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东北军,一个曾经30万兵力雄厚、兵种齐全、曾经横扫中原的全国第二大军事集团,其命运却至今令人唏嘘。

谁能想到,这支令对手胆寒的军队,因为两件事而走上了分崩离析的道路!一句“东北易帜”将东北与中央连接在一起,却因一纸不抵抗命令丢掉了三省家园。

昔日的铁甲劲旅,为何散落天涯?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当年的东北军都去了哪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巅峰时刻与家园沦陷

30万兵力,拥有飞机、坦克和海军舰队,还有全国最大兵工厂,东北军在那个年代俨然是军队里的“高富帅”。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这支队伍都注定不平凡。

尤其在张作霖的手里,东北军一路崛起,成了中国第二大军事力量,仅次于蒋介石的中央军。在20世纪初,张作霖是个手腕了得的枭雄。

他凭借东北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逐步将奉军打造成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飞机大炮一应俱全,还建立了东三省兵工厂和东北讲武堂,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现在的话来说,东北的综合实力从军事到经济都能跻身前三。但,这支“高配”军队的命运却不怎么风光。

第一个转折点,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的那一刻。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全国,表示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那时的年轻少帅,风度翩翩,被誉为民族英雄。可谁能想到,几年的风光后,他却在“九一八事变”中被迫下令不抵抗,亲眼看着东北三省陷入敌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象一下,那是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奉天城内一片宁静,远处却传来了沉闷的炮声。日军的进攻毫无预警,东北军被命令“按兵不动”。

将士们满腔怒火,却只能驻守在营地,眼睁睁看着敌人长驱直入。一名年轻的士兵拿起枪,手指颤抖着,却最终被老兵压下了枪口:“命令,不准开火!”

战士的热血,瞬间凝固成了冰冷的沉默。东北军没能保住家园,士气一落千丈。这一夜,注定是东北军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日本人一声枪响,“九一八事变”让东北军赖以生存的家园沦陷。接下来几年里,这支队伍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根据地,连同过去的辉煌一并烟消云散。

他们不仅被迫离开故土,而且因为失去经济收入从原本的自给自足变成了仰赖南京供给。如此一来,处境自然也就变了。

西安事变与权力真空

如果说“九一八”让东北军失去了故乡,那么1936年的西安事变则让这支军队失去了主心骨。为了促成抗日,张学良在西安扣押蒋介石,试图逼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举动让张学良成为国人眼中的民族英雄,却也为东北军带来了无尽的动荡。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后被扣押,东北军的领导层迅速陷入混乱。

没有了少帅的指挥,昔日统一的队伍开始分裂。不同派系之间,积累已久的矛盾迅速爆发。当时,东北军内部有元老派和少壮派之争,也有地域观念导致的派系隔阂。

尤其是张学良离开后,于学忠这样的外省籍将领根本难以服众,内部开始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有些人甚至公开质疑张学良的决定,认为他将全军拖入了泥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分裂,为东北军的四散埋下了伏笔。接下来,这支队伍就像四个被抛出的硬币,分别落入了不同的方向。

四条命运之路

30万东北军,从辉煌走向分裂,最终散落天涯。总结起来,他们分别走上了四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部分忠于国民政府:以缪澂流为代表的一部分东北军选择继续追随国民党,加入蒋介石的中央军。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光明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对这些“外来军”始终抱有戒心。他不仅不断削减他们的军饷和装备,还将他们分散到不同的战场,逐步削弱其战斗力。

有人记得,缪澂流在鲁苏战区时与日军“互不侵犯”的协定。当时,这个决定让军内上下极为愤慨,也让一部分士兵选择叛逃。最终,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和内战中逐步被瓦解。

投奔中共阵营:东北军中,有一批将领和士兵与中共建立了密切联系。其中,吕正操和万毅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带领部队北上,加入八路军,在冀中平原打出了赫赫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正操部队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在冀中平原建立根据地,与日军展开了灵活的游击战。尤其是在反“蚕食”和“扫荡”中,这支队伍屡立战功。吕正操后来成为建国后唯一一位东北军出身的上将,这也说明了他在中共阵营中的重要地位。

也有一些东北军将领,选择了最令人唾弃的道路——投靠日伪政权。例如,张海鹏等人接受了日本的招安,成为伪满洲国军的重要力量。

当年,张海鹏在伪满洲国声名狼藉。他不仅帮助日军镇压抗日力量,还屡次参与对东北义勇军的剿灭行动。最终,这些叛变的将领几乎无一善终,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还有一部分东北军将领,如于学忠,选择了保持中立。这些人尽量避免卷入党派斗争,试图在复杂局势中保护自己和手下的士兵。

抗战后期,于学忠的部队开始逐步转向游击战,以保存实力。他本人也在建国后低调生活,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从巅峰到分裂,从守土有责到各奔东西,东北军的历史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30万兵力分裂成四股力量,每一条路都有各自的悲欢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回望这些故事,我们能感受到的,不只是这支队伍的辉煌和落寞,更是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所有中国人背负的重担。

历史已经写下,他们的命运最终成为中国抗战和解放事业的一部分。而那支曾经威震四方的东北军,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

参考资料:

水溢瓶口各自流——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军.今古传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