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1972年陈毅元帅与世长存,众人悲痛异常,无不惋惜,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一位老人听到陈毅去世的消息,泪流不止。

这个老人就是张伯驹,他和陈毅是故交,两人都是特殊时期的“受害者”,已经胡子花白的他坚持写下一副挽联送给陈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殊不知就是这副挽联改变了他之后的命运!他写的挽联被毛主席看到,毛主席从这幅挽联上感受到了张伯驹对陈毅的哀思。

张伯驹和陈毅的友情

众所周知陈毅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一位外交家,他更是一位诗人,他曾在革命时期写过多首诗,就连毛主席都惊叹他的才能,他也被众人称为“儒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和很多文学家都有交集,他曾拜访过胡先骕、马一浮和徐志摩,也和对方有深刻的交流。

而张伯驹和陈毅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一个书画展上,张伯驹就是策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张伯驹将众多珍贵艺术品汇聚一堂,场面十分的宏大,如此宏大的场面陈毅自然不会缺席,就是在这次展览上,两人有了交集,后来相处过后,他们从书画谈到诗词,两人彼此欣赏,畅聊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这次展览结束后,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断,一次展览成就了一对知己。他们平常不仅在诗词方面有交流,还在切磋围棋。即使后来两人在两地工作,之间的联系依旧没有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特殊时期,张伯驹因为某些事情被打压,没有人帮他,只有陈毅一直在背后默默的帮助他,还给他介绍工作,想让他远离政治纠纷。

但天有不测风云,陈毅病倒了,陈毅因为某些原因耽误了病情,导致发现时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有专家会诊,但时间也不多了。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来看望他,只是静静的坐着,什么也不说。

陈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选择坦然面对,这期间周总理和毛主席也来看望老战友。其实在这期间张伯驹也想来,只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害怕再给陈毅增加负担,于是没有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毅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1972年1月6日去世,毛主席得知后十分的伤心,这是他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战友,现在阴阳两隔,他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

由于毛主席出发的仓促,衣服还没来得及换,身上还穿着薄毛裤和睡衣,到了灵堂后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并泪水纵横,全场悲泣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灵堂里毛主席突然注意到一个不起眼角落的挽联,这幅挽联的内容是:

“仗剑从戎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首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近日接尊俎,浩气犹存。无愧于人民,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副挽联的上下联写了陈毅一生中最为典型的功绩,并赞叹了陈毅一生的伟大。毛主席看到这幅挽联后十分的感动,他连声说:“写得好,写得好。”并询问张茜(陈毅的妻子)写这副挽联的是谁呢?张茜则表示是张伯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张伯驹得知陈毅去世后,十分的痛心,他想前去吊唁,可由于他的政治身份,最终没有如愿,在悲痛之下,他写下了这副挽联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

张伯驹一直在为中国做贡献,却在特殊时期被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的坎坷之路

张伯驹十分钟爱古代文物,他家里有很多的收藏品,他的家庭也算是个小康,但因为他喜爱收藏,不惜变卖家产也要将文物珍宝收入囊中。

其实他之所以如此不计代价,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文物流到国外,战乱时期,很多人为了钱财将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董卖给了外国人,所以张伯驹花大价钱买下了不少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从来没有把这些文物占为己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夫妇陆陆续续将收藏了30年的书画名迹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也成为了博物馆的重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57年,张伯驹将一大批国宝捐献给国家,但就是他这个行为,被化为“右派分子”,不过因为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所以并未被“打压”。

但陈毅得知张伯驹被打成“右派”后,急忙打电话来慰问,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好在张伯驹没有受到“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随着特殊情况的来临,张伯驹的生活也变得拮据起来,陈毅想让他远离政治中心,于是经陈毅介绍,他出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

在离开之前,陈毅还在家中设宴为张伯驹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吉林后的张伯驹一直和陈毅有联系,只不过因为特殊时期联系变少了,张伯驹再次将自己所剩的书画收藏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共计有三十多件。

1966年时,张伯驹作词《鹧鸪天·丙午除夕》,被认为是“反动诗词”,受到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二年失去了工作,气不过的他写了一首《金缕词》来批判某些人的行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夫妇年纪太大了,到吉林省舒兰县插队都不要,没有办法的他们只能回到北京,可北京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只能在一个胡同里住在一个潮湿的小破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妇二人没有户口,没有粮票,他们也不想麻烦别人,毕竟特殊时期,他不想牵连到别人。

之后张伯驹听说陈毅去世了,因为身份原因,他只能写下一副挽联让人送到陈毅的灵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看到他写的挽联后很感动,在得知张伯驹如今的遭遇后,不禁感叹:

“这样的人,国家应该保护啊!”

不久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张伯驹被聘请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夫人潘素被聘为中国画院画师,不仅给他们恢复了北京户口,还解决了住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陈毅和张伯驹,一个是开国功臣,一个是民主爱国人士、护宝有功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是私人之间的,更反映了共产党对民主人士的态度。

虽说张伯驹中间有些坎坷,但好在晚年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爱护,还算幸福,在1982年去世,享年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