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韩笑利如往常般驱车前往潮水中心卫生院上班。一路畅通,新一天的工作即将开始。
去年三月,韩笑利作为烟台业达医院普外科专家,来到潮水中心卫生院担任业务副院长,一年多的时间,他已习惯了每日漫长的通勤道路。
随着烟台黄渤海新区国家级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医疗专家开启了“长通勤”模式。
推动就近就医 减轻患者负担
潮水镇的王大爷腿部受到严重外伤,如不及时救治,将面临截肢风险。这是韩笑利印象深刻的一次救治。危急时刻,专家团队与疾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多亏了离家近,十几分钟就送来了,后续住院家人过来照顾以及出院后的换药也十分便利。”康复后的王大爷感叹。
潮水镇患者60岁以上人口居多,曾几何时,外出就医是他们的大负担。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病,成为很多群众的期盼。
建设国家级紧密型医共体,是黄渤海新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黄渤海新区采取“1+6+N”建设模式,以烟台业达医院为牵头医院,带领区妇幼保健、古现、大季家、八角、潮水等6家成员单位,以及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共计32家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资源全覆盖。
优质资源下沉 看病更加便捷
“这次烟台业达医院下沉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有13人,来到潮水中心卫生院共三人,我是普外科的,还有骨科和消化内科的专家。”韩笑利介绍,“在此之前,消化内科、特检科、皮肤科的许多专家都‘组团’来过,现在实行团队式下沉,相互之间可以配合治疗。”
这样的模式被称之为“万名医护进乡村”。自2022年实行以来,共计选派专家63人次下沉基层医疗单位。在专家的帮扶下,区内基层医疗单位首诊接诊人次由2021年的17.38万人次,增长为2023年的19.46万人次,累计接收下转患者328人次,同比增长26.3%,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广大城乡群众带来极大便利。
“你们把烟台业达医院的专家请到潮水了,真好!”两年前,潮水镇的赵女士经历了一场车祸,髋关节一直疼痛,怀疑股骨头坏死,听说烟台业达医院专家过来后,她立即预约了专家号。经诊断病情并无大碍,她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疑难病不用跑远路”,这是群众的真实感受。在各部门和各医院共同努力下,心血管、妇产、儿科、中医、创伤等领域疑难复杂疾病诊疗同质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减少跨区域看大病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变“输血”为“造血” 为基层培养人才
如同许多下沉基层的专家一样,“带新人”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医疗文书里面也有大学问,用简练的语言将病情描述的精准、规范,也是一名医生的水准。”韩笑利表示,如何规范的书写病历、如何无菌环境进行手术操作、如何执行好医疗新规……在点滴细节上,韩笑利教得无微不至,他要把基层医院变得像三级医院一样专业。
与此同时,按照“区招、镇管、村用”原则,让基层医疗机构源源不断纳入“新鲜血液”,医共体护理、检验人员也实现了统一招聘、培训、轮转和日常管理。
一年里,年轻的医护人员们从初出茅庐逐渐变得专业、规范,配合新引进的医疗设备,他们还掌握了许多医疗新技术。据了解,在下沉专家的帮助下,全区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项目76项,协助开展手术236台次。
烟台业达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均衡布局、落地生根,医共体建设的最终目的也逐步达成,那就是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理念、人才品牌等优势资源深度下沉到基层,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护队伍。