

在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孙健也从学校课堂走向真实的基层一线。2020年,他读大四时参加学院“安心志远”思想政治教育示范项目,该项目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各界创新创业人才交流。也正是在这个时间,他通过导师的项目进入矿井一线。

第一次下矿是在四川一个芒硝矿,他看到,一旦开始掘进,粉尘荡起,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看不到对面人的脸。现有的矿下除尘设备因体积大、移动难,且容易堵塞、维修成本高,处于被抛掷的状态。他想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开始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矿下的除尘设备。

他们希望减小设备体积,同时保留除尘能力,减少次生问题。实验室设在一个乡镇工厂中,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孙健和团队成员在一个露天的场所研发新设备,风吹日晒,他们不断实验,不断遇挫,几乎两三天就要改一次。改造版的设备即使体积变小,也有一吨多重,反复改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记忆中,他总是在拿着扳手拆零件,安零件,反反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健团队成员在井下调研。受访者供图

实验进行到一年半时,初步获得了成功,新设备体积减小,一米多高,采用了轮壳同心传质、五重净化、三重脱污技术,避免了喷嘴堵塞问题,减少了维护量。

这时,他们把新设备放入矿井实地实验,效果却并不理想。在矿下,粉尘距离设备更远,且粉尘物理性质复杂,有的会遇水发生作用。这导致设备吸尘能力差,而且,出风口本应呼出干净空气,有时出来的却是泥水。孙健感觉非常沮丧。

只能继续实验,在地上、地下继续调试。孙健印象最深的一个瞬间是,在地下矿井中,他们不断调整抽尘口位置,寻找一个最佳解法。为了不影响工人作业,掘进机作业时要停下,间隔两三个小时才能调试一次。这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调着调着,到了一个点,突然效果出现了,粉尘抽进去了,可见度肉眼可见地变大了。这是漫长的实验迎来的惊喜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尘设备在进行测试。受访者供图

经过近两年的研发,这一设备最终在四川、陕西、山西多地成功现场应用。该项目也荣获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10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如今,设备已经连续运行近3年,经现场实测,除尘效率达95%以上,受到现场工人、四川白塔矿山副矿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人的认可。

如今,孙健进入山东一家电力企业工作,在风电项目一线担任安全管理人员。回顾求学经历,这一扎根基层的科研项目令他最难忘。他在研究生期间入党,该项目培养了他的抗压能力,也让他颇有成就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服务大众”。

据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平介绍,“安心志远”思想政治教育示范项目立足专业特色,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构建起“大党建+大思政+大安全”的育人模式,实现了本硕博学生全覆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