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我望见一个中国的城市……每一座神龛里有一个神像,被挂在庙龛上的花帷幔和旗帜遮去了大半身影。”

那是1840年,安徒生在《没有画的画册》里,以中国为背景编织着 “第二十七夜” 的故事。一座城市、一所庙宇,还有那心怀红尘的年轻和尚,故事就此展开。

一百多年后,中山大学的蔡鸿生教授,敏锐地发现这童话里藏着广州海幢寺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海幢寺图源网络

晚明,海幢寺是清兵入粤后前朝文人志士的庇护所,晚清,这里又是西洋人魂牵梦绕之地。

是雪中送炭,或惊鸿一瞥,这座广州最“不响”的千年古寺,一次又一次回响在岭南的历史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回到唐末南汉,刘岩等人以广州为都城,建立兴王府,当时城里有28所寺院,其中城南第七寺“千秋寺”就是海幢寺的前身。

千秋流转,千秋寺毁于战火,寺院变成民居。

明朝时两位云游僧人光半、池月募缘得到这块地方,建佛堂和准提堂,取名海幢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洋外销画 图源网络

在晚明的战乱里,海幢寺的天然和尚心怀慈悲,随缘接引,收留众人。

不少随着南明政权迁徙到广东的文人志士,一部分人直接遁入佛门,也有一些人借出家为名逃避清兵的追杀。

一时间,文人诗僧“逃禅”于此,海幢寺成为了明朝遗民的庇护所。

这种抱怀前朝往事的哀伤,或许是海幢寺“不响”基因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然和尚书法

香暗随风度,飓飓不欲存。

闻香意何限,花自到黄昏。

珠海钟声日夜流,红棉绿瓦几经秋。

渐渐地,以天然和尚为代表的岭南寺僧迅速崛起,他们在这里修习佛法、赋诗讲学,借书画娱情,与文士雅集。

“海幢诗派” 应运而生,留下了大量作品:

憨山的《梦游集》,空隐的《芥庵集》,正甫的《零丁山人集》,天然的《瞎堂集》,祖心的《千山集》,阿字的《光宣台集》,石鉴的《直林堂集》,诃衍的《鹤鸣集》,真源的《湛堂集》,仞千的《西台集》,乐说的《长庆集》,澹归的《遍行堂集》……

这些诗词篇章和僧人书画成为海幢寺最为出名的历史特色。

经海幢寺几代弟子们和居士外护的努力,海幢寺渐渐与光孝寺齐名,与华林寺、六榕寺、大佛寺一起,并称为广州佛教的“五大丛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 图源小红书@山鬼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时,有制度规定,西洋人来到中国不能随意离开商馆区,只能在规定的十三行区域内租赁商馆居住和囤货,除此之外只能在官方规定的海幢寺一带外出游。

这样一来海幢寺就成了当时外国商人认识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游览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时十三行和海幢寺地址图

极具中式美学色彩的海幢寺给了西洋人一个关于东方的梦,当时照相机并不流行,把游览地的景观“画下来”,作为一种“伴手礼”带回自己的国度,是当时西方游客的风尚。

于是,海幢寺的身影反复出现在外国游记中,还成为了外销画的热门题材,画着海幢寺的外销画向海外展示了广州的商业与宗教双重城市风貌,对欧洲上流社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班牙人阿格特定制海幢寺外销画册

就连丹麦作家安徒生在他的《没有画的画册》中都提及了海幢寺,这足以看出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当中的重要地位。

蔡鸿生教授在《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一书中考证认为,“第二十七夜”创作于1840年,中西关系仍处于广州一口通商的状态,在西洋商人心目中的“对华贸易”其实就是“广州贸易”,因此,“第二十七夜”里的“中国城市”,只能是广州”。

这样说来,“一座庙宇”也就容易落实了。按照当时清廷规章,外国人在广州只能住在十三行的商馆里,仅在每月的初三和十八这两天允许前往海幢寺、陈家花园游玩——童话中的庙宇,毫无疑问就是海幢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 图源小红书@山鬼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跨过同福西,走到海珠区的南华中路,一座浩大寺院就这样深藏闹市之中。

绕到正门进入,清雅的大绿屋顶,澎湃的荷池,古色古香的楼宇和园林,都让人感到宛若闯入仙境。

于是扪心自问,为何在广州居住那么久,今天才知道波澜壮阔的海幢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 图源小红书@山鬼谣

海幢寺规模极大,寺庙自珠江边沿中轴线而建。

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塔殿——藏经殿——地藏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 图源小红书@Leslie Alive

其中,大殿左右还建有韦驮殿和伽蓝殿。

中轴线东侧建有茶房、丛现堂、香积厨、祖堂、大悲阁、佛楼以及僧楼、斋堂、持福堂、库司、弥陀院等;

西侧建有客堂、房舍、云水井、云水楼、诸天阁、禽畜舍、放生池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 图源网络

寺庙后面建有花圃。

整座寺院巧妙地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代禅师的审美与志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古树 图源网络

海幢寺今天还有四样宝贝:三株逾300年的菩提古树和一株400年的鹰爪兰,它们构成了 “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 的佳话。

而济公从海幢寺带走两尊罗汉到南华寺的传说,更是为它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今年七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海幢寺联名举办了一场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重现明清时大批文人才子藏风聚气于此的岭南文坛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岭南地区在过去既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登陆点,又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商埠,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海幢寺就这样见证了广州的三个历史身份。

在明末清初,海幢寺成为中国一批失落者的庇护所,留下一批诗词佳作。

而回溯到 18 世纪,海幢寺开创了外国人游览广州的佳话。

大英图书馆至今还收藏着专门描绘这座寺院景象的外销画,可见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海幢寺虽经历了衰落和浩劫,但如今经过修复,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今天,海幢寺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中心和礼仪场所,盆景错落,墨香淡染,给广州人继续带来美的润泽,在不声不响中,延续它千年庇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幢寺图源小红书@山鬼谣

资料参考:

《广东书坊刻本远渡欧美 海上书籍之路助推中学西传》李妹妍

《海幢寺与清代广州文人文化活动研究》郭林林

《广州海幢寺建设考》曾昭璇、曾新、曾宪珊

《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蔡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