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国党抗日名将,傅作义肯定榜上有名。
按理说,傅作义部队属晋东绥远系,是杂牌中的杂牌,不受老蒋信任,也不受阎锡山信任。
这样的部队,管好自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很难在抗战中打出出彩的战局。
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1936年击败日军扶持的蒙古分裂分子,推动了全国抗战的高潮。
甚至在解放战争初期,以七万部队的数量,击败了晋察冀20余万大军。
要知道,当时指挥战局的,可是贺龙和聂荣臻两大开国元帅。
还有罗瑞卿大将,张宗逊、杨成武、杨得志、苏振华、郭天民五位上将,堪称豪华阵容。
但即使如此,依旧被傅作义的杂牌军打败。
这场对战,也成为晋察冀在解放战争,吃得最结实的一场败仗。
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傅作义又是如何指挥部队进行战斗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说起傅作义,他虽然是杂牌军出身,但他的部队,在整个国军中是个异类。
抗战时期,他深受八路军的影响,但也保留了一定的军阀习气。
虽然是杂牌军出身,士兵们却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善于夜战、近战的传统。
在抗战初期,傅作义和我军进行了多次合作,对我军的军纪和作风非常钦佩。
甚至还专门派代表前往延安,邀请抗大的毕业生到部队中充当“政委”。
八路军中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傅作义便搞出了一个“十项注意”。
我军搞土改,傅作义也进行内效仿,因模仿我军,傅作义还因此得了个“七路半”的称号。
因此,虽然是杂牌军,但傅作义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差,甚至对比中央军也不遑多让。
更要命的是,因为长期模仿八路军,傅作义对我军的战术战法非常了解。
1946年6月,老蒋撕毁《双十协定》,主动挑起战争。
在全面战争开始的当天,聂荣臻、肖克、刘澜涛和罗瑞卿联合上报军委和主席。
提出集中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战区,打下山西,连成一片的建议。
与此同时,贺龙向军委提出晋北战役计划,受到批准。
军委命令聂荣臻发起平汉战役,配合贺龙。
战役初期,贺龙横扫阎锡山,晋绥军连续解放山西九座城市,让大同成为了一座孤城。
7月6号,聂荣臻提出攻打大同的建议,得到了批准。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此次晋察冀战区和晋绥战区联合,两大战区兵力总数超过50万。
为方便统一指挥,两大战区还设立了统一指挥部。
任命晋绥军张宗逊为司令员,晋察野战军杨成武为副司令员,晋察冀罗瑞卿为政委。
之后,杨得志、苏振华、郭天民三位上将也参与其中。
共集结30个团,总共10万大军攻打大同。
至此,两大战区,两位元帅,六位将军,10万大军的豪华阵容就此诞生。
一开始,杨成武和郭天民反对攻打大同,认为我军缺乏攻建大型城市的经验。
并且作为军事重地,一旦开战,老蒋肯定会派重兵前往支援,一旦合兵,后果不堪设想。
但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对于此战虽没有十足把握,但也做好了周密的部署。
7月31号,杨成武率领13个团,对大同市周边据点展开围攻,很快便清扫了障碍。
此时太原到大同的铁路线已经被切断,阎锡山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向老蒋求助。
老蒋核实后,发现附近只有傅作义的部队,当即下令,让傅作义紧急前往支援。
但傅作义也是鸡贼,他早就对大同市垂涎三尺,此次大同危机,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机会。
如果现在自己贸然出兵,即使成功替阎锡山解围,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如果解围失败,自己还要为此承担责任,何必呢?
因此,对于老蒋的命令,傅作义装聋作哑,权当不知道。
此时老蒋的幕僚猜出了傅作义的意图,于是建议,将傅作义的部队划归第12军团。
如果解围成功,大同归傅作义自行处置。
老蒋应允,如此,傅作义才彻底将心放到肚子中,派部队帮助大同解围。
接到命令后,傅作义一方面派代表假装和谈,称大同此时已经是自己地盘,希望我军撤军。
另一方面,他派出3万部队,分作三路,分别向集宁、凉城和卓资。
傅作义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看似三路佯攻,但如果解放军不接招,佯攻便会变成正面进攻。
因为通讯手段落后,等到解放军得知消息后,集宁已经被攻破,少量国军已经进入城内。
得知消息后,解放军立刻做出反应,打算用围城打援的方式,将集宁的国军军队孤立起来。
张宗逊调集大量部队将集宁包围,想与留在城内的解放军来个里应外合,全歼傅作义部队。
杨成武则继续率领主力部队进攻大同,只要大同被打下,傅作义的这点人根本不足为据。
但在包围集宁时,张宗逊犯了一个错误。
在郭景云率领101师增援时,他停止对集宁城内的攻势,转过头开始攻击郭景云的部队。
如此,反而解放军处在敌人的包围下,腹背受敌,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我军损失巨大。
无奈,只能暂时撤出集宁,但此时城外,郭景云的部队就守在东土坑山顶部。
对方携带大量重火力,对解放军进行火力压制。
最终冬至我军判断失误,误将前来增援的部队当成傅作义的部队,进行了炮击。
