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小学时,父母让背《滕王阁序》,觉得晦涩难懂,生嚼硬咽,最后忘得七七八八;

初中时,老师让背《滕王阁序》,觉得辞藻华丽,不过尔尔,最后又还给了课本;

高中时,继续默诵《滕王阁序》,觉得用处不大,一知半解,最后仍旧不明所以;

大学时,加入了社团,继续背诵《滕王阁序》,并要释其深意,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在文学这条路上,还有万里之遥的路要走。

有时候你得承认,天才就是天才,不是通过努力就能追赶得上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王勃这篇《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后世也确实没有再能超越的作品,哪怕令狐楚被称为“骈文大家”,也找不出可以比肩的文章。

这篇序,全文773个字,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一篇小作文的字数。可是,在这773个字里,王勃引用历史典故竟达到40余,几乎每一句就有一个故事。

还有最重要的是,在这773个字里,王勃自创了20多个成语,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更是成为了写景的千古第一句。

滕王阁原为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所建。

这个李元婴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建楼狂魔”,他是李渊的第22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与宠妃柳宝林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生李元婴的时候,李渊已经65岁了(佩服),所以对这个宝贝疙瘩是格外宠溺。玄武门事件后,李渊禅位,没几年就挂了。

当时的李元婴才5岁,李世民登基后,对这个小老弟也是格外照顾,先是封滕王,迁山东封邑,因此李元婴建了第一座“滕王阁”。

到了高宗时期,他这个小侄子就不再惯着“怪蜀黍”,遂李元婴因大兴土木(逾越帝制)而被贬,然后就去了洪州。

到了洪州,李元婴旧习不改,再建“滕王阁”,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

随后李元婴再被贬,去了隆州,于是又建了第三座“滕王阁”,就是杜甫笔下的阆中滕王阁。

实际上,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时,李元婴还没死,他甚至比王勃活的时间还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公元675年,经历“官奴曹达案”后,王勃因内心愧对父亲,决定远赴交趾,去行膝下之孝,他在《滕王阁序》中,对此事也有提及: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当时王勃从洛阳出发,经淮阴到楚州,行船至马当(今彭泽)时,一个老翁告诉他说,明日滕王阁宴会作记,你可以去作,定可青史留名。

于是王勃便问:此地离洪州六七百里,一夜怎么能到?

老翁笑了笑说:我可用清风助你一程,中原水府是我主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第二天一早,王勃就到了阎公府,这自然是神传,只能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洪州都督阎伯屿有个女婿,叫吴子章,也是一位才子,因此阎都督大摆宴席,实际上就是想让女婿出出风头,为新阁题个序章。

没想到的是,好事将成时,一个愣头小子闯了进来,说自己也会写。

当时满堂都是名士,阎都督又是一方之首,自然不好直接驳回王勃之请,无奈之下就叫人拿来了纸笔,而自己则气得躲进后堂小憩,并叫人随时通报前厅的情况。

王勃写下第一段时,阎都督还气定神闲,自语说,也不过如此。

等第二段也写出来时,阎都督稍稍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第三段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后,阎都督大跨步就蹿了出去,直接就服了。

阎都督的女婿被抢了风头,心中十分气愤,待王勃文章写完后,他就站起来对众人说,这是抄袭我的。

要说这个吴子章也有点本事,竟然当着众人的面,一字不差地将这篇文章背了下来,记忆力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王勃只是笑了笑,随手又写下了那首《滕王阁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这首诗的尾句,王勃故意空出了一个字,吴子章填不出来,满堂文士也填不出来,而王勃早已拂袖而去,回了自己的住所。

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独独缺了一个字,阎都督闹心啊,就派人去追,索要这个字。

话说王勃回到客栈后,就倒头睡下了,毕竟行了一夜的舟。临睡之前他告诉随从,若待会有人来索字,你就跟他要一千金。

不一会,阎都督派去的人果然到了,随从也是这么说的,来人不敢擅自做主,就又一路小跑,向阎都督报告了此事。

阎都督还是很有气度的,他命人拿好金银,叮嘱下人一定要谦逊,这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来人折返后,王勃的觉也睡得差不多了,就在他手心写了一个字,并郑重叮嘱说,这个字一定要回去再看,否则就会飞走。

来人将信将疑,但也不敢耽搁,回去后摊开手让阎都督和满堂等待的文士看。阎都督见下人手心并无一字,就怒斥了下人肯定是偷看了,不过转念一想,又哈哈大笑起来,直呼妙哉!

原来,王勃并没有在下人的手心写字,因为“槛外长江X自流”中的空格,就是一个“空”字,既是空字,又何须有字!果然妙。

遗憾的是,这是王勃人生中,最后的风光时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公元676年,王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陪伴了一段时间后,王勃乘舟踏上归途,可是途中遇大风浪,舟覆人亡。

当时王勃只有27岁,可谓是天妒英才。

在他短暂的27人生里,有过许多高光时刻,他6岁便能作诗,九岁读完颜师古注的《汉书》后,就写了《指瑕》十卷,挑出了其中的错误。

12岁时,王勃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尤为精晓。

16岁时,王勃应幽素科进士及第,授职朝散郎,为李唐建国以来,最年轻的命官。

但才华横溢往往也使人孤高自傲,为官后,王勃因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而作《檄英王鸡文》,因此被高宗李治认为是挑拨离间,遂将其逐出了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王勃在蜀中流落几年后,准备再赴长安参加科举,当时他的好友凌季友为虢州司法,就劝他说,高宗皇帝对你的气还没消,你即便高中,也未必能得好官,不如暂时留在我这里。

王勃考虑了一下,觉得也是这么个理,就担任了参军之职,不曾想又飞来横祸,让王勃锒铛入狱。

时官奴曹达逃走,藏匿到了王勃的管辖地,王勃怕受牵连,就私自将曹达处死,没想到这件事被人扭曲,于是王勃就入了狱。

幸运的是,王勃赶上了大赦,不久后就出来了;

不幸的是,王勃的父亲王福畤受到了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就是今天和河内,地处荒凉,这也是王勃远渡重洋非要去看望父亲的原因。

王勃离世后的那年秋天,他笔下的《滕王阁序》传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连唐高宗也读到了,于是就问身边的大臣,王勃现在身在何处?

当大臣告诉他王勃已经去世的消息后,高宗连说了三个可惜!最后长叹一声说,当初把他逐出长安,是朕错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后世有人说,如果王勃没有英年早逝,那么唐诗的第一把交椅,李白可能就要坐不住了。

自然,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王勃的早逝,和他孤傲的性格也有绝对关系,他若懂得收敛,学会韬光养晦,就不会遇到后面的事。

自然,也不会有《滕王阁序》,人生就是这样,有得有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