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中,时常看到一战消灭数万敌人的情节。但你知道吗?冷兵器时代,要在一次战役中团灭七万敌军,场景堪比现在让一家街边小饭馆年收入过亿。
别说小国寡民,就算是强盛的中原王朝,打仗都得精打细算,能杀敌七万的战役,用五指头数都嫌宽裕。要粮草,要后勤,还得有名将压阵!
就拿明成祖朱棣来说吧,靖难之役的夹河一战,杀敌十万,背后可有天时地利的“神助攻”。
粮草与人民的竞赛
冷兵器时代,打仗绝不是两军摆开阵势硬碰硬那么简单。人们往往只看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却忽略了背后庞大的后勤系统。
古代战争,拼的是人力、物力,更是粮草。这么说吧,没有后勤,七万大军根本不可能动弹,更别提开战。
《史记》里有个细节:汉军攻打西南夷,每运送一石粮食,就得消耗十石。五万人一天要吃掉6000石粮,这还不算饲养战马、搬运的工匠和民夫!
当时一个兵丁背五天口粮已经是极限,要多供几天,就得另派三个人专门给他送饭。算下来,打个一个月的仗,需要30万民夫补给7万士兵。如果少一个人,这场仗就打不下去。
李世民虎牢关大战,亲率大军迎战王世充。那场战役,李世民光后勤上就花了几个月做准备:筹粮、设营、修桥铺路。
可即便如此,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也只在战役中俘虏5万人,斩首3000。这不是李世民不够强,而是因为人力和物力的极限。
昆阳:奇迹背后是勇气
如果说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一场烧钱游戏,那么刘秀的昆阳之战,则是一场燃烧勇气的奇迹。
昆阳之战的背景是王莽的新朝大军压境,号称百万雄师。
面对如此巨大的敌人,刘秀和他的一支2万人的小部队显得毫无胜算。可他偏偏玩了把高风险的“背水一战”:兵分几路,主动出击敌方军营,用夜袭打破对方士气,随后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
不过,这场战役也暴露了一个事实——人数越多,管理越难。当时新朝军队真正参战的并没有百万,而是几万至十几万,因为更多的人连粮草都无法供给。
即便如此,刘秀的部队所能杀敌的“数万”,大多还是敌军在混乱中“溺水而亡”,并非正面对决的屠杀。
夹河:天时地利助胜
明成祖朱棣的夹河之战,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少有的“屠杀”级战役之一。这场战斗的背景是“靖难之役”,夹河决战时,朱棣的军队斩杀了十万敌军。
听着惊人吧?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胜利的背后满是天时地利。那一年,建文帝的军队准备从夹河反攻朱棣。朱棣先是埋伏骑兵于夹河两岸,利用大雨天改变地形。
战斗打响时,敌军中部过河,朱棣一声令下,两翼的骑兵夹击,瞬间瓦解敌军阵型。这场战斗的胜利,源于地形、天气和指挥的完美结合,才达到了所谓“斩首十万”的战果。
可即便如此,这一数字仍然值得怀疑。建文帝方面的兵力总共也不过十万多,这其中还包括大量辅兵和民夫。朱棣在决战中不仅消灭了敌军,还俘虏了不少人。
如此算来,真正被“团灭”的,可能不足七万人。
后勤的鸿沟
再强的将领也得面对一个终极问题——人吃马喂的天量消耗。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记录,4万士兵驻扎十个月,就要消耗42万石粮食。这相当于两个省的粮仓被搬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一个兵卒自备五天口粮,一个民夫送六斗米,可供两人吃18天。然而如果路途往返,实际仅能供给九天。
假如调动十万大军,光粮草运输队就得配套三十万以上的民夫,且每人每日消耗的物资还在叠加。以明清为例,清朝在乾隆三十三年调动4万士兵驻扎十个月,需要42万石粮草。
即便是一个富庶的省份,也很难长期支撑如此规模的战争。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的后勤不仅关乎胜负,甚至直接决定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
游牧民族打仗看似轻松,却也无法逃脱后勤的限制。辽代士兵的供养比率是1:2,即一个士兵需要两名民夫补给。就算他们有骑兵优势,但几个月下来,依然是捉襟见肘。
后勤供应的压力,加上战场上的各种变数,让古代战争很少出现一场全歼敌军的情况。相比之下,现代战争依赖机械化运输和远程火力,即便动员百万兵力,后勤压力也完全不同。
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动员了超15万人,靠的是后方庞大的补给链。而古代,靠的是几十万人肩挑背扛。
冷兵器时代,要在一次战役中团灭七万人,难度几乎堪比登天。战争规模受限于当时的人口和经济水平,而单场战役动员七万人已是极限。
冷兵器时代之所以很难出现“团灭级”战役,还有一个关键点——战场规模和技术手段的限制。
现代战争可以依赖机械化、火力覆盖进行精准打击,而古代战场则完全依赖人力。兵器大多是刀枪弓箭,杀伤范围有限,一对一厮杀效率极低。
更关键的是,古代人口基数较低,战后又常因饥荒和瘟疫大幅减少人口。例如,三国时期的人口从2000万锐减到1000万。
唐末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总人口从8000万骤降到2500万。每次战乱之后,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因此,像朱棣夹河之战这样的记录,往往是在某一特殊条件下发生的,而并非常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多的是漫长的拉锯战,而非一场决定生死的终极较量。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实现现代战争的高效运转,但战争的本质却从未改变。它始终是一场资源、智慧与毅力的较量,而那些曾经的战场故事,则给了我们一窥历史极限的窗口。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中国发展观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