战至最后,集宁失守,我军无奈撤出城内。
占领集宁后,傅作义一鼓作气,派兵到大同支援,并一鼓作气拿下承德。
承德和集宁的失守,让林彪的部队悬在东北,彻底失去了与关内的联系。
更要命的是,此时我军唯一解放的大型城市张家口,也处于敌人的左右包夹之下。
怎么做才能解张家口之围呢?我军做出了进一步的部署。
二战时期,凭借苏联支援的炮火,解放军成功解放张家口。
这也是我军在抗日战争后,解放的唯一一座大型城市。
张家口毗邻北京,是华北的咽喉要塞,地理位置不可谓不重,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大同和集宁失守后,张家口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
因此,老蒋作出部署,命令部队,务必要将张家口拿下来。
为了保证不出岔子,老蒋还特意将陈诚调往前线坐镇。
此时,晋察冀在张家口部队总数超过22万,傅作义、孙连仲、阎锡山的部队加起来才7万。
虽说腹背受敌,但老蒋想要攻下张家口,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我军有个不稳定因素,因为战败,士兵气势低落,指挥员也对傅作义的战法颇为忌惮。
出于此考虑,聂荣臻提议,部队撤离,暂时放弃张家口。
但军委考虑再三后,还是不想放弃这块战略要地,决定派重兵进行防御。
9月10号,蒋介石派部队进攻张家口,此时傅作义故技重施,依旧处于观望状态。
直到老蒋许诺,在战后将张家口给他,傅作义这才同意出兵。
傅作义认为,解放军人数众多,强攻不切实际,想打下张家口,只能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
此次聂荣臻再次判断失误,他认为集宁虽是傅作义胜了,但也是惨胜,部队一定非常疲惫。
因此,他肯定会和东部的孙连仲部队会合,之后再乘坐火车前往张家口。
傅作义和阎锡山和老蒋之间都有隔阂,孙连仲才是老蒋的嫡系。
因此,他肯定会将核心资源交给孙连仲。
作为指挥官,傅作义自然不会让部队白白吃苦,坐火车来,无疑是最轻松的办法。
聂荣臻的判断没错,但也只猜对了一半,他怎么也想不到,傅作义会如此狡猾。
傅作义开始的确是这样想的,但通过我军电台功率大小和密集度,他分析出了聂荣臻想法。
因此,他快速做出反应,派出一个团的部队,佯装从东线乘坐火车前往张家口。
实际上在火车到站之后,士兵并没下车,而是跟着火车原路返回,如此来回折腾了半个月。
如此做法,成功迷惑了聂荣臻,他将主力部队派往东线,果然遭遇了孙连仲的部队。
此时傅作义正悄悄让部队在集宁集合,部队突袭百里,穿越乌兰察大草原,出现在了张北。
聂荣臻怎么也没想到,傅作义会天降奇兵。
此时张北只有一个警卫团的兵力,根本守不住傅作义的部队。
无奈,部队只能向张家口北的狼窝沟撤退,和前来增援的部队会合。
在进攻狼窝沟的时候,傅作义精锐尽出,空中十几架战机,配合几十辆坦克掩护部队前进。
最终,狼窝沟失守,至此,张家口北彻底无险可守,部队只能含恨撤离。
狼窝沟之战是张家口战役的转折点,之后,傅作义派出侦察机,洞察我军撤退路线,最终追到了桑干河。
此时我军所有将领心中都憋着一口气,这个仇,未来一定要报!
战后,面对低迷的士气,聂荣臻不断给士兵们打气。
“张家口受不住没关系,,它是个大包袱,放下它回到山区根据地,就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运动中歼灭更多敌人。”
“毕竟,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
就在聂荣臻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时,晋察冀部队来了位重量级的客人,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再来晋察冀之前,毛主席就对朱德千叮咛万嘱咐。
“一定要将部队重新建设好,傅作义是块狠骨头,以后好好会会他!”
来到晋察冀后,朱德立刻展开工作,分析两次战役中,我军失败的原因。
朱德认为,之所以会失败,问题就出在“机动和灵活”上。
在抗战时期,机动灵活、集中优势兵力,是我军擅长的。
但在此次战役中,傅作义反而比我军灵活。
因此,此次朱德来晋察冀,主要就是让我军能快速机动起来,为此,朱德做了不少工作。
他在晋察冀成立野战军,并将全部炮火集中起来,组成专门的火炮部队。
之后,又成立相配套的后勤部队和设施,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晋察冀部队便焕然一新。
晋察冀部队重整完毕后,军队战力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在和我军交火时,傅作义惊恐发现,我军再次成为“其疾如风、不动如山”的超强部队。
我军机动性提升之后,被动挨打的,反而成了傅作义的部队。
1947年6月12日,青沧战役爆发,仅用三天时间,我军便攻克青县、沧县、永清三座县城。
12月底,又攻克徐水、固城,吃掉十六军、九十四军各一个团。
至此,晋察冀部队,成功打了个翻身仗,朱老总甚至激动到当场赋诗一首。
“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
正如毛主席所说:“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当年的大同战役和张家口战役,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写照。
只要我们人还在,军魂就在。
只要军魂还在,无论是去多少座城池,我们永远都是打不垮,击不碎的人民部队。
借用小马哥的一句话:“失去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全部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