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灵魂”——苏童
在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现场,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作家苏童曾经说,每个城市都有各自音色。他把苏州比作笛子、上海比作钢琴、南京比作二胡、广州比作琵琶。
在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现场,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曾经说,过去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取得很多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比如尺度非人化、缺乏公共空间、传统遗产消失、风貌同质化等。
基于此,2024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首场分论坛以“归还:城市性格及场景营造”为主题,于12月21日在上海张园W7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AIA美国建筑师学会上海分会2025年主席魏文梅等嘉宾到场分享,从大规模建设的千城一面到重塑城市的千姿百态,以人文、社科、建筑、景观等多个视角对“归还:城市性格及场景营造”进行解读,也对文化月的主题“文化即城市”做出呼应。
城市文化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已经从知识产权发展成为了一个泛概念,倾向于表达一种有精神观念、有具体故事、有可视化形象、有粉丝规模并且能够变现的创意价值。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由《繁花》热映引发针对打造城市文化IP的热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IP概念和城市运营理念、城市运营三要素(产业、土地、资本)结合,就形成了城市IP的概念。
“城市文化IP是城市的精神灵魂,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达,是城市性格的符号化呈现,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质。”
包亚明表示,城市文化IP化的过程就是将当地文化符号扩展到产业过程,进而带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通过IP化实现城市与人更好的对话,让人们通过城市文化IP感受城市性格,并通过想象力留下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点。
城市文化IP应具有地域辨识度、时间连接性、人群感知三大特点。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城市文化IP大有可为。
文旅消费场景营造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空间的重塑。
在包亚明看来,上海的城市更新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商业项目的持续大量供应,不仅对市场构成了压力,也对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业项目同质化趋势较为明显。
如何通过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创造性供应来提升商业项目的供给质量?如何从文旅新消费的维度来助力上海城市更新?包亚明提出五大轴线:“民生与发展”是城市更新的基本轴,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过去与未来”是城市更新的时间轴,城市更新关乎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新生命周期的培育;“虚拟与现实”是城市更新的认知轴,线下线上的多元融合是城市更新的发力点和增长极;“共情与相融”是城市更新的情感轴,也是文化创新与文旅新消费场景的孕育密码;“认同与传播”是城市更新的驱动轴,也是凝聚上海这座人文之城独特魅力和品牌标识度的主要路径。
五大轴线相辅相成,构成了新周期下城市更新的强烈诉求——既有对城市功能、景观、形态、文化等不同要素完美叠合的需求,也有对立足全域实现主动破界、跨界、融界的愿望。
“主题化”“现场感”“沉浸式”是以文旅消费新场景供应为内核来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变革的三大关键词。包亚明指出,针对城市更新“以何为新”的设问,可以用“主题化的统筹设计”“现场感的空间重塑”“沉浸式的内容供应”来定义城市更新的创新模式。
城市更新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包亚明认为,城市本身就是艺术品。城市更新应该保留曾经在此居住和生活过的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涵养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气质。土地利用经济、邻里复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政策、人居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究。
ORIA和睿设计的创始合伙人陈涵非则援引康德美学的核心理念“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出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是找到价值洼地,通过重新调整土地使用状态,带来溢价,从而获得利润或者利益。
AIA美国建筑师学会上海分会2025年主席魏文梅从“今天的世界怎么了”切入,提出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少子化、老龄化及气候变化的层层叠加下,设计应当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新的流通货币。魏文梅通过深圳坂田万科广场与上海中海环宇城MAX两个城市更新案例,阐释回应城市性格的场景营造。前者原址为深圳坂田自行车厂,以“把生活装进一座公园”为理念,焕新为融合自然与科技的商业、办公、居住的社交环境;后者所在的区域曾是上海中心城区问题最突出的城中村之一红旗村,这里曾拥有上海最大的水果交易市场,以及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承载着上海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挥不去的市井烟火气,运用一系列以地区生态、文化为导向的综合设计策略,传承与再现该地区美好快乐的记忆,把真如在地的历史人文韵味,复刻到新型时尚的都市商业空间,实现“归还”这一主题。
归还:从千城一面到千姿百态
“我觉得‘归还’在于一种自然发生的城市生长,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阶段我们曾经用上帝视角去安排城市空间、功能以及活动。这种规划与时间之间会形成一种时差,而人们的行为也在这种规划里变得单一而简单。”
长厦安基集团设计总监吴文博表示,几十年前我们到了一座城市,是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点的,而现在,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州的骑楼、重庆的吊脚楼这些曾经在城市空间里具有强烈个性的东西现在都成为了每个城市稀有且珍贵的遗产。
因澈景观创始人、中国首部景观设计师纪录片《扬来了》制片人刘明扬表示,“归还”作为一个概念,在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领域中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设计思路。它源于对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张力的反思,尤其是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历史遗产的逐渐消失时,设计师们寻找一种方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造出符合当代需求的空间。
刘明扬曾参与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多元文化园区——东郊记忆。他认为,该项目正是“归还”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案例,厂区本身作为历史的见证,其老旧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归还”概念的载体,设计师在不破坏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又让这个空间变得适应当代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